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讲:学会写意义型文章(6)

第59讲:学会写意义型文章(6)

00:00
14:03

学申论,就要找老吴!

你好!欢迎来到老吴公考申论范文赏析课堂,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网独家播出。本讲,我带着你一起赏析2016年国考市地试卷申论真题范文。

【标题】

好政策是公民修养的源泉

【赏析】

标题言简意赅,紧扣题意。“好政策”是题干限定的主题,而“公民修养的源泉”则对应了题干中提到的滋养公民理性和德性。从表达上看,标题使用了比喻句,把好政策比喻成源泉,形象、生动。

【第一段】

人之别于野兽有二:一曰理性,二曰德性。所谓“理性”即指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而“德性”则指用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兼具理性与德性,人才能告别兽性,拥有了修养。但修养绝非与生俱来,相反,离不开后天培育。而好政策则是关键环节,正如有人所言:好政策不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可以说,好政策是滋养公民修养的源泉。

【赏析】

从逻辑结构上看,本段话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扣住了“理性”和“德性”这两个关键词。相信你肯定注意到了,在老吴公考的范文里,开头段落从来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来不写毫无用处的句子和不知所谓的铺垫。在阅卷过程中,考官的时间非常紧张,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看任何废话,如果不能在开头第一句就切中主题的话,肯定是低分卷。(2)解释“理性”和“德性”的概念,至于为什么要解释概念,在上一讲中已经专门阐述过了,此处不再赘述。在此解释“理性”和“德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人只有兼具了理性与德性才拥有了修养,这样就扣住了标题中的“修养”二字。(3)结合题干,指出人的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好政策滋养的结果。(4)亮明总论点,指出好政策是滋养公民修养的源泉,和标题形成呼应关系。

从文字表达上看,这段话的加分项主要有:(1)使用对仗句,“‘理性’即指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而‘德性’则指用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这句话里,“理性”对“德性”,“科学”对“道德”,“眼光”对“标准”,“看待世界”对“要求自己”,非常工整。(2)使用了比喻句,总论点中把好政策比喻成公民修养的源泉。

【第二段】

好政策能开化民智,培养理性思维。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科技大飞跃的世纪,是理性和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部分公民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封建、愚昧、迷信的传统思维中,急需用好政策来驱散这些阴霾。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例,正是这一好政策,激发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理性思维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全民理性思维的能力。

【赏析】

从逻辑结构上看,这段话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段旨句,“好政策”这三个字是文章主题,“培养理性思维”对应的是题干中的“理性”二字,而“开化民智”则是分论点,指出了好政策对培养公民理性思维的具体作用。(2)分析论述,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指出二十一世纪是理性和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但同时许多人还处于非理性的旧思维中,因而需要好政策来改变思维、开化民智。(3)结合实际,举例论述,结合给定资料中提到的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政策,说明好政策确实能够开化民智、培养公民的理性思维。

从文字表达上看,这段话主要加分项有:(1)使用对仗句,“知识大爆炸、科技大飞跃”,“知识”对“科技”,“爆炸”对“飞跃”。还有“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理性思维”,“学习”对“树立”,“科学”对“理性”,“知识”对“思维”,也很工整。(2)使用比喻句,把封建、愚昧、迷信的传统思维比作“阴霾”,形象、贴切、生动。

【第三段】

好政策能移风易俗,提高道德水平。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道德标准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观念的转变,一些陈旧的道德标准已经明显落后,理应去除,而这离不开好政策的推动。正如T县的经验,通过出台禁令,严禁干部群众在红白喜事中大操大办,有力地去除了奢侈浪费之气、树立了勤俭节约之风。试想,离开了T县的好政策,又怎会移风易俗?又怎能提高群众道德水平?

【赏析】

从逻辑结构上看,这段话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段旨句,“好政策”这三个字是文章主题,“提高道德水平”对应的是题干中的“德性”二字,而“移风易俗”则是分论点,指出了好政策对滋养公民德性的具体作用。(2)分析论述,主要使用了理论论证法,援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变化的原理,指出道德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新道德取代旧道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个过程并不是自动完成的,相反,离不开好政策这个重要的外力的推动。(3)结合实际,举例论述,通过结合给定资料中T县的案例,指出好政策能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提升道德水平。

从文字表达上看,这段话的加分项主要有:(1)排比句,“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时代、社会、知识、观念构成排比,进步、发展、更新、转变构成排比,非常工整。(2)使用了对仗句,“去除了奢侈浪费之气、树立了勤俭节约之风”,“去除”对“树立”“奢侈浪费”对“勤俭节约”“气”对“风”,相当工整。(3)使用了反问句,“离开了T县的好政策,又怎会移风易俗?又怎能提高群众道德水平?”增强了论述的力度。

【第四段】

但一些好政策却遭到了部分公民抵制,难以发挥出滋养理性和德性的作用。这些年来,从限塑令到T县禁令再到城市禁烟令,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无一例外都遭到了部分公民不同程度的反对和抵制。以T县禁令为例,面对这一好政策,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缺乏社会公德心,有的公民公开质疑、有的表示不满、甚至有的顶风行事,不仅破坏了政策的公信力,还折射出好政策在改变公民习惯、培养理性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赏析】

从逻辑结构上看,这段话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段旨句,“但”表示本段和上一段在逻辑上是转折关系,“好政策”这三个字是文章主题,“理性和德性”这五个字扣住了总论点,“遭到部分公民抵制”和“难以发挥作用”是分论点,表明本段话主要内容是阐述和分析问题。(2)举例说明,结合了给定资料里的限塑令、T县禁令,以及给定资料以外的禁烟令,说明好政策确实遭到了部分公民的质疑和抵制。(3)分析危害,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政策公信力,而且限制了好政策发挥它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折射出好政策在改变公民习惯、培养理性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本段话的总结,又为下一段提出对策作好了铺垫。

【第五段】

如何才能发挥出好政策的作用来?一方面,各级干部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魄力,要学会排除万难、创造条件,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好政策,去教化群众;另一方面,也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要耐心地做好宣传、解释、说服工作,让好政策成为滋养公民理性和德性一片沃土。

【赏析】

从逻辑结构上看,本段话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提出对策,通过使用疑问句来引出对策,并把对策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谈要坚决执行上级政策,第二部分谈要耐心宣传、解释,前者是硬性手段,而后者是柔性手段,可以说刚柔并济,逻辑划分上非常清晰。(2)重申立意,总结观点,在最后一句话重新强调好政策在培养公民理性和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文字表达上看,本段话的主要加分项有:(1)巧妙使用了鲁迅先生非常有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这两句话拆开使用,前者“横眉冷对”强调的是硬、强调的是坚持原则,因而很适合用来谈坚决贯彻上级政策,而后者“俯首为牛”强调的是软,很适合用于谈软性的宣传、解释、说服,体现了老吴公考对名言警句极强的驾驭能力。(2)使用比喻句,“让好政策成为滋养公民理性和德性一片沃土”,把好政策比喻成一方沃土,也对应了题干中“滋养”二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