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4:中医的“原罪”——听不懂

话题4:中医的“原罪”——听不懂

00:00
17:54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经常听人说,听不懂中医说什么?这成了中医的原罪之一,因为听不懂,所以,它不科学。


他说这话的逻辑听起来好像是:他能听得懂西医说什么?所以它是科学。


拜托,中医,西医讲的都是自己行业内的专业术语,都只有行业内即人听得懂。比如你看见西医一个名词,冠心病,高血压,你觉得,你自然就懂了它们的内在机制了吗?你就会治疗了吗?只是你觉得,这种表达能够让你望文生义?所以你以为懂了?但如果你听到的病名是嗜铬细胞瘤,或血卟啉病呢?


但假如你对中国文化也稍稍有点了解,它的名词更能让你望文生义,比如我们说阳虚,它的意思就是体内的阳气少了,就好像冬天,日照时间短了,太阳也没那么猛烈,所以气候变冷了,人的阳气少了,人也容易感觉到怕冷了,这就是阳虚,很难懂吗?


所谓中医难懂,不过是基于两种原因,第一,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我们又以现代知识分子自居,仿照新文化领袖胡适,鲁迅等,以傲慢的心态,不屑于去了解这种看起来语言很古朴的学科。第二,现代环境下,缺乏传统文化的基本语境,大家不习惯这类语言表达而已,并不是阳虚,阴虚的概念本身有多难。


其实讲起语言,中医恰恰是容易懂的,因为他用的就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就是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你看中医讲,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气血流通,这说的是自身文化语境下的人话。


而现代医学或科学用什么语言呢?并不是纯自然语言,也就说我们根据学科需要,人为的给某些结果和现象,赋予了概念,而从这一个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推导,这些语言,是要经过学科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的。


那么,作为自然语言,却不完全为现代人所熟悉,归根到底,实际上不就是一个语境问题吗?一个中国人,说中国话,居然很多人说听不懂。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是中医的问题?还是导致中国人听不懂中国话的语境问题?


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比如大学毕业了,总该称是文化人了,但是我们反思过没有,我们拥有的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虽不能说是纯西方的,但是确实是西方的烙印重于东方。


我们想想我们除了认识中文字,我们真会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吗?


其实我觉得,要说清楚中医难不难懂,倒不如去比较,中医与西医,哪个更容易懂?


那么,最方便的法门就是,看这两门学科哪个更容易学会?


那么基本学会中医要多久?我讲的基本学会是,掌握了中医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用药,处方,用针灸。

假如以45分钟一节,那么,只要学生不缺课,也比较用心的学,大概320节就能做到。


有人说,你的数据怎么能那么精确?


简单啦,因为我一直就是这么做。这些年,我在正安文化,有开一门叫做中医一年通的课,说是一年,其实就是利用了20个周末的40天,每天八节课,合起来320节。可以系统上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针灸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还有中成药,与病案分析。


假如学生对掌握中医发的愿力比较大,课后又能做复习,那么学完之后,基本能做到,对给出的病案,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并能够用中医基础理论来作出细节的解释,同时还能处方用药。


可能有人说,你凭什么下这个判断?


其实简单,我上课的过程,一直就是逼着他们用知识的过程,比如上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讲阳虚,我就根据原理,先把阳虚的证侯,推导一遍,下来的内容,碰到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等,我就开始叫学生们先把阳虚推导出来,然后,再把心脾肾的各自的相关症状,按照他们的生理功能,反推出病理状态,这实际等于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就开始推导中医诊断学,而上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已经对里面的证候组合,有一个比较熟悉的思维模式了,这样掌握中医诊断学就很方便了。


同时,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针对相关证型,我就不断的提到相关常用药物的药名,为下来的中药学做好铺垫,到讲中药的时候,就跟方剂连起来,比如讲完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跟止咳平喘、化痰药,那我立马就讲相关的方剂。而且讲方剂也不是仅仅是我讲。


而是把要讲的那个方的相关证候列出来,然后叫大家先诊断证型,并要求到具体症状,都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然后再叫学生开方,为什么叫他们开方?就是逼着他们把学过的中诊、中基跟中药知识,过一遍,用一遍,然后我再来点评他们的诊断与理论分析,跟开出来的方。然后我再来讲述那个该讲的方。在这个基础上,更要求他们针对症状的变化,做出药物的加减。


学完方剂之后,还有真实的临床案例,也就是说比书本那种接近格式化的证候诊断及治疗,要复杂的多,也真实得多。还是叫他们自己诊断,分析,处方,用药。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一直就是这样,沙场演兵,不断的使用知识。其实我完全可以说,这种教法,会比在院校里面,同样科目教完之后,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实在院现在的院校教学,我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也做过学生,我怎能不知道弊病在哪里?


首先,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拿来学医,尤其是学中医的,他们还要对付大量的其他课程,所以,他们对医学内容的课程大都是消化不良的。


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是学完一科就放下一科,比如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学中医诊断学,基础理论就放下了,学中药学的时候,就放下了中医诊断学,学方剂学的时候,就放下了中药学,都在为应付眼前所学的那一刻,虽然他们没学过佛,但在科目的学习衔接上,却比佛家人更放得下。所以他们即便学完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其实相当比例的人是串不起来,或者是串通度不好。


这个我也有实际例子,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学生们学完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了这四门课之后,大概花40节的时间,一支粉笔一张嘴,不借助任何教具与资料。就帮他们串通了。


没有这是40时节,那么他们所学过的这四门,最后就很可能剩下零散的知识。


好。可能会疑问,中医学学的可不只是这五门,不是还有内外妇儿、耳鼻喉科及眼科吗?但我们该知道,内外妇儿,耳鼻喉科及眼科,它们的本质是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的组合,再加上对具体疾病的认识。所以道理上,只要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几门学好了,内外妇儿,这几门大科的自学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眼科跟耳鼻喉科,这种更加讲究结构的科目,可能需要进修,但是大多数人学中医的目的,也就是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所以这个一年通320节学下来,你说他们很熟练,还谈不上,但掌握了中医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还是可以说的。而且也具备了学习相关临床课程的能力。


进一步即便是看经典,也能摸着门了。


又可能还有问:那么还有《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呢?

其实这些是提高课,我刚才说的是基本学会,而不是说学深。


更不用说,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容本身,就已经渗入了比较大量的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好了,我们看看320节课,你学习西医能学到什么呢?估计是学完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学,这几门。也就是说连基础课程都没学完,最多说,一只脚,踩在门槛上,连门都还没进去,更不用说他的知识的运用跟解决问题,即使他们碰到的都是好老师,也难以改变这个事实。


那么可能有人问,学完西医,需要多少时间?学完?开玩笑吧,西医是学不完,因为它的知识在爆炸,分科越来越细,你现在到医院去看西医,基本上都是专家,比如内外妇儿科,内科又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神经内科,等等,又比如耳鼻喉科还在分,你是看鼻子的,我是看耳朵的,看耳朵的可能再分擅长看内耳,还是外耳。


他们的专业术语之广,隔了一个科,可能就不能完全看懂了。


而且学习西医是需要一大堆学科基础做铺垫,比如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而恰好我们的中学教育,逼的教育做好了铺垫,假如你把这个时间算上,那么学习西医需要更多的时间。


你听过自学中医成功的,尽管不算多,但你听过自学习西医的吗?为什么没有?因为难度去到了不可能!


而中医需要什么?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与理念,以及这种语境,


同时,中医是一通百通的,你能看懂内科,就能看懂妇科,儿科,外科。


那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感觉到?中医说的话他们听不明白呢,


我觉得跟我们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有关,近现代的教育,在引入西方科学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对中华传统主流文化采取了“浮云”化的态度。 现代人之所以更容易认同西医的道理,都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学的数、理、化、生物这些科目,为接受西医做好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也做好了思维方式上的顺应。


但是,中医有这样的文化铺垫吗?


我们扪心自问,《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些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我们接触过多少?天干地支、乾坤天地又了解多少?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再自问一句,除了认识中文,我们真的会用母体文化的方式来思考吗?


在中国,在缺少中国文化铺垫的教育环境中,中医学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为中国文化有机部分的中医,本质上,其实并不太难,但在学习、在普及的时候居然会让人产生文化隔阂感,实在是令人困惑的。


明明说的是中国人的人话,却让不少人觉得,听的是外星语,这恐怕不是中医之过。


假如中华文化,从小学中学开始普及,要说清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风寒暑湿燥火,天人合一,这些概念跟观念,最多也就是二三十节课。如果有这个基础,那么中医说话,会令人难懂吗?


比如:我们现在听的这门课,165节,每节十几分钟,却可以让我们掌握了中医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框架及体系结构,还有最常用的基本知识。更不用说,其中的中华文化背景知识比高校教材还深广得多。听完它,你对中医的认识其实已经蛮有感觉了。


好啦,这一番比较下来,中医到底难不难学?难不难懂?不就了然了吗?


既然中医更易掌握,那说明什么?说明了中医是一个简明扼要的学问,只要你愿意去学,它,就可能在你的掌握之中。


说中医难学的人,不过是心里认定中医不可取,心里抗拒去学而已,


我不能说东方思维方式就比西方强,但是各有特色,它们两者之间肯定能形成互补。当我们对西方的思维,或者甚至我直接说对科学思维方式比较了解的时候,是否也该理解一下或了解一下我们母体文化的的思维模式?


你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互补,甚至你学完之后,你会感觉东方很多思维方式其实是蛮高品格的,因为东方讲境界。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草木决明

    希望正安教育平台能录制潘老师的一年通,也好让我们这些无法线下实地学习的学者能在线上购买到课程,那就好了!

  • 农人唐君丽_0n

    潘老师的中医一年通什么时候可以有网络版的呀?线下课近几年都不方便去

    新时代德辉 回复 @农人唐君丽_0n: 在哪里听呢

  • 1884701pkyv

    比佛家更放得下可还行 笑死

  • 曼曼慢慢

    说得真好,基础教育几乎丢弃了中国文化了。

  • Rachel_y7q

    在理 学校教育没有导入中国文化精髓

  • 邈觉翊闻Lin

    希望有网络版的中医一年通,谢谢

  • justbeatit_4n

    潘老师什么时候讲一下天干地支,五运六气

    justbeatit_4n 回复 @道生一_ix: 讲一下原理概要,其他更深入的可以查资料

  • 13585670obc

    非常喜欢潘老师的课,一直在找《中医一年通》,哪位告诉我,在哪里有,谢谢啦

    晶_ec1 回复 @13585670obc: 线下的,广州、深圳的正安中医都有

  • 水墨素衣

    给潘毅老师点赞👍!希望我们国家早一点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 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造福全人类!

  • aaaaabx

    潘毅老师太好玩了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