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成功:中国文化的思维重点

两种成功:中国文化的思维重点

00:00
13:19

课程金句 



第96集 两种成功:中国文化的思维重点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开课。


上次我正在讲中国文化长寿的第六个原因,叫淡化竞争。我们低头一想,我想好多朋友可能都会想到,我们身边的竞争还是蛮多的。那么我想告诉大家,强化输赢、强化成败,这是中国一部分人所做的事情,或者说在有一些历史阶段特别要做的事情。这个主要出现在譬如像科举、官场、商场等场景中,其中的竞争是蛮厉害的。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多数中国人实在是不太在乎竞争,所以不管怎么样,最后都会回到大多数。这里我必须要给大家讲一讲一个非常麻烦的概念,这个概念叫成功。我在各种场合经常会遇到年轻人,或者年轻的家长叫我给他们写几个字,他们最喜欢我写的是成功、天道酬勤这样的概念,而我给他们写的往往是善良、快乐、健康,这是我本人的座右铭。


为什么你不写成功呢?有的人说你自己很成功,是不是把成功的秘诀埋下来了?不是。我个人觉得,现在中国社会最大的麻烦或者最大的悲哀,就是那么多人在求成功、那么多人怕输,这使我们日日夜夜睡不着觉,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关注周围。我们经常心神不安的主要原因就是期盼着成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功。这里边就出现两个概念的成功了,我并不是一般意义地反对“成功”这两个字,成功有两个概念,希望大家分开来。 


第一个概念是把事情做成功,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是把别人比下去。我所主张的成功或者我所点头的成功,是第一个成功,就是把事情做成功。把那件事情做成了,我们可以祝贺成功。如果说成功的含义是把别人比下去的话,这个成功就有负面意义了,一种毒药就悄悄地埋藏在里边了。


把别人比下去的心理有各种各样,在权位上把别人比下去,在财富上把别人比下去,在名誉上把别人比下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的时候静下来想一想,要比欧美的很多人脑子都清醒一点。


乏味的官位 

譬如对于官位,可能中国社会有很长时间的对于做官的某种崇拜心理,但自己真的去谋求官位,一步步上去的这种人物,数字并不太多。我们经常关注到,很多官员在一夜之间失去权力以后的那种沮丧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我看的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就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地在追求官位,努力地把自己周围的人比下去,把自己的朋友比下去,把自己对手比下去,这是毫无必要的。


我看到多少退休的官员,天天在苦恼的就是下属对自己的变脸。其实我比较了解,不是变脸。下属他要工作,新的领导来了,布置了工作,我能不能认认真真地跟上去,也不要让新的领导觉得我是老领导的人,而且如果老是围绕在已经退休的老领导的身边,让人家感到这个单位里边有好多小圈圈,这非常的不好,所以他们故意回避了,并不是对你的不忠。但是权位失去以后,就天天苦恼在下属的不忠里,这确实很苦恼。 


权位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一点我一定要劝劝大家。它有很多承担,有很多牺牲,这一点让我们很感动。但是整体说来,它不是很重要。我遇到一个职位很高的领导,他退休了,幸好他喜欢我的书,所以我们有过一次交谈。


他跟我讲,他天天在写回忆录,已经写了三年了,退休以后在写回忆录,已经写了三年了。他太太告诉我,他是一边翻着我的书,一边在写回忆录。我认真地劝他,我说你既然是我的读者,我不能不告诉你一点,你能不能不要写了,不要写这样的回忆录。你去锻炼,你去投身艺术,你去写写书法,而不要写这样的回忆录。


理由何在呢?我说我们为大家付出的这个程序,结果不错,但是这个程序本身很乏味。你在回忆录里能写什么呢?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参加过惊心动魄的事情,你是迎来送往的。这个工程上去,那边合资能够谈成,这些东西写出来,我说了一句他听了不是很接受的话,后来很快就接受了,我说这样的回忆录,平心而论,你的儿子和你的孙子也不会看。所以我由此来说明一点,就是官位整体上是比较乏味的,是不值得夸张的,也不值得回忆的。


财富和名声 

至于财富也是一样,中国人都非常明白,它成为好多抢劫、觊觎、期待的对象。而且你看好多有大财富的人,他们年纪还比较轻,但是我们去看看像香港、台湾,还有其他好多地方那些非常有钱的人,他们有钱的时间长了一点,几乎每个人都遇到了财富分割上的家族纷争。有的被媒体报道了,有的都不报道,但我知道这里边所埋藏着的骨肉之间的仇恨无与伦比。其实这个骨肉之间的仇恨,在这些富豪年纪还不是很老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的看了出来,在耳边递小话的这个大儿子,在我眼前表现出各种各样希望的小儿子等等,他已经知道一场非常不好的家庭分裂将出现在自己的身后,事实也果然如此。


至于名声更是如此了。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名声,天底下有多少人后来得到了自己所盼望的名声。不过在名声和它的现实之间,如果产生了非常紧密的结合,多数都是比较平庸的人,连人家来攻击的动力都没有了。所以,名声如果非常好,等他的事情过去了,当他的生命结束以后,名声很快也烟消云散了。所以很多人非常喜欢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诸如副厅级干部某某某,后面的括号里再写上“本单位没有正厅级”,这就很可笑了。名声最后落实在墓碑上或者落实在悼词上,这完全没有必要。至于政坛和文化界的各种名声由于风涌浪叠,很快就被大家遗忘了。


你看,这样的几个特点,说明了要把别人比下去的成功非常没有价值。所以我相信我们今天听课的人,我并不是在做心理的疏解,我只是在讲中国文化的一个本性。我所说的看穿,中国文化历史上都看穿了。这里我想讲几个中国古代经典名言,这个名言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所以慢慢的就成了我们心里边的一种很厚的沉淀。


比如老子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就是说我们的祸和福是紧紧地依靠在一起的。老子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只要你去竞争的话,最大的祸就等待着你。我所说的竞争就是要把别人比下去的那种竞争,而不是把事情做成功的那种竞争。庄子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韩非子说,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大诗人白居易说,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这样的例子可以很多很多,这证明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文人、诗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我几乎没有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的论文当中,看到过一个鼓励大家去把别人比下去来获得竞争成功的例子,而所有的最高的话语系统,都紧紧地落实在“淡化竞争”这样的一个基本概念上。所以我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思维重点。


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思维硬块也存在,就是我讲到的“追求输赢成败”也存在,但是它真正的文化重点是在淡化竞争。这个问题我下次还要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吾师余秋雨_66

    至于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体会,说出来你也许会不相信,那就是尽量少考虑这个问题。老是考虑成功,就会害怕失败,那就反而很难做成事情。例如我在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早已成了教授之后,才开始学写第一篇散文,与低年级学生一起起步,成为一名“散文新秀”。如果太多地考虑成败,那就肯定不敢这样做。……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成不成属于术,善不善属于道,我们岂能求术而舍道?你知道,这已涉及到终极关怀的问题,涉及到人文领域的中心部位,即人之何以为人的那个部位了。(先生《灯下回信八》)

    果子的成长日记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先生已至一种境界 ,光而不耀!

  • 华Liu

    中国的古人就知道争名争权争钱,往往争不到福寿。而竞争都是想“成功”。秋雨老师将成功分为“事情做成功”和“把别人比下去”两种。而界限应该是有无不良心态和不良行为。有人一定会扯,100米赛跑也是把别人比下去啊,考清华北大也是把别人比下去啊。懂得了界限,就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都属于把事情做成功。如100米竞赛是挑战了自我极限。而“把别人比下去”所指的则是那种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别人身上的一种比。

    13聆听 回复 @华Liu: 引群里一位真正懂余老师的读者的话说,“他是能够让我一个提升了品格素质,拓展了心胸眼界,获得了宏观视野,深入了美学文学”对我个人而言就足够。 所以,很赞同你的观点

  • 翡冷翠的梵婀铃

    特别同意余老师的这些看法!由于工作原因要接触到很多年龄较长的人,觉得怎么人活到这个岁数还是对面上的事情那么看不穿?我觉得是因为人若是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再乏味再不堪,由于注入个人太多的关注、精力、时间、心血,也会个人觉得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的事了。既然如此,还是把剩余精力花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吧。也由此忆起自己的老爸,佩服他的态度和境界。人跟人真是,长的都差不多,心里的差距没法沟通。

  • 怡雅斋

    “淡化竞争”在当今社会实在说不通,道理很简单,余秋雨个人可以这么说,不存在和谁竞争的问题,衣食无忧,快快乐乐安享晚年,但广大中国人民不一样,身不由己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不去竞争,淡化竞争,就意味着被别人竞争。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桃花源中人”。现在谈“淡化竞争”没有任何现实指导意义。对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没有意义,只是中国文化所谓“长寿”的一种不符合实际的“理念”。

    Luckywinner5 回复 @怡雅斋: 这几节课你完全没听懂,先生讲得再清楚不过。中国文化的长寿本身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也是客观事实。淡化竞争作为长寿基因,不是你所理解的脱离实际的理念和个人任性,它是一种集体理性和历史选择,如果说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的结果,那么淡化竞争则是历史规律作用下的历史选择,长寿是历史择优的结果。

  • 秋雨秋遇

    醍醐灌顶。淡化竞争,把事情做成功,而不是把别人比下去。说的多好!

  • 情感咨询小能手

    感觉越是快节奏的城市,钱权名就越容易左右人的想法。渐渐的成功的标准也成为比较的钱权名。做实事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成功上位,为了成功的把别人比下去,越来越多的人走歪门邪道。特别是年轻人,有多少愿意专心于学术研究和平淡生活。从小爸妈教导我不要攀比,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叫攀比,现在想起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不要因为比较,忘记我们真正该做的事。余老师的观点总是能引发很多对生活的思考,并且让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 傻呆呆的不老泉

    几十年的困惑与不解被余老师点破点透,太痛快了,也太感谢了。我把这些可贵的思想推荐给女儿听,这是她的福气。

  • 1890088utaf

    怎么没起先那么好听了?先期产生很多共鸣,现在余老师的观点我不敢雷同,我们国家不管那个朝代,他都会有盛世有金典,最后都会没落,甚至分崩离析,这是什么根本原因呢?我们想听听余老师怎么去分析的。

  • 道斌_0d

    成功的定义更多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别人比下去

  • QH米

    评选笔记。不符合您说的第一点成功。一旦有了彩头,就容易产生竞争,就会产生,把周围的人比下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