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的是宋金元时代,这是中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的时期。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文化历史大背景。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坐上皇位的,所以他对武将容易动摇政权特别警惕,于是就有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从此实行重文轻武,或者叫重文抑武的国策。
这样的的国策,军事上会有点弱,但也带来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学术环境的宽松,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战争及社会的需要,都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医政方面,宋代医政机构已经比较健全,强化了医师管理,宋初就设立的翰林医官院,专司医药行政。
还有其他类型的医疗与慈善机构,比如安济坊,主要收留「不幸而有病,家庭不能拯疗者」。
金代设立太医院,管医政和医学教育。
政府设立太医署,而医学校是被置于国子监的管辖之下,医学校的专业分科已经比较细了。
金代的医学教育,模仿宋代体制,设有十科,每三年进行医学考试一次,成绩优秀者可担任医生。
这一时期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临床各科学等,都发展迅速,医药著作大量涌现,开始有国家组织编撰刊行中医药学著作,并开始研究处方、成药、经络俞穴的规范化。
宋代官方修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影响很大,以致 「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著名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对文人影响很大,儒医大量出现,宋代士子们以懂得医学为时尚,名士们留意医药者,不乏其人,比如苏东坡写过《苏学士方》,沈括写过《良方》,现在我们看到的《苏沈良方》实际上就是这两本书的合编本。
同时,宋金元理学兴起,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理念深入儒生之心,所以,这个时段对后世医家影响最大的是病机学说。
什么是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就是推究原理,在这个基础上再洐生出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养阴派这以治法命名的金元四大派。
《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形成了以医学流派「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代表的争鸣局面。
~~~
这四位,下来我们逐一介绍:
第一位,刘完素,河北省河间县人,后世多称他为刘河间。
在他25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得了重病,因找不到好医生,使得他母亲的病渐重而亡。这使刘完素感慨万千,恨自己不懂医学而痛失母命,于是立志学医。
他研习医学,较钟情于《素问》,又喜欢思考,考虑到北方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以及环境气候特点,再结合自己临床所见,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火热病机非常广泛,进一步认为风、湿、燥、寒,这些其他病理邪气,在疾病变化过程中,都能以不同机制化生火热。
这就是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学说。这样,就形成了以火热病机为中心的六气病机学说(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也形成了一个河间学派,更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产生启示。
治法上他主张以寒凉方法来攻火热之邪,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如果我们对什么叫寒凉没大概念,想想当今的凉茶类就是了。
但别以为刘完素看病只重视外感热病,独沽一味用寒凉,他对杂病的病证治疗亦很有见地。比如对消渴病(类似于糖尿病)就有较深刻认识。
对于中风,在他以前,多从外感风邪论治。他提出中风这病多由内而生,是以内风为主,这是对中风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后世医家对这病的治疗。
至于什么是中医所讲的风,我们在后面会有专门的一讲来讨论。
顺便讲讲刘完素「高尚先生」称号的来源。金朝皇帝金章宗的女儿得重症,御医们治而无效,皇帝下旨:各州府推荐好医生,刘完素被推荐给皇帝。刘完素用几副中药将她女儿治好了。
章宗想封他为太医,刘坚辞不受,并借故溜走。之后又被追回,并许以官禄,但刘完素表示他还是愿意民间行医,章宗被他恬淡名利的品德所打动,特别赐号「高尚先生」。
~~~
第二位,张从正,字子和。
他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十来岁,就开始跟他爹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二十多岁悬壶应诊。
他成名得还算早,中年时,就成了一方名医。金宣宗兴定年间,下谕诏他,补太医,因为不是他所愿,不久就辞职归故里。
学术观念上,他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用药也以寒凉为多。
他认为,疾病多半都是由外来的病邪造成的,比如风寒暑湿燥火、水湿痰饮、食滞等,而它们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既然不是,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
祛除方法就该采用汗、下、吐三法为重要方式。
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洗、熨、针刺、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
当然,他所称吐法,也不仅仅指涌吐(促使呕吐的药物称为涌吐药)而言,凡上行者皆为吐法。
他的下法,也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他的治法,真能令人想起那两句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其实思维上蛮像西医针对病因的治法。
注意,他强调邪气致病,并不是忽略人体之虚。
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致病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正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这会更损伤正气。
就象大禹他爹治理洪水用筑堤的方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而使洪水得不到控制。
祛邪的方法就类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邪气祛除了,正气自然就得以康复。
他的祛邪理论强调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通过攻邪之法,可以「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种用药法其实蛮像针灸的观念。
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子和认为应当重视食补,也就是「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
他创的「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他的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奉事亲人,就应当知医道。
治病方式这么猛的一个人,代表作的名字却那么儒雅,这种反差,真令人印象深刻。
~~~
第三位,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李东垣这个号,比他的本名,响亮多了。
李东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里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自小就天资聪颖,也说不清是富几代,反正家里就是有钱。他二十岁时,母亲就患病卧床不起,经很多医生的手杂乱治疗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
看,情节又相同了。
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于是李杲就去拜他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家学功底,经过一段时间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有懂中医的人会有疑问,元气之本不是肾吗?为什么是脾胃?
东垣这里的意思是,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肾,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
或者说得白一点吧,人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他的主要来源在于后天脾胃的消化功能。那么,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气血有源,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也会充盛。
基于这个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同时,东垣也玩出点花样,对待脾胃,不纯粹从虚实着眼,更关注升降。他认为,脾胃居于五脏六腑之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的降。他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的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
这里,他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就成为内在疾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在对待升降问题,他更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生机的活跃,必赖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
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中医学后世的圆运动,启发之端,应该是在这里。
另外,他更将视野投放到整体观上。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个脏有病,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中医经常强调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消化及运转作用。
但注意,他并不主张使用太过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
他的著述很多,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他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
他是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在张元素之上。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这个其实难度挺大的。
我们想想,假如一个武林宗师创了一个门派,那有没有可能他们的弟子武功会高一些呢?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名声要盖过他,其实很难的。因为弟子不是原创,更不用说是在短时间内就超过他了。
~~~
下一位是朱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
朱震亨医术高明,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的例子,当时的人称他为「朱一贴」「朱半仙」。
他先学儒学,后改医道,他认为:以上三家所论,在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还未备滋阴大法。所以,大力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什么叫滋阴?中医的方子中,恐怕滋阴最出名的就是六味地黄丸。虽然这个方子不是朱丹溪所创,但它的功效就是滋阴。
中医里面分实火跟虚火,实火一般是用刘完素的寒凉派方法;虚火,就是用朱丹溪的方法了。
由于朱丹溪的事迹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后面另辟一讲,专门讲他的故事,这里就不展开了。
好!今天的内容我们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
(本集完)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是滋阴。
生动有趣,谢谢老师分享!
长得好像泰国皇
老师讲得非常好~◉‿◉~
都是20分钟以内吗,讲义有讲完吗?
对老师关于中医发展历史课程的解读,尤其是历史上的医家中的“大咖”一一点评很精彩!
谢谢老师!
谢谢老师。终于对疾病问题有了点方向,这么大的问题,浓缩成一堂课,而且让不懂想问的人得以饱足,感谢老师!
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亲事》,李东垣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从以上医家成才之路可以看出,雄厚的文化积淀是学医的基础,所以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要成为一位大家,除了天资聪慧以外,更需要后天的努力,拜名医,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