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血未干
【释义】口血:饮血或用血涂于口旁,是古代结盟时的一种议式。嘴上涂的血还未干。形容立盟未久,随即毁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了称霸中原,都想夺取贫弱的郑国。有一年,晋国联合其它七国共同进攻郑国。楚国按兵不动,不来救助,郑国眼看就要灭亡,郑国派使者去见晋军的将领,要求讲和。
晋国统帅荀偃不赞成现在讲和,他主张把郑国围困起来,那时楚国一定会来援救郑国,等盟军打败楚国后,那时才允许郑国向晋军求和。他认为这种做法收获比较大。
而参加联军的其他国家为了保存实力,却主张先同郑国讲和,把军队退回去,那时楚国一定对郑国不满,就会发兵攻打郑国,等他们两败俱伤时,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败楚军。
于是,晋军代表和郑国的代表在戏地举行议式,签订盟约。郑国有一位善于言辞的卿士名叫公子騑,参加了盟誓。
晋军的代表宣读盟约后说:“今后,郑国如果不听从晋国的命令,将遭到老天的惩罚!”
公子騑立刻回答说:“郑国处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真是上天降给我们的大祸。今后,我们服从大国,大国如果对郑国发动战争,也将遭到老天的处罚!”
结盟之后,晋国和其他七国的军队退回去了。可是不久,楚国果然为此事发怒,向郑国兴师问罪。楚军大兵压境,郑国君臣恐慌万状。公子騑主张再同楚国讲和结盟,有的大臣认为不妥,说:“刚同晋国结盟,口血未干,怎能违背盟约?”
公子騑理直气壮地说:“与晋国结盟时,我说的是服从大国,楚国也是大国,为什么不能结盟?”
于是郑国派人同楚军讲和,双方也定了盟约。这样,楚军退了回去,郑国求得了暂时的安宁。
很多两面派也是被生存逼迫啊,世态逼人啊
有趣
简述
和我的道一专辑有点像 我的只有一句话
揖窗 回复 @健心不艰辛:
好听长知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