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集 魏晋隋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第15集 魏晋隋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00:00
16:46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魏晋隋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中医学,在经过两汉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的奠基后,就走到承前启后的魏晋隋唐这个重要时期。


学科分化是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魏晋隋唐这一大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医学正呈现出这么一种趋势。医学理论与技术,有了新的提高。


标志就是:不但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推动着中医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还出了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是高人的人。


下来我们就以人物、著作或故事,来展开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的大风貌。

第一本著作:《脉经》,是西晋王叔和所著。他所在的时代,离仲景很近,据说他跟仲景的弟子走得很近,深受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开始钻研医学。随着学识的渊博,他后来做到了太医令。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个是上一讲我们讲到的整理了《伤寒论》,另外一个就是著述了《脉经》。


《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切脉是中医学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


一般的说法是,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等医家有关脉学的论述,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以及他们所主的病症,还有相类似脉的脉象鉴别。


论述了脉诊的三部九候(这里普及一下:三部,就是在我们通常把脉的位置,分出寸、关、尺前后三个位置,每部又按深浅位置,分出浮、中、沉这三候,三部均有浮、中、沉,三乘以三,就是九候)。


他又提倡寸口诊法(也就是我们现在医生把脉的部位,在双手手腕横纹以下的桡动脉,中医叫手太阴肺经的位置)。


更明确左右寸、关、尺位置各自所对应的相应脏腑。(这里太专业,不再展开),推动了寸口脉法的普遍应用。


可能会有听友感兴趣,如果光凭脉诊来诊病,靠谱吗?


我这里说,脉诊可以辅助诊察疾病,但不主张光凭脉诊一诊独大。连医圣张仲景,都要凭脉与证候并参才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算靠谱。

道理很简单,望闻问切四诊,各自都能从不同角度拿到患者的相关病理资料,越把它们综合起来看,你得到的诊断依据就越充分越全面,或者越精确。


当然,不同的医生,由于个人实践,或者学习背景不同,又或者师承和家学渊源不同,他们的四诊掌握的程度,或者比例,或者擅长,可能不太一样。


~~~


这里要谈的第二本书是《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所著。


他一生经历了东汉、曹魏和西晋三个时代,我们看看,他在这本书中的自序,是怎么说的。大意就是,从父母那里,我得到了这副躯体,即便我有忠孝之心,仁慈之心,假如不懂医学,那么君主父母有病,儿女有病,我也帮不了他们,那我跟游魂有什么区别?


这本书,在医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集西晋以前针灸学的大成,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精华,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全书系统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的内容。还对针灸用针的形状制作、经络与孔穴部位的考订、针的深度、留针时间、针灸的禁忌、针灸的临床适应证和操作方法都有记录与描述。


它的归类汇集及详尽的论述,使得针灸学的内容系统化。可以说,奠定了针灸学专科化的基础。


~~~


魏晋时期,儒家经学虽然仍然为官方学术主流,但玄学已经盛行,以《易经》《老子》《庄子》这三玄为讨论,已经成为一种时髦。


玄学本身有不少争论,其中的思想之一是:名教应该与自然一致。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科学界也采用了一种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


晋代的葛洪,对当时的医学研究是是这样评论的:「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错杂。」


这种做法的代表作就是《诸病源候论》,它是隋代的巢元方所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全书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病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类似于西医所讲的病理)。


以这本书为代表的当时的医学,可以说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


第一、明确了疾病分类和分科:当时已按内、外、妇、儿、皮肤、眼、耳,口、鼻、喉,以及类似于现代的心理精神病等分科。另有急救、针灸、按摩等,已经接近现在的医学分科。


第二、趋向于较科学的疾病命名,许多内脏器官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的命名,已经趋向于科学,比如食噎(近似于食道肿瘤)、消渴(近似于糖尿病)、脚气(实际上是维生素b1缺乏症),蛲虫,蛔虫等,甚至将肿瘤分为一类。


第三、尤其注重于病源的研究。别忘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诸病源侯论」,比如指出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疥疮是由疥虫所致,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由此带出了过敏体质这种感觉。


第四、注重针对病因治疗,比如以谷的皮治脚气(本质是补充维生素b1),以动物的肝脏治夜盲,用槟榔来治绦虫,常山治疟疾。而葛洪记载的以青蒿治疟疾也属这一类。


病因治疗也体现在外科疾病上,就是采用手术疗法,已经能够进行兔唇修补术、外伤缝合术、接骨术、肠吻合术、金针拨内障术(一种治疗白内障的方式)、拔牙术等。


其实可以说,以《诸病源候论》为代表的这种观察医学现象的做法,已经有比较浓重的形式逻辑思维味道了。


说明了这一时期的一部分医学家注重探求医学偏物质实体部分,可以说这是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以取象比类为主要方式的中医的传统方法的一种补充,这也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实《诸病源候论》的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就是从研究病的角度入手。这种视觉还蛮像西医的,也就是说抓住疾病发展全过程的普遍规律。


它跟辨证论治抓住疾病过程的阶段性,即个体反应状态,或者是特殊规律,其实可以形成一种互相补充。


也就是说,中医在辨证这个坐标系之外,还设立了辨病这个坐标系。


我们可以想象,当两个坐标系交叉的时候,它对医生诊断跟治疗疾病会形成一个更精准的定位。


可惜,辨病与辨证这两条腿,中医辨证这条腿走得有点快。所以,它们两者结合得并不算太完善。一直到现代,都还没完全脱离这种长短腿的状态。


~~~


好,说好的高人要出场!


高人出场,总是需要点历史背景。刚才讲过,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高人们,都在《周易》《老子》《庄子》这三玄中,找到了自己思想的落脚点,也找到了自己行为的表现形式。玄学那个玄字,来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虚无玄远,高深莫测。


第一位出场的人物是唐代的孙思邈。


他活了多久?我们现在能查到两个数字,短的说法是101岁,长的是141岁。


作为现代人,我本来也倾向于相信孙思邈活了101岁。但我查过资料,支持 141岁有较充足的硬证。


在唐代这么一个平均年龄不高的年代,活了这么久,称他为孙真人,他也真担得起。


这么个高人,我这里说的不多,可能大家意犹未尽,放心,下面我们专门有一讲,就是讲孙真人的故事。


孙真人的道士身份,以及他的长寿,可能会带来大家的一个好奇心。修道,真有道理吗?


近现代哲学家牟宗三先说过:「道家工夫自心上作,而在性上收获。……从心上作致虚守静之工夫。从此作虚静浑化之玄冥工夫,始至天人、至人、神人之境,而养生之义亦摄于其中矣。」


这一论断看来是比较精透的。道家学说的一些特性,透过养生、长生说就可以转化为神仙术了。别忘了,前面我们说过,中医学本来有四大版块: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术。


~~~


说到神仙术,这里就引出另外一位比孙真人生活要早的大咖亮相了,他就是因为屠呦呦的青蒿素获诺贝尔奖而为世人所知的葛洪。


葛洪,自号抱朴子,是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寿命80岁。著有《抱朴子》《神仙传》《肘后方》,青蒿的疗效以及用法,就是记载在后一本书上。


《抱朴子》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消灾的事情,总结了之前的神仙方术。


他的著述,可以说,从不同的侧面为医学的积累了可贵的资料。


葛洪注重炼丹成仙,提倡学仙修道,主张内修外养。


内修,主要是守一、行气、保精、胎息、导引。外养,主要是服食金丹上药。(就是一种用丹砂、铅、硫磺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金,它的成品叫金丹)。


现在广东的罗浮山,还能看见葛洪当年的炼丹炉。打从练外丹的尝试走不通之后,实际上,道家的修炼就转向了修炼内丹为主流。


立足于黄老之学-,以求长生不老,是道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顺便解释一下: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它反映了中国哲学总是立足于现实和现世,来追求生命终极意义的特质。


前面我们提到的玄学,与道家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如果说,玄学重在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方式是「认知」,那么,道教重在通过实践修炼认识事物的方式就该是「证知」了。


好了,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笨小璇

    三部九候不是头、手、足;太阳、耳门、大迎等部位吗?

    正安答摩 回复 @笨小璇: 有不同说法~

  • 若曦朴朴

    真真切切的希望潘老师的中医一年通,能够销售网络视频课。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中医人,由于时间不够金钱不够,没办法去身临其境的和您学习,太遗憾了。希望您的课程,能够普及到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

    怒放cxy 回复 @若曦朴朴: 我们都希望如此!

  • 嫣然_4ox

    帅帅的潘老师,节日愉悦🎉🌹,感恩您授道解惑🙏

  • 慕然_9e

    感恩老师,祝节日快乐!

    学习梦 回复 @慕然_9e: 谢谢

  • Herenowpresent

    讲课风格是我喜欢的那种,看时间,五年前就有了,相见恨晚

  • 观心客

    感谢潘毅老师,感谢梁冬先生,感谢徐文兵老师,愿您们身体健康。

  • Yoga瑾

    认知,证知, 受教

  • 急支糖浆_oa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潘毅老师广博知识面解答了我中医学习路上的很多疑惑,衷心祝愿老师节日快乐!!!!

  • yangizhou

    听潘老师的课,过瘾!

  • 15558806200

    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