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罗尔斯《正义论》上:怎样分蛋糕才公平呢?

47.1罗尔斯《正义论》上:怎样分蛋糕才公平呢?

00:00
15:30

《正义论》

作者:【美】约翰·罗尔斯 著

译者:何怀宏 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尔斯《正义论》上:怎样分蛋糕才公平呢?


一.       引子


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呢?


有的人经常抱怨说,因为自己的性别、年龄和长相,而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还有你觉得,你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社会当中吗?


其实,公平主要涉及的还是社会资源和收入这两方面。这些也是政治哲学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用“分蛋糕”的场景来模拟,或者说比喻公平的问题。


那么,你认为怎样分蛋糕才能保证公平呢?


有人说,假设有十个人,我们可以把蛋糕十等分。一人拿一份,这样才是最公平的。


的确这样好像是最公平,但是会带来一些问题。这样的均分在政治哲学中被叫做“实质平等”。


不过实际上,有人人胃口大,有的人胃口小。每个人得到一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并不能最终满足他们的需要,也必然会造成浪费。


而且呢,这样做就是典型的“大锅饭”。没有考虑每个人做出的贡献,没有体现按劳分配。


例如,一个人为了做这个蛋糕,贡献了面粉,奶油和糖。另一个人花了很多时间去烘焙蛋糕。剩下八个人什么都没有做,就是等着领到自己的那一份。


人都是有私心的,长此以往下去,这种大锅饭一定会造成一种结果:养成懒人。最终,没有人愿意付出资源和时间来做蛋糕,所有人都乐意自己不劳而获吃到蛋糕。结果呢,就是最后蛋糕越来越小,甚至大家都没有蛋糕吃了。


另一种做法,是给每个人都发一把切蛋糕的刀,还有盘子和叉子。这就是所谓的“形式平等”的做法。


但是,你可以想象,大家都有了切蛋糕的刀之后,结果会怎样。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切到最大的蛋糕。要么就是,大家都拿着刀胡乱分蛋糕。所以,形式平等在很多情况下,会造成实质的极其不平等。

 


还有人说,我们十个人推举一个比较有公心的人出来。


让他来根据每个人做出的贡献,同时要兼顾每个人的情况来合理地分蛋糕。这样的想法很好,不过也可能会产生问题。例如时间久了,这个负责分蛋糕的人会想,我为了分蛋糕做了很多事情,我可不可以给自己多一点呢?


有人发现了这一点,就说,你怎么可以给自己多一点呢?结果下一次分蛋糕的时候,这个提意见的人就没有分到蛋糕。剩下的人噤若寒蝉,以后就不敢给分蛋糕的人提意见了。


于是,分蛋糕的人,就越来越有恃shi无恐。这就是“腐败”。


所以说,没有一套制度保证,完全依靠个人自觉和道德,时间久了也没有办法保证公平。那么,怎么样来分蛋糕,可以保证最为公平,从而实现正义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阅读一本20世纪政治哲学的名著,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


这本书就想来设计一套制度,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罗尔斯这个人


然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正义论》这本书。


紧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何谓正义


最后,我来重点谈谈,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无知之幕

 


二.       罗尔斯其人


罗尔斯一辈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者,并没有什么传奇的人生经历。


如果见到过罗尔斯照片的的话,你一定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永远戴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露出憨厚的微笑。那么,是什么促使罗尔斯对“正义”问题如此感兴趣呢?


1921年,约翰·罗尔斯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他小时候就目睹了社会的各种不公平。他的两个兄弟因为感染白喉和肺炎,而先后死去。而且据说,他最初得了病,而且他两个兄弟是从他那里感染上疾病的。但是,老天并没有让他死掉,而是带走了他的兄弟。


有传记作家认为,这成为了罗尔斯童年“最为重要的事件”。


1943年,罗尔斯22岁的时候,参加了陆军。那个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的如火如荼。罗尔斯被派往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他服役期间获得了一枚铜心勋章。


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他目睹了很多极为血腥的事情。结果就是,他在二战期间放弃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成为了一名无神论者。


二战结束后,罗尔斯随美军登陆了日本。但是,他认为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是罪恶的。他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幻灭感,很快就离开了军队。


回到美国之后,罗尔斯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道德哲学的博士学位。


1950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正式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先后在康奈尔、麻省理工任教。


1962年,他接受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在那里任教差不多有40多年。


1995年之后,罗尔斯的健康迅速恶化,经历了好几次中风。


2002年11月24日,罗尔斯去世。


三.       《正义论》


1971年罗尔斯出版了一本书《正义论》。这本书使得他声名鹊起,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这里可以来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新自由主义:以往的古典自由主义都主张,要充分保障公民的自由,市场要有充分竞争。而国家和政府呢,要尽量少作为,做到一个“守夜人”那样就好了。


也就说,国家能够保证个人的基本安全和自由就可以了。而在税收这样的二次分配方面不要干预太多。尤其是不要给富人加太多的税。


但是,新自由主义却希望有所改变。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和贫富差距太大造成的社会问题,国家和政府必须要干预经济,进行大量的宏观调控。此外,要加强在税收方面的再分配。


罗尔斯就可以说是,二战之后美国最著名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



罗尔斯在写作《正义论》的之前就发现:很多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社会不公正的程度在加剧。极少数人掌握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财富。


他发现,在像美国这样的社会当中,虽然美国梦总是反复地告诉人们,只要你努力工作,就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制度性的安排,只靠个人的努力,不公平的状况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罗尔斯早年就曾经研究过美国人收入的统计数据。他发现,所谓穷人逆袭,成为富人的例子寥寥无几。如果有,也仅仅是走了狗屎运,没有可复制的意义。


所以罗尔斯提出了两个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正义?


还有,如果来保障一个社会的正义?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经仔细阅读了《正义论》这本书。他称赞罗尔斯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他还经常在白宫设宴招待罗尔斯,向他咨询一些问题。而且,美国民主党的很多施政纲领也明显受到了罗尔斯思想的影响。


 

四.       何谓正义?


罗尔斯认为,正义无处不在!


概括起来说,正义存在于三个层面:


首先正义存在于任何一个人类的共同体当中,例如班级、办公室、村庄等等。 一个班级谁来担任班干部,谁每天值日,打扫教室卫生。这些都涉及到正义问题。


其次,正义也存在于社会和国家之中。


最后,正义还存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也就是国际社会当中。


罗尔斯的《正义论》要讨论的主要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国家当中的正义,或者说一个社会的正义问题。


罗尔斯有一个提法:他把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请注意这的定语是首要


他认为呢,一个社会制度,无论它多么高效,看上去有多么完美,如果它无法捍卫正义的话,就必须改造或者被废除。 即便以社会整体的名义,也不能侵犯正义。


罗尔斯其实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


那么,罗尔斯所说的正义指什么呢? 他认为正义首先就是公平”(fairness)


他说:“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初始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


罗尔斯认为,人是自由的,也是平等的;此外,人是合理的和理性的。 他接受了契约论的观点,认为人从平等的地位出发,要一起来选择正义的原则。


换句话说,所有人要一起来决定,什么才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 反过来说,不能由一个强权来决定,什么是正义的,然后再强加给所有人。


五.       无知之幕


那么,怎样的社会才算的上是正义的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罗尔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无知之幕。罗尔斯让我们设想这样一种场景:


那就是在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前,我就拥有了意识和智力。而且呢,我对我自己将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怎样一个环境是一无所知的。


这就是所谓的“无知”,它不是贬义的,就是指“不知道”。所以,每个人的未来好像被一道厚厚的幕布挡住了,没有办法预知。


我不知道我的父母将会是怎么样的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收入多少。


我也不知道,我出生之后的肤色、所讲的语言、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天赋。


我也不知道,我会上怎样的学校,是不是会上大学。


还有,我所在地方的医疗系统是怎样的,税收是怎样的,等等。


这个时候,罗尔斯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不知道,我进入一个社会之后,我将处在怎样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我将怎样设计这个社会?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将不再关注社会的上层,或者说社会的最有钱的那群人。而反过来,大多数人会担心,如果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将会怎样。


也只有这样时候,我才会真真切切地来的关心,社会正义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就要思考,如何来设计整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因为,我出生之后,可能落到任意一个社会阶层和地位中去。


 

“无知之幕”简单来说,就是设想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会随机出现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和阶层。这个时候,人才会扪心自问,怎样社会制度是公正的。


罗尔斯认为,为了让不同的人达成一致,需要将一些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排除掉。 这样,人们就好像处在无知状态中一样。


这样的因素有哪些呢?


它们有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阶级出身、天生的资质、智力水平等等; 还有每个人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对善的观念和对自己生活的计划。 还有每个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或者是这一社会所能达到的文化水平。


换句话说,罗尔斯想要排除掉社会的特殊事实,而保留所有人的一般事实。


如果没有无知之幕,就会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


罗尔斯加上的无知之幕,就是想让人们用脑袋决定屁股。 如果还是用分蛋糕的例子来说的话,怎样分蛋糕才是公平的呢?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就是,让一个人来切蛋糕,但是他绝对不能自己来分蛋糕。


他切完蛋糕之后,要让剩下的9个人先来拿蛋糕。他要等到别人都拿走蛋糕之后,最后一个拿蛋糕。


分蛋糕的人自然可以不选择平均分的做法,把蛋糕切成有大有小的几块。但是,考虑到他将会是最后一个拿蛋糕,他一定不会把最小的那一块切的太小了。

 


不过也有人质疑:


无知之幕是不是过滤掉了太多的信息,例如一个人的先天禀赋、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等。 这样一个人还能做出怎么样的决定呢? 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其实,罗尔斯这样做的是有他的理由的。


因为,导致人类不平等的最大因素,可能还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几代人累积造成的。


所以,在政治哲学有一个词,叫做“代际正义”


简单来说,不同的人站在了完全不同的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就是每个人的父母和家庭。


因为人类普遍地比较关系自己后代的福利。 父母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资源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让子女上比较好的学校,给他们留很多遗产,介绍一些有权有势的朋友给他。 要实现正义,不能只考虑一代人,而要考虑到一代一代人的继承和遗传关系。


所以,罗尔斯这在《正义论》当中有一个简单的愿望:一个社会要实现正义,首先就不能“拼爹”!

 


六.       结尾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罗尔斯这个人


然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正义论》这本书。


紧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何谓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无处不在,而且是一个社会的首要价值。


最后,我来重点谈谈,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无知之幕。用分蛋糕的例子来说,让切蛋糕的人最后一个拿蛋糕,这样才会实现正义。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怎样的社会才算是正义的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曹丹_te

    接上。4.单向度思维太多,人们似乎习惯了谈马云,马化腾这些商业理性的典型代表,并以此为榜样,但似乎这种单向度的价值观也迫使整个社会抛弃了理性的后两种。 追随课程至今,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好的启蒙教育,在商业繁荣的当下,还有一部分人在坚持着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寻求不一样的自我价值实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另外我也会悲观,真的能有燎原的一天吗?人们真的愿意觉醒吗?国家和社会允许觉醒吗?还是只是一厢情愿的梦想?很希望老师谈谈该如何的积极行动,对这个时代的缺少贡献绵薄之力。思想可以深邃,可以一针见血,但是总得有人去实践,去改变,去行动。

    杨希yanglook5678 回复 @曹丹_te:

  • 春日雨夏日风

    听过的最好的哲学课

  • 康桥溪月里的芦苇

    社会本就不公平 在不公平里追求公平 看淡点就好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康桥溪月里的芦苇: 看不淡啊看不淡

  • 挂在单杠上晃啊晃

    每一个人就像达芬奇画的鸡蛋,没有一枚是一模一样的,想要让每一枚蛋舒适地放进盒子,就要把盒子阶级大小分类…觉得不公平的,永远都是身处小盒子里的鸡蛋。 分蛋糕也只是在一个维度看所谓公平问题,追求公平,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而人追求公平的念头就是罪恶的源头,又为什么还要求用善和正义的方式去处理公平的问题。切蛋糕分蛋糕这种古代原始的方法,已经不再能解决现代人的问题了,或许切蛋糕的人并不在意自己拿到的是最小的蛋糕,他想要的是切蛋糕的权利。

  • 谛听视界

    至少在分蛋糕的时候,应该告知一下所有人。而不是只有少数人知道。

  • HE_7r

    你说的关于社会制度的哲学,如果脱离了当今社会,那么对它的研究就很困难。面对今天上面严厉的政策,老师你怎么看?

  • 山不再高水深否

    解读非常有深度,深感受益😊

  • 13907321dnp

    所谓无知之幕,就是将心比心

  • 颠倒梦想_xe

    先切蛋糕的人后选

  • 用户5458019577

    追求公平没有什么对错,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须。动物和原始人如果要群居也要相对照顾弱者,这样群体才能壮大。现代社会也一样,如果没有公平机制,社会动荡,固然弱者可能更容易淘汰,强者也没有安全可言,整个社会是一种双输和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