05《周本纪》·上:文质彬彬,也有野蛮的前身

05《周本纪》·上:文质彬彬,也有野蛮的前身

00:00
15:06

本集文稿 


《周本纪》(一):文质彬彬,也有野蛮的前身


上两讲,我们讲了《史记》的《殷本纪》,也就是三代中的商朝的本纪。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史记》本纪的第四篇《周本纪》。《周本纪》跟《殷本纪》一样,都比较长,所以我们也分两次讲。这一讲的主题,是文质彬彬,也有野蛮的前身。


从《五帝本纪》到《殷本纪》,大家看了都知道,本纪的主干,是帝王的世系。《周本纪》当然也不例外。《周本纪》所记周王世系,从后稷到周文王,就是今天学术界所称的先周时期,一共列了十五位君主的名字;武王伐纣以后,就进入了历史教科书里说的西周时期,这一时期,从周武王到周幽王,《周本纪》共列了十二位君王的名字;接下来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末的赧王,就是东周时期,《周本纪》共列了二十五位君王的名字。这样前后相加,《史记·周本纪》所列周王世系中的君王,一共有五十二位。


先周、西周、东周这三个历史时段、五十二位君王之中,关于东周的部分,我们下一讲再讲。这一讲主要讨论西周和西周之前的先周。


先周时期,《周本纪》重点写了三位,就是周朝的老祖宗后稷,第四代的公刘,以及第十三代的古公亶父。


《周本纪》里写的周朝老祖宗后稷的事迹,是从《诗经》大雅的《生民》篇转写而来的。而故事的性质,跟《殷本纪》写商朝老祖宗契的故事如出一辙,都是感生的传说。《殷本纪》说商朝先祖契是他妈妈吞燕子蛋生的,《周本纪》就说周朝先祖弃是他妈妈踏了巨人的足迹之后生的。有意思的是,按照《史记》的记载,周朝先祖后稷(也就是弃)的母亲姜原,是《五帝本纪》里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大妃子;而前面我们讲《殷本纪》时已经讲过,商朝先祖契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第二个妃子。这么算下来,周朝的先祖弃,跟商朝的先祖契,名义上竟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不过因为他俩的妈都是在野外怀孕的,他俩的爸帝喾好像都是喜当爹的,所以这兄弟俩是否亲兄弟,还真不好说。不过透过这对兄弟的传说,联系之前我们讲《殷本纪》时引用过的傅斯年的名作《夷夏东西说》,可以看出,夏、商、周三者,其实是同时存在的三个不同的族群,它们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此消彼长,先后获得了对更大区域的统治权和更广泛的影响力,而被包括《史记》在内的历史文献,描写成了线性历史中的纵向的三个阶段。


《周本纪》里记录的后稷的事迹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说后稷从小喜欢种麻、菽(菽是豆类作物的总称),他种的麻、菽还长势喜人。后来他长大了,就一直喜欢干农活,成了农民兄弟的榜样。最后被五帝之一的尧发现,提拔为农业部长。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长期以来以农业立国,农业文明特征十分显著。《周本纪》中的这些有关周朝始祖与农业紧密关系的文字,放在长时段的中国历史中看,具有一种鲜明的象征意味。


先周时期的第四代公刘,和第十三代的古公亶父,《周本纪》里他们的故事,都跟当时作为一个部落或方国的周,农业活动被外来的游牧民族打断,不得不迁居别处有关。而这又引出有关周朝与戎狄关系的话题,我们下面会再说。


先周以后的西周时期,《周本纪》所记周王世系是否真实可信,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学者做过考证和研究。2003年,在陝西眉县的杨家村,发现了西周单氏家族的青铜器窖藏,一次出土西周青铜器二十七件。其中的一件,现在一般命名叫逨盘的,上面有长篇的铭文,历数了从单氏祖先单公,到一位名叫逨的单氏贵族,前后总共八代的传奇故事;相对应地,铭文里也提到了十二代周王的世系与名号,其中以文王打头,下面依次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据此我们对照《周本纪》,发现除了末代君主周幽王,其他西周君王世系中的全部名号,都对得上,而《周本纪》次序也是完全正确的。


《史记·周本纪》东周以前的文字,着力最多的,是先周和西周之交一对明星式的父子帝王——周文王和周武王。


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的故事,其实司马迁在《殷本纪》里都已经讲过了。但《周本纪》不厌其烦,再说了一遍,详略既有差异,用意也不尽相同。


比如周文王姬昌,当时对外称为西伯,《周本纪》除了重复《殷本纪》里说过的他被商纣王关进监牢,又通关系被释放的故事,还多了一个歌颂他管理的周风清气正的故事。说是当时有两个小国,一个叫虞国,一个叫芮国,这两个小国的百姓,因为一件官司没法了断,专门跑到周,想请西伯帮他们断断案,评评理。结果还没见到西伯,就先亲眼见到了无比淳朴、互相谦让的周地民风。在先进事迹面前,双方都深感惭愧,立马打道回府,自动和解。


又比如周武王姬发,《周本纪》除了用更详细的文字记录《殷本纪》里已经写过的著名的武王伐纣故事,还借他的口,第一次在《史记》中写出了革命一词的本意,就是革殷,受天明命,意思是革除商朝,接受上天昭示的命运。此外,还专门写了伐灭商朝以后,这位勇武的君主,因为日理万机、操心国家大事,而睡不着觉的生动故事。


这样的人品,这样的工作作风,以及由此而来的周朝各项制度,使周王朝尤其是文、武两代君王,在后代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古人中最早给予周朝五星好评的文化名流,是孔子。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朝的典章制度是借鉴夏商两朝而来的,你看多么丰富,多有内涵,我当然追随周文化了。


不过,也是周文王、周武王这对明星君王父子,他们在世时的某些做法,到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有关事端的基础文本,也都出自《史记》的《周本纪》。


《周本纪》所记文王去世之前的事迹中,有一句话,很容易被今天的读者所忽略,就是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这句话后半段的断虞、芮之讼,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虞、芮两国百姓想请西伯帮他们断案的故事,但其实这句话的关键,不在后半,而在前半——就是据说是从诗人那里流出来一种传说:西伯在接受天命之年已经称王。


什么?商朝还没有灭亡,西伯还只是商纣王时期的一个地方诸侯,竟敢自称为王了?这怎么可能!历史上就有不止一位的著名学者,对《周本纪》的这一记录,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无独有偶。《周本纪》所记武王伐纣故事中,武王最后残忍地把纣王的头砍了下来,挂在白旗上,这一血腥的情节,在后世也遭到了很多类似甚至更为严酷的质疑。


质疑者的逻辑,基本上是这样的: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明君,明君不可能违反君臣伦理,在合法君王还活着的时候,分裂中央,自称为王;更不可能以诸侯身份,去砍君王之头。司马迁要么是搞错了,要么就是太好奇,把道听途说的东西,误认为真实的历史,写进了《史记》。


但司马迁天生是个自由派,也是个实证派,这世上唯一能让他尊重的,大概就是能够让他看到和听到的文献。这里所谓的文献,是传统意义上的,是指文字性的记录,则是出自有经验的老人的言辞。而任何机械式的观念,我想,对司马迁而言,都是没有什么震慑力的。


上个世纪已经有学者从陕西出土的先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发现文王生前称王的记录;近年整理出版的清华简《保训》,也部分证实了《史记·周本纪》所记文王生前称王,有相当的可信度。


周武王斩首商纣王的特例,如果考虑先周族群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那么这种跟世代农耕的部落方国之人明显不同的行事作风,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这里有必要简要地讨论一下,先周和西周时期,周跟戎狄纠缠不清的关系。我们看《周本纪》,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凡是出事了,总多多少少和戎狄有关。最早的,是后稷之后的君主不窟,因为丢官而跟戎狄混在一块;接着是古公亶父,被戎狄逼迫得只得在山里打转;文王翻盘,厉害了,就开始跟戎狄叫板;而武王伐纣,喊上一块干的,是一帮以戎狄为主的西部劲旅;最后,幽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得罪了西方的申侯,被西夷犬戎联军攻进了西周的首都——镐京。


因为《周本纪》记了这么多从先周到西周,周跟戎狄纠缠不清的关系,所以学术界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周原本就是戎狄的一支。当然,这样的意见,也有很多人反对。不过,根据先秦史名家童书业先生《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一文的研究,我们现在熟知的四夷的说法,也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其实是东周时期才出现的概念。因此要在传统王朝疆域还处在变化不定时代的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先周,把戎狄和后人所称的华夏完全区分清楚,是不太现实的。而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凡是有自信的,必然不会在意什么夷夏大防。只有到了孱弱无比的时候,才会刻意强调血脉纯正,营造洪水猛兽。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们继续讲《周本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垄亩之民

    这个一定得一遍听一遍记笔记一遍读原典一遍复查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垄亩之民: 你的认真让我感动

  • 君子不器___

    不窋的“窋”应该念zhu还是ku?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君子不器___: 我个人觉得应该念ku,意思同“窟”,而不窋这一名字的意思,就是不再过洞穴生活。不窋是后稷的儿子,逻辑上取这样的名字也说得通。如果念成zhu,按照《辞海》《辞源》所举书证,zhu的读音只在“窋䆛”这样后起的文语里才用,反而不容易理解了。

  • gaoyang8819

    感谢老师

  • 1352106wcyl

    禹的父亲为什么是悲剧性人物?是明有人知治水难为而故意安排他去干吗?

  • 今夜星辰_cs

    第三、四、五讲都图文对照听了两遍,感觉意犹未尽!感谢陈教授,大补的课程!还需要做更多功课,才能消化更好

  • 小喵_2p

    老师讲的很精彩,但文稿错别字太多了,字错了,存疑的地方就多了

  • chxlyq

    复习,有新的收获

  • 屠尔佳哈

    我的这个版本不错

  • 以正合

    终于走进踏入历史长河

  • 听友131921851

    后面啥时更新?我可花了199块购买的啊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听友131921851: 每周二、五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