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向生命序列里的规则学习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整个顶层结构设计、管理体系、底层的风俗习惯……很多东西都是向夏、商两朝借鉴的,但并不是没有变化,而是根据一个总原则略加删减、增补。我觉得总体而言,夏、商两朝,乃至周朝的前大半段,文化都是郁郁葱葱、兴盛非常的样子。所以我决定还是要向周朝的礼仪制度学习。”
如今,我们听这段话似乎感觉非常遥远,夏朝到底有一群什么样的人,在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国家管理?商朝又是如何管理的?到了周朝的前半段,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太遥远了,我们似乎无法做出真正的判断。
小梁在想,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要向生命序列里的规则,尤其是看不见的规则、体系学习呢?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有一个观点:从夏、商、周开始,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里,整个中国经历了很多朝代,但有一样东西却很有意思,就是往往在渐变的、和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可以取得以跃迁式的发展。而在那种大变革时代,比如农民运动、外族入侵……导致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比较负面。
钱穆先生把中国文化的这种体系,与西方的变化做了一个对比,似乎西方国家,尤以欧美为主,总是在王朝变革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跃迁式突飞猛进的进化,而东方国家却正好相反。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倒退,人民生活混乱。恰恰是在不主动变革的时候,一个体系会自下而上地发展、改良,最后成长出一种更好的社会民风。
我读到这一段时,也不禁摇头表示赞叹(有意思的事就是这样,你真正表示赞叹的时候一定是摇头)。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我们也看到,不折腾老百姓的时候,让老百姓自己学习、进步,这样做的结果是人民非常勤劳,而且务实。
他们对所谓意识形态的跃迁,没有那么大兴趣,大部分中国人,喜欢在一个平和、稳定的时期提升自我的内在价值,比如一个人做了官、有了钱,告老还乡的时候,资助创建一所书院,帮助乡党、家族的孩子获得学习机会,然后步步进取……他的整个次第的变化,是在渐变中完成的。
在宋朝,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结局非常狼狈。据说王安石几乎没有什么钱,穿得破破烂烂的,变法失败以后,告老还乡途中,看见人民群众活得不好,还有很多人在骂:“王安石折腾个啥!?”他心里面是相当郁闷。
一件事做久了,就像一个生命一样
不要折腾老百姓,这是孔子的一种态度,也是钱穆先生的一种史观。小梁只是转述,并不代表认同,我哪有资格表示认同或者否定,通常只有知识渊博、心怀天下的人才会有这种宏大的讨论。像小梁这样的人,只能由此推导出一些自己应该关注的状况。
比如,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真正的变化是发生在那些转换跑道——跳槽的过程中?还是在那些不管风口怎么吹,不管时代怎么变,把一件你早已习惯做的事,慢慢地精心打磨,越做越细,越做越出神入化的时候呢?
我算是比较著名的跳槽者了——从电视台跳到网站,从网站跳到自己创业做中医诊所,做所谓中国文化传播,目前在正安的平台上做“自在睡觉”。
但认真想来,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是开会、访谈、接受访问、表达观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本质是撺掇大家一起开会,然后分别听取各个部门以及消费者和客户对我们的诉求,然后分析、归纳、回应这些诉求,偶尔也接受访谈,向外界表达公司的立场;后来自己创业,还是在做访问、访谈,接受访问、接受访谈,还是在思考、表达……
我想如果自己不换那么多位置,从大学毕业一开始,哪怕是做个BBS——在某个领域进行表达,比如读书,然后把中国话翻译成“普通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话,而是普通人说的话),可能中间就不会经历那么多起起伏伏,到今天会不会做得更好呢?得出的结论让我很诧异,可能这样就很好了。
在广州,我家的楼底下,有一家做烧鹅的档口。我上高中的时候,这位老板刚刚开始创业,经常早上看见他们一家人在自家的手工作坊里做烧鹅。前两天,我赫然发现一个朋友的微信公众号里所描述的广州必吃的三家烧鹅档口就有这一家,真没想到这家烧鹅居然变成了一个著名的传统品牌了。这种感觉有如烧鹅里的“全聚德”,短短二十年居然变成了一个老品牌。
由此想来,就像巴菲特所说的,许多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把一件事重复做、重复做、重复做……管它什么风口,互联网也好,P2P金融也罢,那些东西都会来,也并没有那么热。
你还能想起2016年的时候,当时最热的一款叫作“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吗?当时好多公司在做,请问现在还有哪家公司号称自己在做可穿戴设备?还有所谓的创新?
虽然我认为创新很重要,但创新有一个前提——对本体、本业的坚守,活儿本身就好的情况下,创新才有意义。
如果特斯拉本身做得很难看,驾驶盘都要飞出来,轮胎随时会爆胎,电池不靠谱……作为一辆车,如果它本身做得不好,哪怕概念再好,也不会长久发展。
所以,小梁从孔子的这段话里看到的仅仅是对过去已经比较稳定的、习惯的好的东西,不要轻易地说不要。对一件熟悉的事,以不性感的方式长期做,做的时间很久很久以后,它就会产生一种时间复利的可怕价值。
而且你要相信,任何一件事做得久了,就像一个生命一样,它会自我慢慢进化,会打磨,会变成金的。
把今天的事做好,明天就会更好
在香港,有一个姓曾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家里的族谱,如果族谱是真的,那么香港九龙在被人占领前就是他家的封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土地被大清政府租给香港,香港又以种种方式折腾,最后跟他们家没关系了。结果这位姓曾的人,不断地用一种很奇怪的书法,在香港所有能写字的地方写他的家史,并且形成一种很独特的文风。
开始的时候,警察认为他在毁坏文物,而且影响市容。结果他坚持写,谁都不管,被擦了他就再写,写了很多年,几乎写遍了香港人能看得见的所有地方。
后来,这些文字成为了香港著名的文化标志,很多电影人、艺术家都把他视为一个取景的案例,甚至很多后现代艺术家,把他所写的这些文字,当作一个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还有时装设计师,把他写字的照片印在衣服上,卖得还挺贵。
任何一件事,只要能够留存很久,自然有它的道理。时间再长点儿,它就变成了艺术。时间是宇宙最伟大的魔法师,它可以把一切平凡的事变得伟大,当然也可以把一切伟大的事变得平凡,爱情是这样,事业是这样,艺术是这样,投资也是这样。
孔子是我们知道的不多的几位有比较宏大而深远历史视角的人,起码他比你我更了解夏、商、周这些朝代。这三个朝代加在一起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现在到孔子所处的时代也才两千年而已。
把一件已经坚持并且改良过很多次的事反复打磨,最后做得非常好,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件事本身,可能更符合整个中国文化底层的渐变的逻辑。
有一天,我看蔡志忠老师画画,觉得跟1991年、1992年第一次看见《庄子说》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但蔡老师说:“区别在于,我已经画了很多年了,很熟练地知道它应该怎么画。”这一点并不会影响蔡老师在当今艺术界的地位。你难道不觉得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今天的事做好,明天就会更好。
听到这节心里舒坦了,我把一件事坚持9年,所有人认为我不改革,不创新,不赚大钱是天理不容!我总认为那才是我的开始,我还要学习的还太多了,怎么就能在这时候就把自己用商业模式把自己推到风口呢? 我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我也不急着什么急回报,只是选择慢慢走,一直走,我不认为跟模式变是很高级的事,我反而觉得那样代表内心的无目标感,听完梁老师这节,简直觉得是快充,开心得以后有机会请你吃肥肠。
听着听着喜欢记笔记。每集还得听好几遍。感谢小梁!
听友116265223 回复 @听友116265223: 我也是!感觉刚开始记得还了详细,还要抽时间在记一遍
昨晚5岁多孩子,11点多床上翻睡不着说:“妈妈我要听故事”我说要听什么故事?来一句:梁冬故事
arrietty_yg 回复 @金_j9: 我孩子也喜欢梁冬老师
反复听,2020年都是当催眠和放松听。今年重新反复听,每集都做比较。
时隔两年再听到这一集时,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长期主义者,感恩梁爷用温润的影响力,度化了我
梁老师用心了,感恩!不知不觉我听了梁老师的伦语,开始记笔记了。感觉不记可惜。每一课都不至听一遍。很有深度
还有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好像跟着你,就走在正确的路上
慧_gr 回复 @慧_gr: 真好
哈哈哈哈😄亏你想的出来,49年要饭持续要到现在
我想,如果你不经历那些,没有娱乐串串show,我和喜欢你节目的人怎么认识你喜欢你,关注你,跟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