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第95集 厚德载物:一个了不起的文化选择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
我们继续开课。我们现在要说中国文化为何长寿,这个题目也可以改成一个非常明确的标题叫《中国耐力》。中国耐力非常重要,但是这个问题重要在哪呢?尽管我讲到半道上,我还必须给大家说明一下,就是中国文化这个耐力,说到底,也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人格中的耐力。就是我所说的每一个特点其实都和你有关。
譬如我第一条讲到,地大人多这个特点,你只要到比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感觉到我这个人虽然是普通人,但是地大人多,这个东西简直是植入了我的生命。我很难给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在大的问题上说的那么明白;我们在关注苍生的概念上,也不能说得那么明白。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了,就是地大人多,这是一个文化特点,它也成了你的特点了,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了。
严于秩序和淡化竞争
还有我说的从不远征,我们很希望到远远的地方旅游,甚至于去做企业,但是一点不想要那儿的土地,这从我们的曾祖父、祖父、爸爸,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都有着一种中国人的人格,所以这严格讲起来并不是哪个皇帝的政策。政策是谁的政策?就是我们的人格政策,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没有这个本能和欲望。
这一点呢,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是不太能够理解的,认为你们肯定要来占领我们的什么,其实我们真的不想占领什么,就是我们的文化长寿的原因和我们人格深处很长久的埋伏着的原因是紧紧相连的。
还有追求统一,是我们老是觉得我们是一个大国,国民是个统一的国家的国民,我们追求统一的过程当中,我们不管在哪里,我们都会把很多遥远的省份都当做自己的一个成分,不仅是地图上的成分,也是生命当中的一个成分。我们在中国任何地方走来走去都觉得非常亲切,这就是和统一有关。
严于秩序也是这样。严于秩序就是我多次有过这个经验,我们讲过新秩序、旧秩序,但是作为中国人来说,很难想象没秩序是什么样的。我后来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去了以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做没有秩序,那是大吃一惊的情景,所以严于秩序已经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了。
上次我讲到的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叫简化思维,也是和我们心里的想法一样。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即使文化程度不低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埋头去看那些非常厚的、非常复杂的学理著作,这不是我们的缺点,是我们的特点。
让中国学术简单的第一个示范者叫老子,他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清道夫,他在前面走着,我们的思路都比较简单了,你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白,你不要给我做一些非常啰嗦的、像德意志民族所擅长的那种哲学架构,搞得那么庞大,推理得那么精密,我们很佩服你,但是我很难成为这样的人。
像我这样的人是研究德国哲学研究了很久,德国哲学和德国美学,我最后确认我能够讲这个课,但是我自己不能够成为这样格局的人。上次已经讲到后面的特点叫淡化竞争。我们现在抬头看起来好像所有的人都在竞争,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输”字那就是竞争里边派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但是我一定要告诉大家,中国文化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它获得了一种平静的长寿。
竞争各个地方都有,但是中国对这个问题上的竞争看的比较穿。我们有太多太多竞争的领域,竞争的时机,但是说到最后,我们又回归到了一个平静状态,而这个平静状态确实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也是中国式的快乐所取得的原因。
这个问题我上次讲了,其实我没讲完,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也有利于重新认识中国人这个族群,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底。所以我还需要讲一讲,淡化竞争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研究当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你可以讲出一千个中国人竞争的表象,但是我想告诉你,最终和好多重要的民族相比,我们的竞争是比较淡化的。我一点点来说明,我们在这一二十年当中,我们拼命进行某种竞争游戏,恰恰是因为过去很长时间不喜欢竞争所造成的一个特殊的补课。但这个补课当然有点奇怪了,你等着吧,以后慢慢的我们又会出现一个比较平和的时期。
德智力和止于至善
这里我非常感谢中国的先秦诸子,他们把三个等级分开来了,一个是德,一个是智,一个是力。这说起来很奇怪,我们现在希望年轻人全面发展,我们说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这是没有错的。如果说这三个是互相排斥的命题,那么中国文化没有太多的犹豫,就选择了第一个字“德”。
“智”当然很重要,如果它互相排斥的话,就是我不要“德”的“智”。那我们宁可要一个智力不高的,但道德水平很不错的。我们所说的好人,我们也不要他智力水平不错,但是道德上有很多疑问。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在选择有一点艰难的“德”和“智”的问题上,当然毫无疑问,德、智最好能够合在一起。事实证明,西方后来的科学主义在智上大大发展,把我们中国比过去了。但是平心而论,我们中国古代的智者,把德放在第一位,厚德载物这一点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个文化选择。
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智是没完没了的,很快被超越!这几年我们更清楚了,我们现在有许许多多高科技,一代一代马上被超越了,你以为最聪明的东西,可能今天晚上就有一种新的发明出现了,两个月以后就有一种新的工艺出现了,就把你完全超越了,这是没完没了的。所以你固守着一个“智”,你就觉得自己非常劳累,也非常狼狈,是个只知察言观色、东看西看的跑步者。
那么我们的先秦诸子认为,当德和智都不行的时候,我们只能讲“力”了,那就不行了。如果纯粹来炫耀自己的力的时候,如果离开了德、离开了智,而炫耀力的时候,我们已经和野蛮紧紧靠在一起了。关于这一点,我一点不否定力量的重要性。但是按照我们中国的哲学,它一定在德的控制下,那个力量才有价值。这是我们中国先秦诸子对德智体或者说德智力的一个排列。
请大家记住了,我认为这三者如果能够全面发展,你就是个健全的人,当然这几年我们又加入了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过去也说德智体美,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如果当这三个概念我们只取其一,而且让这几个概念都互相排斥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选择是对的。我所说的诸子百家不完全,比如我多次讲到过我们的孔子、孟子,还有我非常喜欢的墨子,他们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要感谢《易经》,这里边给普通中国人传达一个观念叫祸福相依、凶吉互融、输赢无定的旋转圈,旋转到最后只有一个力量才可能把这个旋转停止。什么力量呢?叫善。所以中国有个成语,我非常希望我们每一个听课的朋友一定要记住,叫止于至善。
旋转——输赢的旋转,凶吉的旋转,祸福的旋转,终于停止了,停止在哪里?停止在至善。所谓至善就在我们都是固守大善的时候,这个循环圈对于我们的杀伤、对于社会的杀伤就会消除。所以止于至善是我们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归结性概念。
我把前面的课程等于简单梳理一下,但是《淡化竞争》这个题目太重要了,我下次再讲。
一个“载”字,说明了“德”和“物”之间的主、属关系。历来也有很多富豪行善,可惜他们往往是“厚物载德”,也就是厚积大量财物,然后浮现一些善行。他们的居所里,很可能也挂着“厚德载物”的牌匾,但在行动上却把主、属关系颠倒了。(先生《君子之道.君子怀德》)
“止于至善”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经网上查阅和《四书全译》(含《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文言文字词注解如下:止:达到;至:最、极;善:最高完美的境界。所以,真诚友善指出,余秋雨老师理解错了,这个“止”不是停止的意思;“善”也不是单纯指道德的含意,应该还指人生思想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即指“达到道德和知识极完美的境界”
十暗星明 回复 @怡雅斋: 知识就是力量应该是你的座右铭吧,并且你也在这成功实践了,这个态度值得表扬,但我想作个比喻。你只是个把教条当作武器向四周乱砍的瞎子,你不会明白像余先生那种把书化作生命的养分,化作黑夜大海上指引前路明灯的人。你不过是在狭小孤岛上开书店的懒人,有时读着读着自己也觉得可笑
那么,我们要感谢《易经》,这里边给普通中国人传达一个观念叫祸福相依、吉凶互融、输赢无定的旋转圈,旋转的最后只有一个力量才可能把这个旋转停止,什么力量呢?叫善。所以中国有个成语,我非常希望我们每一个听课的朋友一定要记住,叫止于致善。
芽黄春绽放2 回复 @SilenceSounds: 谢谢!
努力宣扬一套自己都不信的理论的人一定做好了做一切坏事的准备!
畏犬君 回复 @洪七公_qy: 使劲露出一副自己都恶心的嘴脸的人一定做好了挨一切大棒的准备!
“德”“智”“体”全面发展当然更好,但如果只在里面选一项,我们中国文化毫不犹豫会选“德”,因为没有“德”的控制,“智”和“力”是野蛮的,不善良的。
我怎么没早点来听这个课啊,真是醍醐灌顶,感觉听完之后好多事儿一下就想明白了
我从来没读过秋雨老师的书,也从不是他的粉。但秋雨老师讲的“止于至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相比之下,词典条目中对止于至善的解释太贫乏、太无趣了。
秋雨老师的课是圣人在教化、传道、修行,何苦在字词上纠缠。
德性文化,更多的是基于农耕文化,以家庭为生产单元,形成的以情感为基点的处事方式,更看重关系,关注关系中的个人感受,是德性文化,更是感性文化。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文化艺术水准高、感性、重情、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缺少科学精神、容易迷信、科技落后、仰慕权威。我们的文化有其长,也必有其短,接收现实,扬长避短,才是正途。
重要的概念说三遍,今天是第二遍感言。有人说:“害怕恶性竞争就淡化竞争,是因噫费食。”我说这个比喻不当,他可能还没明白。字面看就不对,是害怕噫着,所以慢点儿吃,吃相好一点儿,利于健康。这里指,可竞争要淡化。我们提倡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是这个意思。德为先也是智的选择,“成功的诱惑经常使人处于缺德不善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使“成功者”因缺德而内心不安,唯德善美使成败双方愿意接受,所以一切“止于至善”得以长寿。
奋斗_kcl 回复 @华Liu: 竞争与德的关系,实际上是道与德的关系,中国文化从来就没有讲轻道而重德的,道为体,德为用,没有了道,哪有什么德。所以一般都是先讲道,后讲德。道主强健,德主弱。所以才有,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物竞天择,天道酬勤。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都是一个意思,不竞争,哪有矛盾,没有矛盾,哪有反者,道如何才能推动宇宙运行?弱者道之用,道之用即为德。所以天道行健跟厚德载物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