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收到了大家提的一些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下来周六的「话题」这个栏目,我们或者陆陆续续回答一些比较多人关注,而且比较有意义的话题,又或者,就正在讲的栏目内容做更多的发挥。
有朋友问到,什么叫中医学?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话题,也足以构成一讲,所以先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这门课程叫做「中医文化必修课」,所以也很有必要明晰一下,什么是中医学。
有人说,中医这个名字是因为它追求的是平衡的中和状态,它是中和之医,所以它叫中医学,这听起来挺高大上的。
你说中和是中医的追求,这没错,但将潜在目标当作中医名称的来源,就不对了。
中医在古代,并无固定称谓。雅一点的,称它为「歧黄」或「歧黄之术」。为什么叫歧黄术?因为《黄帝内经》的很多内容都是以歧伯与黄帝的师徒对话为表现形式。
古代也有以「仁术」「杏林」「悬壶」这些与医学相关的字眼作为中医的别称。
中医,以现在的内涵作为称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它的产生,自然是为了与西医作出区隔而来的。所以,它的名称来源,没有必要硬要往高大上的意涵上靠。
~~~
下来,我们看看中医学的内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具自身特色性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学科。
下来我们分拆一下。第一句:「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
确定了这门医学产生的地域是中国,而它的发展是未离古意,又及于今,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叫它传统医学。
但中医的发展与西医不同,西医的发展往往是在否定前代基础上的叠代更新式或者革命式的,新的名词不断涌现。
中医的发展往往是在之前学说基础上不断丰满式的。比如,温病学的出现,就是弥补在外感领域《伤寒论》方式的某些不足,尤其是在温疫的诊治方面,新理论所用的名词往往并无新奇处。
由于发展方式的不同,所以,我们容易感觉到西医的发展。其实,中医也是在不断的进步之中。
「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这句,说明它是一个文化烙印很重的医学。比如,它的理论框架,借助了古代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体系来构筑。
它的一些名词术语:气,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都带有很浓重的文化味道。而它的价值取向——推天道以明医事,更带有了古人「重道轻器」的观念。同时形神合一的人体观也带有文化审美上「重神轻形」的痕迹。
~~~
跟着一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
什么是整体观念?下来我们专门有一讲讨论整体观念。
但这里我们也可以先简明地带出来一下,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第一,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体系的内部联系上。
以心为例,中医的心系统,包括血肉之心加神明之心,这个体系,跟什么组织器官发生关联了?
我们看看,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小肠相表里,然后外与自然界的夏天、中午、南方相通应。
这些联系,主要是临床观察与治疗验证的结果。
比如,血与津液是相通的,借助现代生理学渗透压的原理,我们知道,出汗过多,组织液就会减少,就造成了血管中的压力大于组织液,血液中的液体就会通过血管壁最薄的毛细血管渗出去,补充组织液,这样血就少了。
中医古代虽然没有渗透压理论,但大体的观察结果还是不难观察到的,而心主血。所以,中医就有了「血汗同源」以及「多汗伤心」的气血的观念,同时,自汗、盗汗这些出汗异常,往往从心系统治疗可获良效了。
这样,汗,就与心系统挂上了钩,成了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其他的联系,也与这种情况相类,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整体观考虑的不单是体系内的关联,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关联,中医学也在考虑。
比如肝系统跟脾系统是不同的系统,但是在中医学里面,我们经常会有「肝气犯脾」的诊断。我们现在还有现代医学的名词,比如,胆汁反流性胃炎,那么在中医上是胆影响到胃,这是不同体系之间的影响。
整体观念的第二点,就是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人与天地相通应。
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那一篇,我举过例子:在夏天气候炎热时,是热性体质的人舒服,还是寒性体质的舒服?肯定是寒性体质的人过得更舒服,因为他不怕热,甚至还喜欢热。但热性体质的人就过得难受了,这是气候热,加上人体热,就热上加热。
那假如是冬天呢?那就是热性体质的人舒服,寒性体质的人难受。
这个就是天人相应,就是天与人之间阴阳之气相互感应了。
事实上,整体观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上面的例证,而是从生理到病理、到诊断、再到防治,都要考虑到。这方面,我们到讲整体观念那一讲时再作专论。
~~~
什么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辨证论治,简洁地说,就是不同体质的人,在疾病之中的个体反应状态不同,中医的治疗特色就是据他的个体反应状态,量体裁衣而治。
我们这个课程的第五集《中西方医学不同的诊断方法》,以及第六集《中西方医学不同的治疗手段》,讲的就是这个内容。假如大家记得不牢,可以重温这两集的内容,这里我就不啰嗦了。
下来,「具自身特色性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都包括什么呢?主要有意象思维、变易思维、整体思维、顺势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等,这些内容我们都会在后面的课程中逐一展开。
其中我觉得特色性最强的是意象思维跟变易思维,也许不少人觉得,意象思维的线条有点粗糙,也未必很逻辑,所以我们这意象思维专门设了两讲,来谈透它。尤其是要说明,面对中医这么一个研究对象,为什么要用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不是就不逻辑?或者,如何让它更逻辑?
听完这两讲,也许我们对意象思维的科学性,等等,可能都会有一个思想上的反转,敬请期待!
~~~
最后一句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学科。」
其实这句话任何一门医学都可以讲,西医可以这样讲,中医可以这样讲,少数民族医学也可以这样讲。
关键是,对生命、健康、疾病这三大块,中医跟西医各自的比重是不同的。
我觉得,西医的着重点是放在疾病这一块。那么什么是疾病呢?在他们眼中,只要出现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比如血糖高,尿酸高,肝功能异常,或者是临床影像学的改变,比如B超,超出肝硬化,x光,看到肺里面有阴影,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诊断为有病了。
只要有了指标,或者影像学的改变,按道理,他们就有研究的线索,或目标,也许就能找到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尽管这些药物未必是作用到最上游,有时仅仅是作用在中间环节,或者就是对症处理,但至少,指标的改变给了他们研究线索。
关于健康这一块,我们现在有一个相对应,不那么健康的概念,叫做亚健康。
什么叫亚健康?就是出现一些临时性的不舒服,但是实验室指标没改变,临床影像学也没改变。对这方面,西医是比较头痛的,因为没有指标改变,所以从他们的角度,研究的线索就不明了,或者是不容易进行研究,结果就是机制不明。而机制不明,对他们来讲是很难研发出有效药物。
而这一块正是中医所拿手的。
为什么呢?中医的辨证论治,擅长的不就是症状跟症状,症状与体征组合出来的,人体的生命状态吗?
这种生命状态既可以出现在西医所讲的疾病背景下,所以中医对西医所讲的疾病是有用武之地的。
这种状态也可以出现在亚健康状态下,比如,阳虚,他可以出现在冠心病的背景下,也可以出现在亚健康的背景下。
那么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一样的,都是补阳,只是在疾病背景下的补阳,我们用力会更猛一点,而亚健康状态下的补阳,可能相对用药会柔和一点。
而亚健康人群占总人群的百分之比是多少呢?70%左右!这一块,中医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再往下就是生命概念,比亚健康更轻的状态,还有一个叫体质偏差观念。
什么叫体质?就是个体比较稳定的某种状态。
假如状态没出现偏差,我们叫平和体质,但85%左右的人群,是有偏差的,比如,偏阴虚,偏阳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我是热底,我是寒底。还有偏气虚的,偏痰湿的,偏湿热的等等。
中医这些都有办法处理,比如,疾病状态可有阳虚,亚健康,可有阳虚,体质的寒底,我们还是可以用阳虚来概括。
处理起来大家都是补阳,但是对体质偏差的阳虚,我们甚至可以不用药物,而用食物,也就说我们中医的理论是一脉相贯的,无论对体质,对亚健康,对疾病,都可以用同一原理来指导,去实践,去操作。
西医就不行了,他也有体质的某些分型方式,但是我们何曾见过西医按照它的体质的分型来用药, 或者是调理。体质之偏更无指标改变,所以,他们很难研究出有效的干预方式。
所以,体质调理也是中医的強项,体质偏差的调理跟亚健康的调治,这两块蛋糕非常大,我刚讲了一个是85%,一个占70,这些都是中医的擅长。
现在不是连马云都看好大健康产业吗?我们这里就能看出中医的市场有多大了?怎么把这块大蛋糕做的好吃,有用,如何走向广阔市场,这里该是大有学问,也大有机会。
实际上,现在的医学,已将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防治疾病上,因为有了病再去治疗,他的花费确实太大。你看美国这么有钱的国家,他的医改也不成功。
关于生命,中医还有没有更高级的追求?当然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介绍,他们的生命状态,都高于平人,而平人,就是我们讲的正常的健康人。
所以,比一般的健康人生命层级更高的追求或修炼方式,中医也不是没有。只是,平人的平,也往往表现为思想境界上的平,未觉悟到生命状态,还有上升的空间,有些虽有些感悟,或者限于机縁,也少有走上实修之路,这就可惜了。
也就是说:中医在生命、体质、亚健康、疾病领域的着力比较平均。
因为生命、体质,亚健康,疾病,本质上都是生命处在某种状态,前面我们讲辨证论治时就讲过,中医擅长的就是调理个体生命状态。
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这么一门医学,如果从刚才的观念来分析,他虽然是从古代走来,但现在的他,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还刚好踏在人类生命需求的潮头之上。
所以,学习中医,不管你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还是为了人类,都大有可为。
(本集完)
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都要尽可能的往深处学,虽然有点难,但有好的网络平台,一定会步步深入的,学医路上,我不但治好了自己的小病,还成功调理好了孙子的疳积,跟着潘老师,我看到了更大光明
在学医路上,我又遇到一个好明师,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医文化,我刚听完潘毅老师的中基课,再听他的必修课,对中医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
感谢先生的讲解我一直以为中医就是喝药草煎的水
潘老师讲的非常清晰明了、非常好!
讲的好
请教老师,小孩只喜欢学中医,不想学西医,请问报大学里哪些专业才是中医?我们怕报错专业。像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这些是不是都是西医?感谢您!
正安答摩 回复 @小丫头_am: 亲这类问题,您找任何一位中医老师都可以问到的
在谢谢老师!🌹将中医学习坚持下去!
我学中医是为了自己。先为自己,后才能更好的为别人。
高能量刚交了钱还让买
正安答摩 回复 @1501717mpsl: 登陆账号不对哦 切换成微信登陆或手机号登陆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