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孔子与屈原

143| 孔子与屈原

00:00
18:38

知识卡片 

本集引语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篇》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 季氏》

子曰:"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 卫灵公篇

本集文稿 

各类中国文学史著作在先秦时代的散文名著中,都会讲到论语。论语不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哪一部文学史也不能绕开它,因为它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说到中国文学史,第一个留名的大文豪就是我们无人不知的屈原。孔子生在北方,屈原生在南方,孔子大约生在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时代,屈原大约生在公元前340年的战国时代,相隔约200来年。按说孔子跟屈原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半个多世纪之前,有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却把他们联系起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孔子与屈原》,把孔子跟屈原作了对比,讲孔子他的材料当然来自于论语,讲屈原,则屈原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这些流传至今的诗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写的。因为既要讲出道道来,又要让人不觉得牵强,非常的难。但这位文学评论家很有才气,他的文章虽然难免还有牵强的地方,但却通过对比把孔子和屈原的一些特点做的揭示,有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对论语的理解,所以我很喜欢这篇文章。

 

十来年前,有出版社约我编了一本《论语二十讲》,那个不是我上课的讲稿,是我选了20篇我觉得特别好的名家的论语研究文章编起来的。比如我们在以前的课上提到过的钱穆、冯友兰、张岱年、李泽厚等先生的文章,一人一篇,我也在书里选进了这篇《孔子与屈原》,今天也在这里做个介绍,推荐给更多的听众朋友。这位文学评论家的名字。其实一直听我们课的朋友应该不陌生了,他叫李长之,写过一本很好的通俗读物《孔子的故事》,我以前推荐过,他是前辈学者。活着的话要一百多岁了,是一位较多的朋友知道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中学同学,是那一辈的人。他生于1910年,1978年逝世,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博学多才,青年时代就立志要做文学批评家。25岁就出版了一本鲁迅研究专著《鲁迅批判》,这里的批判不是后来大批判的那个意思,而是评论的意思。据说那是鲁迅先生生前看过的唯一一部研究他的专著。因为那个之后不久,鲁迅先生就过世了。李长之先生写过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写过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等的研究专著,写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评论,还有哲学研究着作。后来他的着作汇编为十卷本的李长之文集。

 

这篇《孔子与屈原》也是他青年时代三十几岁的时候写的。他说孔子和屈原是中国精神史上最伟大的纪念像,是中国人伦的最高峰。然后它分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它首先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来做对比,认为孔子的精神是由社会到个人的。孔子觉得主要把社会建设好了,个人就不会不好,所以他侧重社会,常想把个人拘束在社会中,于是告诫人们敏于事而慎于言,泛爱众而亲仁。表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一般人交往久了,往往近之则不逊,晏平仲却能让人跟他处了多久都一直尊敬他。孔子的这些话都是在只是人们怎样可以过一种与人相安的生活。他的志愿是公冶长篇里所记载的,要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老人要安抚他们,对朋友要信赖他们,对青年要关爱他们,而把社会建设好的手段,就是要推行礼,假如社会上都遵循了礼的文化,所有的人都服从礼,那么各个人便都是好的。所以诗歌的作用之一,也是"可以群。"但个人是有个性的。跟群往往是有冲突的。纯粹抹杀个性的群体,也是容易成为一潭死水的。所以孔子又提出,要群而不党,周而不比,而礼是使群和个人减少冲突而增进愉悦的一种生活艺术。而孔子最终还是侧重群,而让个人收敛的,是为大我而抑制小我的。屈原则是侧重个人的,希望每个人都做到理想的地步,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高,自视也特别高。他有一篇《橘颂》,借颂橘来自赞,"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从小就跟别人不同,而且也不会为了跟人相同而随世沉浮,但他生在小人当道的乱世,到后来则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而寂寞而痛苦。越想做超人就越寂寞,越寂寞就越想做超人,最终造成了沉江的悲剧。

 

孔子侧重社会,侧重人,结果他也被社会看重,得到了普遍的崇拜。屈原侧重个人向往超人,所以欣赏了解他的诗人较多,一般人则比较少,至少比孔子要少得多。孔子跟屈原虽然有这样大的分别,但在热心救世这一点上,却没有人比他们更相近,他们热心就是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屈原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明白他为改变君主改变社会做出的努力,其实都对自己带来了不利,但却忍不住还是要这样做。孔子和屈原的失败,他们自己都知道,但他们却不忍心放手。他们都遇到过讽刺他们的人,劝导他们的人,但是他们不是理智不够,而是情感太多,所以遭受的打击与冷遇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心。孔子到了68岁,才结束他周游列国的长途跋涉。屈原到了60多岁,才终于下决心离开这浊世。屈原的自杀不是逃避,他没有半点妥协,只是为了自己精神的完整,不肯蒙受世俗的尘埃才弃世的。

 

他们的不同在于屈原是一个贵族,少年时代就以自己的出生与才华担起重任,生活在王公贵族中间,所以他比较缺乏出生时家族已经没落的孔子那样一点一点为理想而长期奋斗的耐心与耐力。孔子从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得到了应付现实的方法。比如他知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记载在季氏篇里的孔子的名言,说君子有三种情状应该避免:少年的时候血气不充足,应该避忌女色。中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应该避忌争斗。老年的时候血气衰退,应该避忌贪得。而卫灵公篇里又记载,孔子说,"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人可以跟他讲,却不跟他讲,这是错过了人。但一个人不可以跟他讲,你却硬要跟他讲,这是说错了话。智者既不该错过人,也不该说错话。这都是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的人、长期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才能总结出来的切身体会。跟屈原比起来,孔子比较顾及现实,所以免除了很多烦恼。屈原因为高贵的出生,实际的地位,不肯受一点委屈,不肯做一点妥协,所以他会哀吾生之无乐,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只能愁苦而终穷。长久的生活在痛苦之中,不满之中,孔子则倡导君子坦荡荡,在艰难困苦的政治环境与生活环境中,相对保持一种奋斗的乐观的心态。所以屈原是没有笑容的,孔子却可能常常是以笑容示人的。孔子理智的成分多,屈原情感的成分多,孔子是幽默的,屈原是忧郁的。孔子是外向的,屈原是内向的。当然李长之先生说,他这样表述的意思并不是孔子的性格中没有感情的成分。相反却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人物一样,孔子不但有感情,而且他的感情是浓烈的,有的话说得很重,如见义不为无勇也,朝闻道夕死可以,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都让人感到字字有千钧之力,而他为爱徒颜回的英年早逝而痛哭,也不掩饰自己对一些人的厌恶,都可以看到他浓烈的感情。他的理智没有枯竭他的感情的强度,而他的强烈的感情也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往往被他的理智所驾驭。

 

孔子和屈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和愚妄的人开战,和愚妄的行为开战。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而不妥协。跟常人相比,天才多半都富于个性。孔子和屈原都是个性很强的人。孔子把人画出一个明确的正线,一边是君子,一边是小人,他给愚妄的小人列了很多表现,画了很多脸谱,时时刻刻在跟愚妄战斗。而他自己受到愚妄的人的压迫,也不比屈原少。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说,方和圆不能相混同,夫孰异道而相安,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他们的体会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李先生说,我想在跟愚妄者战斗这一点上,恐怕孔子最可以了解屈原,屈原也最可以了解孔子。但孔子一方面恨这些愚妄的人,一方面仍想改造他们,他是有教无类的,而且树下了千年楷模,想把什么人都转变成好人,把一切人类变好。

 

屈原则由痛恨愚妄而发挥了伟大普遍的悲悯情怀,最终哀众芳之芜秽,哀民生之多艰,悲哀好的方草都枯败衰朽,同情人生太艰辛不易了。不过大体而言,孔子是理智的,屈原是浪漫的,孔子绝不赞成怪力乱神,而这却是屈原诗歌素材的重要来源。孔子主张好的诗歌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的喜怒都不过度,也就是中庸。而这样的节制,屈原的作品里是没有的。他作品中的情感是浓郁的,色彩是绚烂的。孔子的文化格调以雅为主,屈原的文化格调以奇为主。中国在哲人中有孔子,在诗人中有屈原,是中国的骄傲。孔子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屈原代表我们民族的心灵。李长之先生感觉敏锐,才气纵横,他的论述不一定都是周到的,稳妥的,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和屈原的一些特点,对我们理解中国的思想,以及中国的文学,应该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猴小猴小猴子

    傅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全职在家已经近7年了。您的(论语)课,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我把它当作知识来学习;我也把它当作教诲来聆听、反省;我也把它当作心理医生做指引;当作我教育孩子的范本;我说的“它”是指的您讲述的这一百多集课程,不仅仅是论语里的内容,还包括您对人生、对学习等内容的看法见解。您知识渊博,而且声音也非常好听!能听到您的课,是莫大的幸运!盼望您还能继续推出其他的课程!谢谢您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家庭主妇;一个居住在三线小城市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如此文化课程的人,提供了一场精神的滋养!谢谢!

  • 赵波_8j

    傅老师:您好! 从8月中旬第一次听到您的声音(开篇词)到今天终于赶上了您的讲课进度。很喜欢您的讲课声音和节奏,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大儒该有的声音和节奏。看到了您的照片,感觉您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严师加慈父的样子)。我会从明天开始再从头细细听来,这次争取把您每一讲的论语原文都背下来。学生觉得读论语乃至读一切经典读懂和掌握其精华就足够了,不必求全。就像是读唐诗就应该读其精华(如唐诗三百首,金圣叹选批唐诗或其它经典选本)不然如果真的把五万首都读熟了反而会失去了唐诗真正的魅力。

  • 远山近水376

  • 天十襄

    傅老师,李先生的《孔子与屈原》何处能购得?

    曹燕_JL 回复 @天十襄: 可以在网上买《孔子的故事》一书,作者是李长之,里面就有老师讲的孔子与屈原这部分,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布鲁克_sm

    论语20讲现在买不到了

  • 和_vvv

    中国在哲人中有孔子,在诗人中有屈原。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灵。

  • 来听点书

    教师节快乐!

  • 津菲阅读

    谢谢老师

  • 1528146qmjg

    把每周答疑整理成文稿就更好了,因为有些句子字词不熟,所以理解有些困难,不如文字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