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科举:一个让文化绵延不断的体制

废止科举:一个让文化绵延不断的体制

00:00
15:41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年。到现在为止,好多欧洲的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官选拔制度。现在倒过去看看,我也真是心生佩服,一千三百年间,这么大的国家的管理队伍,每三年选出浩浩荡荡的一大批,而且让他们在流放和贬职的过程当中,慢慢地来让大家接受他们的管理,这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而且由于他们为了考试,天天背诵中国的经典,结果让经典也虎虎有生气,拥有带有一代代年轻男性的生命的血色,这个制度真是有一点无与伦比。


但是呢,后来慢慢地产生了一个大问题了,由于中国的文化慢慢地走下行的路线,由于西方的文明的上去,特别由于19世纪我们的所有的战争都打败了,我们没法敌过西方列强对我们的侵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怀疑,所以我们对文化要进行改革了。


改革的时候呢,当然就出现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情了。譬如有人提出,有没有可能在科举里边加一点科技?那就找不到看这些试卷的老师了;有人说加一点国际政治,我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有一次考试的时候加了“拿破仑”这个题目,结果我们的乡间书生完全不知道有拿破仑,他就写项羽,一个破的轮子也能拿起来,就说的乱七八糟,成了笑话了。


废止科举制度 

这个科举制度显然产生了巨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吸引了浩浩荡荡年轻的生命走一条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好多优秀的人才不能得到发挥,只能在乡间作为一个落第书生的名义,渐渐地老去。考上的人由于一般的规范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所以也越来越平庸,越来越平庸,成为官场里边一个非常平庸的工具。这样的一个结构使中国既延续了文明,又让文明落后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自然科学里边有很多很多新的创造和发明,都不知道。结果,我们的人才还是这样的话,那就成为我们中国未来的一个泥坑了。


所以我们大家都觉得科学制度必须改革,因为全国都陷在科举制度里边,所以必须改革。所以当时有几个人,譬如当时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启蒙主义者,提出了要改变科举。所以后来有两个非常有权力的大臣,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张之洞,他们就提出这样的一个方案,有没有可能我们废止科举,把钱花在派遣留学生上面,我们到全世界各国去学我们的学问,特别到欧美。


慈禧太后想了一想,慈禧太后说,因为时间上它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能不能给它一个过程,譬如三年我们减掉1/3,再过三年减掉2/3。那么这1/3的钱,这省出来钱呢,增加留学生的数字,我们用十年来结束它可以不可以。


但是袁世凯、张之洞上奏,说你看一看外国侵略者对我们态度,中国等不起十年了。他说你去留学的话,留学学成要多少年? 留学学成以后,多少年以后回来,能够成为一个能干的改变中国的力量的人又要多少年?你说十年以后才完全停止,那我们半个世纪就没了,那不行,中国不能这样。慈禧太后还听得进,所以在1905年的时候,慈溪太后批准科举制度废止,废止了有一千三百多年的这个了不起的制度。


选拔制度的空缺 

这个制度废弃以后,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因为国家出现了军阀混战,触发了各种各样的政治集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客,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这样的人特别多。所以大家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少了选拔优秀官员的一个体制,任何奇奇怪怪的人都可以上来,这些人都打扮成一个听话的或者善良的面目,但实际上不行。不像科举制度,你实实在在让他接受考试了,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锻炼。


所以当时废止科举制度以后,中国朝野都没有太多的不同意见,但时间长了以后有点后悔。我曾经在联合国演讲的时候,我读了几个人的话,一个是梁启超说的,梁启超说:


科举并不是一个坏的体制,是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年前的一大发明。自从这个体制实行以后,我们国家的贵族和寒门之间的界限就消灭了,因为寒门很快通过文化考试就成为官员。由于这个体制实行,全体国民不要你来劝说,就在学习当中奋斗。 这个体制对于我们国家功劳极大。现在外国人正捡着科举制度的一些优点,自耀自夸,而我们却把我们自己创造的体制丢掉了,因噎废食,所以我不能不大声地呼吁恢复科举。


这是梁启超在1910年《官制与官规》这篇文章当中写到的,他简直要恢复科举,他认为科举好的不得了,使我们国家这个好、那个好。在十几年以后,孙中山先生说:


现在欧美各国教育制度好,教育制度首先要考试制度,入学和毕业考试制度,但这个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但是你一问英国,英国人告诉你,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世界上选拔真才的最老也是最好的制度。


这是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演讲录》里边讲的。好,还有一位历史学家叫钱穆,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它里边怎么讲的?他说: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用我们的科举制度来弥补他们政党选举的弊病。而我们呢,却把我们实行了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一口气丢弃了,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清代末年,好多人想变法,把这个制度也连根拔去了。所以民国以来政府用人就完全没有标准了。你看人事纷争,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到处都是病象,举不胜举。由此可见,我们把科举制度看轻了,以为要不得,结果举九州之铁而铸成大错。


你看,梁启超、孙中山、钱穆这些人都不是保守派,也不是复古派,但他们都在叹息,科举考试好像废止得太草率了。钱穆先生明确认为这个制度会弥补西方政党竞选所产生的偏差,梁启超甚至于在呼唤要恢复,确实在我看来也是废止得太草率了。但是完全恢复可能有难度,因为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就是选举和选拔虽然有一字之差,但是表现了不同的政治方向。相比之下,选举是主体在下,选拔是主体在上。对中国人来说,比较适合于选拔,这个可能和梁启超、钱穆这两个人的思想框架有一点关系。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两者应该结合起来。


选拔与选举 

关于科举制度,我们出了很多很多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如果我们把它和历史等同起来的话,我们就容易对一个历史现象加入非常鲜明的正面和负面的形象。我们会想起范进中举里边的范进,中举以后疯了,那么的疯狂,那么的负面;我们也可以想起中国传统戏曲里边,有很多很多考生考上了以后,把自己乡下的老婆放弃了,结果就找了一个高官的女儿结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负情汉的形象。当这些形象一个个出现在眼前,考试造成了一种道德和身体上的废物,大家以为全部都是如此。 


科举制度确实造成了这种负面形象,但是这些负面形象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全部。科举考试把中国文化的其他优点都旋转在里边了,旋转地让中国文化一直健康地、完整地、长寿地发展下来,这一点我们对科举制度还是要表示深深的感谢。我希望我们在写作以科举制度为背景的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你可以有褒贬爱憎,但是一个基本的形象我们一定要保持住,就是这是一个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世界羡慕的,一个能够有一种延绵不断的文化的很好的体制。


我们想一想,梁启超、孙中山和钱穆先生的他们的一些说法,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如果现在有很轻佻的一种态度,来面对我们的祖先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的话,我们这个轻佻的态度可能是不应该的。我们也不要把我们的愤怒扩大,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这个民族要产生的混乱、残暴,那将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如果和一个大背景一比的话,科举制度后来发展那么多的弊病,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大家想一想,那么长的寿命发展到后面一定会产生弊病,它怎么可能不产生弊病呢?它面对了太多太多的问题,它做过了太多太多的选择,但是它总是坚持了下来。


所以通过科举制度,努力地选择其中一种铁面无私、全国统一的选拔方式,而这个选拔方式呢,以最有效的文化作为基准,而且在这个选拔过程当中,不准有任何舞弊的现象。这种选拔制度如果推行的话,那么让我们的很多公务员就有了一个入门的台阶。在这个方面,科举考试一定能够成为我们当代选拔公务员的一个更好的标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运用很好的选举制度。这样两相补充的话,吏治就会有个很好的发展。


好,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k7eswq5eawzf2na22zla

    余老师是我最敬重的现代作家,敬重他的为人他的作品他的探索他的概述总结!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健康!

  • 为有源头活水来33

    实际上,几乎没有人反对科举的制度,反对的是僵化的无用考试的内容。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右南山觉 回复 @为有源头活水来33: 社会是安定了,但是终于被打开了大门

  • wjq2048

    余老师厉害,选官制度没了问题大了。过去60多年暂时有战场干部,要的是忠诚。那代人走后如今完全没标准了,问题大了。

  • Leisy018

    实际上,干部/公务员的选择,任何时期/时代国家机器的运行,都需要人力。科举制度是以前的一种筛选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如公平公正,让寒门子弟有机会换一种活法。主要问题是说考的内容和外部环境相脱节。我们要选择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已经不是孤立,独立的工作,而是和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作为管理者,就须具有管理这些动态有机体的能力。我理解老师所讲的“最有效的文化”就是这样的。换言之,这个考试内容也应是动态的。用现代管理思维,还需加上风险管理思维。此外,国际视野也是必不可少的。外语也是要有的。当然还有比较难以度量的心理能力,冲突管理,不卑不亢。

  • 和_vvv

    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年,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官选拔制度。虽有不足,足够伟大。

  • 爱天文_lp

    文艺作品一般都选择极端的小概率事件,而大多数事实都是中庸的。所以留给后人的深刻印象往往是被小概率事件影响的,失去了客观性。

  • 金十三

    祖训中庸是一宝 人生路上不可少 为人处世随时用 心存善念增福报

  • 怡雅斋

    科举考试的产生与持续发展确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客观上有积极意义。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寿终正寝”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逻辑的,道理很简单,它一定意义上确实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怡雅斋 回复 @奋斗_kcl: 我想听听你的评论。

  • 李l守护者

    余秋雨老师把科举制度厉害关系讲的清清楚楚。余老师讲的真棒

  • 凌云君9305

    梁启超说得好,问题不是科举制度本身,而是科举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有弊端就废止,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因疖断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