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第104集 选拔文官:科举制度的五大优点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今天要讲中华文化长寿的一个实践性的大工程。这个工程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那真叫大工程了,叫科举制度。我首先要撇除大家的一个误会,以为科举制度是在选择最好的诗人、散文家。搞错了,不是。科举制度选拔的是各级管理者,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叫做文官。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体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延续下去,它都需要浩浩荡荡的一支管理队伍。世界上有的地方最后文明破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个原因就是管理者不够了,有很多地方失控了,有好多行业失控了。有好多管理者人在,但他们能力不行或者威望不够,所以实际上也失控了。那么中国和其他文明一样,都想选择这样的管理者,所以就出现了这个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这么来的。它重要在哪里呢?我想举几点来说明一下,也就是科举制度的优点。
保全文化土壤和统一的选拔
第一,从朝廷的角度看,一个大的国家需要很多管理人才。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它也需要有密密层层的管理人才。大家知道吗?当一个国家变得破碎的时候,文化往往也只能跟随着破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全文化的土壤是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科举制度就承担了这个使命。它不仅仅是为朝廷选择了管理人才,而且也为文化选择了保全的土壤。 这是它的第一点,这个意思我想大家都能够明白。
第二,其他重大的文明,在它开始的时候,由于在一代雄主的带领下,有很多他手下的能干的战友,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地域太大,方位太多,各地管理者很容易自成格局。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分裂。但是科举制度是全国统一的,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完成统一的选拔。这样的方式堵塞了分裂的可能,同时反过来又保护了文化。
大家明白没有?如果我们国家分成很多很多小的地方政权,小的地方政权在选拔官吏的时候,最容易的是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根据自己的衡量标准来。结果,全国是不统一的,你这个地方选拔的干部放到其他地方是没法用的。不是实际上能用不能用,而是对方也不承认,这是你们这位太守选出来的官,你那个太守离我们那么远,他人又已经不在了,我们为什么要用你太守的标准,不用我们这里太守的标准呢?他们都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标准来,所以就各自为政了。
但是没想到,科举制度它用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完成了统一的选拔。科学制度出来的人放到哪一个地方做官都可以了,因为它是全国统一的,这是科举制度第二个标准,也是保证我们中国这个国家统一,中国文化这个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
源源不断的管理者
第三,这样的选拔,如果发生过几次、几十次已经是壮观了。但是即使这样,官员也会老去,也会病死,永远缺乏应该有的一支充足的队伍储备。那怎么办呢?我哪里有那么大的精力,去层层叠叠地以统一的标准去选拔官员呢?
没想到,科举制度每隔三年考试,这样的话就提供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使中华文化保持着有序的延续,这是个重要原因。不是心血来潮,朝廷下令,我们已经十年没有选拔官员了,我们今年开始选拔;下次是二十年没选拔官员了,我们这次选拔,心血来潮,引起风潮,不行!中国的科举制度每三年一次,就为朝廷源源不断地提供官员,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一直不缺乏管理者。
第四个原因,就是有那么多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全国找到非常丰沛的备考的队伍,这从哪里来呢?好,这作为一种国家力量,创造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件。在古代中国,一个男性他如果要走一条比较好的路,就只能来靠科举。而科举当中,不分地域、不分门庭、不分职业、不分贫富,只要是男性都有资格。在唐代甚至于外国人也能应试,这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的文化生命力的大动员。几乎所有的男性,不管年龄、不管地域和出身都来参与了,浩浩荡荡,而且时间那么久。这是科举制度了不起的第四个原因。
科举制度第五个了不起的原因呢,就是青年男子往往是一个社会群体当中最动荡的成分。他们在寻找工作,他们靠着自己的生命力在拼搏、在打斗、在竞争,总会引起很多很多的事情产生。但是,科举制度使全中国的青年男子的很大一部分,成为非常用功的备考人员、应试人员,而且很多人屡败屡考,终生应试,这个就大幅度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安全系数,而且安全在文化气氛当中。你想,全国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在应考,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把最容易动荡的因素免除了。
这里我插个话。当时很不公平,女性不能考试,所以出现了《女驸马》这样的优秀的作品。其实在生活当中,在真的历史当中,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只能让男性参加。结果我不是在《十万进士》里边写到嘛,很多男性考上了很高的名次以后,去唐代的一些妓院里边玩,妓女突然笑眯眯地问:“什么题目啊?你是怎么来结构文章的?推荐的 提纲怎么样?”考上的考生就非常得意地在宣扬,结果这个妓女笑眯眯地说:“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应该改写一下,如果这样就会更好,否则你的思路不顺。”唉呀,听下来以后,考的人是大吃一惊,这个妓女的文化水准大大的高过自己!
但是,很不幸,当时女性不能参加考试。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有趣的故事,但是这也是科举制度的当时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也意味着他们不是考文采,是考管理人才。而中国国家这么大,管理人才需要全国到处奔波,从这个官到那个官,从那个官做到那个官,所以他们觉得青年男性才比较合适,这是当时的古代朝廷的一个基本思维。
好,今天讲这。
他们都是十年寒窗的书生,没有机会了解和处置窗外的事情,严重缺少实践经验,那怎么能把一个县、甚至更大的地方管起来呢?而且历来的小说戏曲中,也有大量书呆子当官的可笑形象。大一统的行政体制早就凝固成了一整套行为规范,而且上下有序,全国统一。一个新任的官员,如果没有挑战性的革新企图,又没有遇到突发危机的话,那么前有陈规,上有上司,下有属隶,要平平稳稳做官是不难的。李鸿章说天下最容易的事是做官,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南方有一些省份的家长教育孩子说:“你这么不长进,什么本事也没有,长大只能做官了”,这并不是幽默。对于古代因为科举而做官的书生来说,在人们的簇拥下管理一方,要比做官前养家糊口轻松得多。(先生说)
燎火炙日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1. 他们也是普通人,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甚至因为智商的原因可以做的更好。 2. 科举考试需要层层升级,官员也需要晋升和提拔,能者也是从九品芝麻官开始选拔晋升的,宰相也不是考个秀才举人就能当的,更何况原来的县令管理的地盘和人口比你用现代思维想象的要小很多,更何况还有熟悉当地的文人团队的辅助和支持。 3. 马云赚钱也挺容易的,但首先你要先到达那个位置,现在在编保洁员也得3000选一。 4. 为什么老是有人用现代视角替古人马后炮的出谋划策?直接全球共产一步到位来个人类命运大结局你们是不是就没有遗憾了?可是这些人别说预测未来,往往连5年后的房价涨跌都搞不明白。。
为什么女子不能参加考试?我觉得不是单单因为体力的原因。应该和儒家的体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关。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是传统思维养儿防老。统治者不断的强调男人的地位,就是在强调君臣,父子。只要养儿防老的思维不变,社会体系就不会崩盘。所以统治者强调男性的地位和特殊,百姓也会重男轻女,因为在他们眼里男孩子才可能有出息,他们老了以后才有依靠。
老熊孩子 回复 @舒心的舒欣: 猜个公雌兔猜错了,有什么不幸的……兔子就是兔子,戴不戴帽子每天都会被打两耳光。你是兔子
“科举制度”拨动了全国的有生力量,优秀男士中举,同时也裹挟着全国大部分有志男士踏上科举之路,这样既满足了管理岗位的需求,同时也以统一的文化标准,实现了文化的普及、辐射、渗透和提升,可见“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不间断且长寿的重要推手。当然,我们看到封建朝廷的文武官制度,绝非全部依赖科举,皇权中最高端最重要的文武官主体仍然是皇帝的世袭和分封,基层的官位之缺也有的用钱买得,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中国文化整体性的发展和延续。
科举制度的五大优点: 1.科举制度不仅为朝廷选择了管理人才,也为文化选择了保全的土壤(保全文化)。 2.全国统一的科举制度堵塞了分裂的可能,同时反过来又保护了文化(维护统一)。 3.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为朝廷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使中国文化保持着有序的延续(延续文化)。 4.只要是男性都有资格来参与科举,这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的文化生命力的大动员(全民参与)。 5.科举制度使全国青年男子的很大一部分成为用功的应试人员,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安全系数(稳定社会)。
追风0150 回复 @冬日无荷: 总结不错
第一次听说科举制度的优势,以前只听到劣势。
听了秋雨老师的课,学了很多
一边带两个宝贝,一边听课,听课的同时,也在开余老师的书,很有收获,越来越积极上进,谢谢
健康一行 回复 @1897327pimn: 字太漂亮了
老师,我觉得女性不能参加科举不是因为做官以后要天南海北流动的缘故,而是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制度造成的
Hanna_Lz 回复 @574622: 哈哈😄
我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还在这听着呢
听课几个月,紧跟秋雨先生的思路和心态,对比听课前的状态,今天感觉被浸透得心态平和许多,身心没有那么拧巴了,现实生活中也做到了放下不放弃,放松不懈怠,秋雨先生内在的力量随着每日的语音和文字,驱散了我很多无明的阴霾,早饭后坐在桌前打开课程,就能瞬间安宁下来,开启知识的大门,同时修炼自己的性情,降伏这颗心真是不容易,继续努力前行,感恩秋雨先生!
听友226993775 回复 @靖仝书房: 我也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