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元金的非汉族统治者如何对待儒学

128| 元金的非汉族统治者如何对待儒学

00:00
16:00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上周说到,宋和金有了南北两个孔府,两个衍圣公,大家都知道,金是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他们组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不断向外扩张,在1115年建立国家,国号大金,由首领完颜旻称帝,这就是金太祖。从建国称帝,到国家建制,都是仿照的汉族制度。他们灭了北宋,但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汉文化推崇有加,不仅保留了北孔庙,多位统治者也前往祭孔。


金熙宗在祭孔后对大臣们说,正早年游亦,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我们都知道孔子不是说自己十五而志于学吗,而这位异族统治者在对比之下深感惭愧,说他早年荒废岁月,不懂得志于学,过去这么多岁月,实在感到后悔。他说孔子虽然没有王位甚至官位,但是孔子之道是值得推重的,孔子其人是值得崇仰的。


他还从国库拔巨款修复孔庙,而鼎鼎大名的金海陵王完颜亮则在削弱女真贵族集团的势力,任用汉人,发展文教方面,花了更多力气,他立下制度,规定官员到职必须先谒当地的孔庙,然后才能去拜其他神庙,还派出官员,专门到各地检查孔庙状况,有损毁的必须及时修复。作为一代统治者,他无疑是杀人如麻的,这是不能讳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孔子的一些观念也对他确实有所影响。比如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歌颂尧舜,批判桀纣。而完颜亮也明确说,国家是吉是凶,关键取决于领导人是不是有德,而不取决于风水的好坏。


他说,"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焉?"这话说得很好。一个国家是吉是凶,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人的德而不是所在地的风水。如果是桀和纣那样的暴君昏君当政,虽然求得了好风水的地盘也根本没有用。如果是尧和舜那样的圣君明君当政,你就根本不必去占卜,去费心考虑风水的好坏。


论语里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完颜亮说,"上智不学而能,中性未有不由学而成者。太子宜择硕德宿学之士,使辅导之。庶知古今,防过失。"我们以前说过,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这就是上智。但连孔子都不止一次地跟学生自我表白:我非生而知之者也。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这样的人大概恐怕只能是一种传说。


所以完颜亮也不认为官二代就会生而知之。所以他说,中等天资的人没有不经过学而能有成就的。所以太子必须要有道德好学问高的饱学之士来加以辅导,让他们在学问上知古知今,在行为上减少错失。而执政近30年的金朝一代治世明君金世宗更是重视德政,重视教化,倡导读书向善。


他常请来儒学专家讲论儒学经典,还下令让人用女真文字翻译论语、孟子、五经等汉文典籍,并明言他所以让人翻译这些经典,就是为了让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而他自己受孔子的影响,也希望太子受孔子的影响,他说"朕虽年老,闻善不厌。孔子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大哉言乎!"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我们留意一下,古代汉语中的汤指的是开水,不是一般的菜汤。孔子说,见善如不及,看见别人好的行为,就好像自己赶不上了一样,要赶紧向人家学习。


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别人不好的行为,就像要把手伸到沸水里去那样,赶紧避开。烫手的东西你要拿着,不赶紧避开,手就烫坏了。所以以前我看过小说,也看过新闻报道,说小偷团伙训练技艺,就是要从火里拿东西,训练快速度。经过这样的训练,你在偷别人东西,别人才不容易察觉。


所以孔子的这个比喻是很到位的,看见不善,如探汤,就是绝不能沾染的意思。孔子说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金世宗引了这话,表示自己虽然已经年迈,但仍愿意服善向善。而他又下令给品德学问都好,而担任太子老师的刘仲诲,要求他以孝俭、德行、正身之事来教太子。我们论语课讲到这里,朋友们一听就知道这几个主题词都是从论语里选来的。孝和俭都是孔子倡导的,德行是孔子培养学生时放在第一位的。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端正自身,这也是孔子对政治家反复强调的。


孔子学说是金世宗心心念念希望奉行的。在金代,佛教和道教都很盛行。金世宗说,现代的人大都或信奉佛教,或信奉道教,希望来求得福报。我早年有一阵也迷惑不定,后来觉得这靠不住,上天立了国君,还让他统治百姓。


如果他只沉迷于个人的欲望,对国事胡作非为,却只想侥幸的来寻求福报,那是没有可能的。"果能爱养下民,上当天心,福必报之。"只有好好爱民养民,不负天意,才能身享福报,而这主要还是要靠儒家的学说。


在金代统治者的尊孔是一成不变的。金朝后来被蒙古军所灭,记起的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我们在中学学过中国历史,都知道元朝为了突出蒙古人的特权,把国人分成四等,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后来江山渐稳,统治经验也渐渐丰富,于是越来越重视汉族文化。元世祖忽必烈主张采用汉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而汉族学者元代顶级的理学家许衡上书,称"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许衡是主管教育的大官,要求自都邑而自州县,皆设学校,要让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都到学校接受儒家教育。忽必烈采纳了他的主张,也一再下诏要求各地办好学校。如他下过一道诏书,说学校废弃久了,不利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儒生,以备他日选用。他又下过一道诏书,称"事有似缓而实急者",有的事看着不那么要紧儿其实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兴办学校,加强教育,"使长幼皆闻孝悌、忠信、廉耻之言"。这当然也都是论语里的主题词,这样才能改进风俗,促成社会和谐。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动,儒学在元朝也有了顺利的发展。到忽必烈的孙子元仁宗就有更高的汉文化修养,更进一步提倡儒学,推行汉法,任用汉臣。


他说"明心见性,佛法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这个可以算是名言了,说要论明心见性,这是偏哲学角度说的,则以佛法为高深。而要论修身治国,这是就政治角度说的,则以儒学为切用。


他还说,"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我的心愿是让百姓平安,是国家得到最好的治理,"然非儒士,何以至此?"而不用那些儒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他还下诏说,我们的祖宗是用武力来定天下的,到他爷爷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生,崇学校为育才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他继承了这一点,选拔人才要更强调他们的德行,要更看重他们对儒家经义的掌握程度。


正是从他开始规定了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标准教材。而对孔子的崇拜活动在元朝也越来越多,给孔子的封号级别也越来越高。大德十年也就是1306年,在京师建成了孔子庙,元成宗铁木耳次年7月下诏,说"盖闻先孔子而生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生者,非孔子无以法"。这个已经是文学甚至是宗教的语言了。他听说在孔子之前生下来的人,要在孔子的对比或阐发之下,才能明白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在孔子之后生下来的人,那就更必须取法孔子,以孔子为表率。接下来说,"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他阐发光大了尧舜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古代圣贤的优点,成为后代帝王的榜样,成为万世的师表。


所以他特别给孔子加了一个尊号,叫"大成至圣文宣王"。文宣我们以前说过是孔子的谥号,所以有的孔庙就叫文宣庙。而现在在前面加上了很高级的形容词,又是大臣成,就是集大成的大成,又是至圣,到了顶尖的圣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一个最高的称号。鲁迅先生说,这是孔子获得的一个"可怕的头衔",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已被抬到了"吓人的高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所谓_as

    是非观念分明,谦虚低调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钟书_ik

    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应是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而非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史》及各地加封孔子诏书碑可证。

  • 关关雎鸠123

    怎么没有“本集引文”了?

    宝青坊的小孤狸 回复 @关关雎鸠123: tutitoum徒孙木木抖索你来lky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