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00:00
09:32

从主谓宾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句子传达的基本信息应该是:“某人对某人做了什么。”如果再加上定状补这些修饰成分,那么句子传达的信息就是:“什么样的某人对什么样的某人做了一个怎样的动作。”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句子应该传达的信息。而且这些成分的排序也是固定的。如果一个句子没有传达这样的内容,或者句子成分的排序不正常,这样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特殊句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达的内容特殊;另一类是句子成分排序特殊。


我们先来看第一大类。除了“什么样的某人对什么样的某人做了一个怎样的动作。”这样的信息,还有三种信息类型。也就是有三种特殊句式。分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顾名思义,表示对某人或者某物某事的判断。就像看电视时判断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吃东西时判断哪个东西好吃,哪个东西不好吃一样。翻译的基本模型就是:“……是……”。这个“是”字作为判断动词,充当了谓语的成分。


被动句

,表示被动,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把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了。在被动句中,主语变成了谓语动作的承受者,宾语变成了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这时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作之间就是一个被动关系了。比如说“我打你”,“你”就是被打的对象。把“你”放在宾语位置,“我打你”是个正常的句子。而如果把“你”放在主语的位置,“你被我打”这个句子就成了被动句了。


以上这两种特殊句式其实在判定的时候并不难,一来是因为从句子内容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判定,二来是因为在文言文中,这两种句式一般都有标志词。比如判断句中的“……者,……也。”和被动句中的“为……所”等等。通过这些标志词我们便能轻松的判断,我这里先不多说。


省略句

,即是为了行文简洁,省略了部分句子成分的句子。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简洁,不说废话。所以省略句在文言文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谓宾这三种句子成分都有省略的情况出现,最多的是省略主语和宾语。这种句子的判定不是难事儿,其实也不需要判定,只要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就可以了。只是在翻译的时候补充的部分要加上括号。因为文言文翻译是要求直译,原句中没有内容不能乱加,如果必须加的就要加上括号。


以上这三种特殊句式都是在句子传达的信息上有所不同的句子,既然是内容不同,所以只要读懂了句子,这三种句式的判定并不难。今天我们主要讲的就是下面这种特殊句式:句子成分排序特殊的句子。


倒装句

,看名字就知道,是倒过来拼装的句子,也就是把句子成分的排序打乱组成了一个句子。用赵本山小品中的话来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句子。句子成分排序的套路我们上回课程刚刚讲过,用一句口诀来说就是: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在主宾前。如果不是这样的顺序,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倒装句。常见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句子有以下这么几种:


宾语前置句

,宾语没有按照套路出牌,本来宾语应该是放在谓语后面的,但宾语前置句中却放在了谓语的前面。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我”的意思,这里做宾语。“欺”是谓语动词,按照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在这个句子中却把宾语“余”放在了谓语“欺”的前面。


定语后置句

,按照口诀“定语必在主宾前”,定语是要放在所修饰的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如果放在了后面,那就是定语后置了。比如:“马之千里者。”翻译过来是“能跑千里的马。”“千里”是用来修饰“马”的定语,什么样的马?能跑千里的马。“千里”本应放在“马”的前面,这里显然是放在后面。


状语后置句

,口诀有云:“谓前为状”,谓语的前面是状语,如果状语放在了谓语的后面,那么就是状语后置句了。举个例子:“青,取之于蓝”,“取”是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状语是修饰谓语的,怎么“取”?“于蓝”取。所以“于蓝”是修饰“取”的状语,本应放在谓语的前面,这里却放在了“取”的后面。这类状语一般都是由“于”字组成的“于……”介宾结构短语,所以状语后置也可以称为“介宾结构短语后置”。意思是一样的。


以上这三种是最常见的倒装句式,还有不太常见的“主谓倒装”我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