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复苏:中国文化独有的生命力

元气复苏:中国文化独有的生命力

00:00
18:17

本周优质评论 


恭喜 一缕远方烟火 这位听众,你的留言被选为本周优质评论。同时你将获得一本余秋雨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请你联系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fm2018,愿你再接再厉!
同时也欢迎其他小伙伴在每一集后的评论区分享你们听课的观点和感悟,下一个优质评论可能就是你!快快行动吧~


课程金句 


第82集 元气复苏:中国文化独有的生命力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


我上次讲到,我们在20世纪初年是中国文化起死回生的大转型,非常非常不容易。我们重新回顾了白话文的普及,包括简化汉字,这样的一个波澜壮阔的大的文化行为,怎么样让中国文化有可能真正的具有现代性?这个相当了不起。至于实际的作品的成果,我们应该原谅,佳作不多。我们新的中国文化的生命体的创造,应该放在当下,甚至于放在网络文学上,放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下一代年轻人的身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天我要继续讲,因为新文化这个概念还不完全是文学,它还有学术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中国大陆有一些奇怪的文化现象,就是突然对民国学人的评价高得不得了,这个到了已经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情况我仔细看了一下,就是文化程度高一点的城市和大学,这方面的热忱不高。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地区、文化程度不太高的群体,却经常在这个民国学人的梦幻里边过日子。


走过弯路的民国学人 

我不能不讲,民国学人是不容易的,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人数很少,全国加在一起可能也屈指可数,人数很少。他们在那样复杂的战争、那样复杂的贫困、那样复杂动乱的生活当中,能够坚持学术,真是让人感动。


他们有一些人也出过国,当时出国和现在不一样,出去坐船要很长很长时间,回来也很长很长时间,互相之间信息交流也很艰难,他们能够把西方的一些东西传达给我们中国的文化,这也是了不起,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感谢是永久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他们的学术成果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步,甚至我们今天还要仰望,这就搞错了,这个有点对不起他们,对他们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他们不愿意被你们这么捧。


我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几次给所谓的民国学人开玩笑,因为他们有一点搞不清楚,比如他们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发生了争论,很有学问的人也参与了争论。到底是从天山过来的,还是从昆仑山过来的?他们确信来自于巴比伦,后来我们的地质学家在考古当中否定了他们的意见,但他们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检讨,也没有太多的学术研究,就算了。


还有一些民国学生,我也嘲笑过,说坚定不移地认为墨子是印度人,还有人说墨子是伊斯兰人,这都是民国学人闹的笑话。在很大的杂志上刊载,也没有看到过他们纠正的文字,这是民国学人。


这里我需要讲那么几个观点,就是章太炎、王国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终点,在他们以后,清代朴学的遗风实在是不多了,已经谈不上了,这一点请你们相信我。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上,你说他们这些民国学人,如果能够去听章太炎和王国维的课,听起来都有点难了,不要说在这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可能性不大,我们也没有发现。


所以我前几年曾经为《台湾时报》出版了一套书,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我为这套书写了序。他们这套书是几十年前出版的,本来就有一些专家写了序,他们这些专家编这套书的人,恰恰是大陆到台湾去的一些民国学人,是民国学人本身或者是民国学人的学生,他们坦诚中国文化在20世纪走了弯路,触了礁,什么也没搞成。他们认真地检讨自己所走过的路,也就是民国学人所走过的路。


这一点我在序言里边专门讲到,我说这段话值得对民国学人痴狂的那些朋友再看一看,了解一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投情过深。民国学人还有个问题,就是他们对世界学术了解程度,远不如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多。我相信那些现在对民国学生痴狂的年轻人,他们对世界文化确实了解比较少,所以看到他们写到了一些英国、法国的事情以后,就非常激动,以为他们是学贯中西。其实不是这样的。


不要夸张的吹捧 

中国看到的世界文化,有一个非常大的时差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讲一讲现在已经不在了,我们都很熟悉的王元化先生,上海的一位很好的学者。王元化先生在50年代初,由于“胡风案件”失去了自由。他对中国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的了解,是在极左思潮起来之前,所以他等于是像个封存了的人,所以我后来去跟他聊天,一个月去很多次,我了解到他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我研究的对象。


王元化先生小的时候在清华园里长大,所以他告诉我连周围修皮鞋的人都会讲英文,所以对于西方学术的基本知识,他是具备的;对于18和19世纪欧美的文化思潮,他也不陌生。他本人因为比较早的参加了共产党,所以他在欧美的文化思潮里边,除了恩格斯之外,他喜欢的是俄国的比林斯基、丹麦的伯兰蒂斯和法国的罗曼罗兰。他在“文革”之后,自己一个人很用功地读了德国马克斯·韦伯的书,这就是他们这代人的文化结构。我认为像王元化先生是民国学人里边一个优秀的代表,他接受的是这样的一个结构。


我和王元化先生谈天的时候,我发现他有一些东西不了解,他想听听,但是兴趣不大。他明确地讲,我不太可能投入,我时间不够了,而我的心理状态对他们也没有接近的可能,他是指哪些东西呢?比如精神分析学、文化人类学、接受美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学,他们也不希望了解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等等。这些东西,王元化先生他们是不想了解,也确实不了解的。


他曾经问了我这些主义、这些命题的原文的英文拼法,我都一一告诉他了,我也告诉他一些基本的精神,他不太想投入这些学问。我在这儿想说,民国学人对欧美文化思想的了解,在这点上不会比王元华先生更多,他们也不了解。所以,如果有民国学人来说他们是世界文化的代表、学贯中西,(那就)过分了,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至于“中”,我前面讲了,章太炎、王国维先生的课,他们听起来都可能有点困难。


还有一点我前面反复地说,就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主要有赖于五六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而这个考古发现,他们都不知道,民国学人都不知道。考古发现非常重要,让我们知道了断代,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朝代里边的重要的一些历史关节。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面,我们如果对民国学人有过度的评价,这个对不起他们,因为被你们这样夸张地来吹捧,这正是他们所不愿意的。


我从台湾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者们的话就知道,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触了礁,卡在一条弯路上没出来。我们不断地歌颂他们触礁触得好,不断地歌颂他们在弯路上是多么的美丽,触礁是多么的波澜壮阔,如果是这样的语言那真是文化的失控。


中国文化的复苏 

好了,我讲到这些,其实我已经把我们的第一单元,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界形象”讲的差不多了,大家想想看,我们的中国文化随着我的讲述,在4200年前踏入成熟文明的门槛以后,遇到了多少不平凡的岁月。一次一次都有可能灭亡,但是一次一次都死而复生,生气勃勃地走到今天,直到今天还存在着。所以,这一点我相信我们都有很好的感觉了,因为文化和我们每个人都切身有关,光这个结论还不行,我们了解和我们安身立命有关的那种文化,实实在在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且非常宏伟、非常深厚。


那么我不能不说,在20世纪到现在为止的这几十年,中国文化醒来的程度让我们有点感动。它也经历过非常不好的岁月,比如像“文革”,“文革”其实不完全是文化的失去,恰恰是文化的不好的一面的复苏。早请示、晚汇报、游街、批斗,都是原来中国文化当中的东西,这些都在那个时期复苏了。现在恢复到了中国文化正常的一面,这一点实在是很好,而且这种复苏带来了中国整个民族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本来属于我们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一种生命力,但是经常受到挫折,现在又复苏了。


在这件事情上,我不能不想起2001年9月7号,我在中央台的一次谈话。那一天正好是辛丑条约签订100年,我说诸位,我做这个总点评已经连续八次了,(也就是)连续八年了,所以今天请让给我一点时间,我想讲一段话。今天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损害我们国家世界形象的条约签订的100年,这个条约需要中国赔4亿5千万两白银,当时中国的人口就是4亿5千万。这是最具有侮辱性的一个条约,也就是我们的曾祖父、我们的太祖父一辈,尽管他和事情完全没关,但名义上他必须赔白银出来,因为和我们的人数有关。


说是4亿5千万两白银,但是说好是39年的利息,加在一起是9亿8千万两。因为义和团的事情是这个条约的起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庚子年,所以又叫庚子赔款。后来,在1909年以后由于美、英、日、法退了一部分庚子赔款,那么到1938年计算,我们赔出去的钱是6亿5千万两,而不是9亿8千万两,6亿5千万那也是够多的了。


当时这个赔款出现的时候,有很多外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写文章说,这么大的赔款,不管放到哪一个富裕的民族,都将万劫不复。我在中央台的讲话当中说,万劫指的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才过去100年,我们可以告诉我们曾祖父的在天之灵,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还是世界第一。


我讲到这儿,我看到现场有很多大学校长、有很多专家都在擦眼泪。是的,我们这100年跌跌撞撞走过来了。我讲话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还没那么好,但是外汇储备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我突然想起英国哲学家罗素,他在1920年的时候来过中国,这个时候的中国真是叫做内外交困,是什么都不行的时候。


1920年,他看了中国几个月以后,写了一本书叫《中国问题》。这本书让我很感动,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感谢罗素》。他说,这个国家我了解了,在我们还没有打扰他们之前(我们指的是西方),在我们还没有打扰他们之前,他们大体上还过着国泰民安的日子。这个民族我和他们的普通老百姓接触了,只要他们能够维持他们的文化心理,他们以后做什么事都会对。这是罗素讲的话。


罗素的话我以后在课里还要一点点来分析,我现在只是说明一点,就是事实已经证明,罗素朦胧的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一直保持着,不仅保持,现在已经元气复苏了。这就出现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什么那么多灿烂的文明都一一灭亡了,中华文明还一直活着,中国文明到现在为止还在世界上保持着这样的生命力。什么原因?


我讲了一个过程,我讲了它的世界形象和世界身份是怎么取得的,这个过程讲了,但是我还没有讲为什么。所以,我们接下去的课程要讲中华文明为何长寿?它长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都崩溃了,他还保持着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所以,今天讲到这,我们下一次就开始讲新的单元《中华文明为何长寿?》。


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靖仝书房

    30多年了,我找不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属性,在秋雨先生的课里,一次次落泪,一次次明晰,这种心神的回归一言难尽,无比感恩秋雨先生

    文秀_fh 回复 @靖仝书房: 听余秋雨老师讲课,我流下来眼泪,感谢祖国现在的强大的

  • 气球泡泡

    辛苦了,余老师,早安!听课本身要有知识介绍内容,但若是不仅仅灌输,而是带来更多思考,那就是最好的课。您的课程就是。感谢你能来喜马拉雅开课,让不能考取你的研究生的更多的人们都听到这个课程。谢谢!!!您的课总能带给我很多从前没有的视角,真好。我另外还买了课程送给了孩子,希望也能让她听课有所收获,希望她能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不管她听课认真不认真,只要她会听,不管哪种方式,都会有所影响,慢慢积累,会有效的。

    bobxie12 回复 @气球泡泡: |卜卜

  • 豪情依然唱大江

    向余秋雨先生致敬。一个单元的课听下来,收获甚丰。不但是历史过程的梳理,尤其是观点的贯穿和支撑,让我屡生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今年已七十岁出头,愿追随先生继续前行!

  • 书剑_se

    民国学术或许幼稚,或许缺漏,但民国文人追求自由,敢于蔑视强权的傲骨永远值得后人仰望。

    吴镇子 回复 @书剑_se: 但是他们不能引领!

  • 怡雅斋

    中国文化需要传承,这里指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封建糟粕,文化更需要创新,包括世界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她是鲜活的有质感的东西,而不是“枯藤、老树、昏鸦”。但是不能把繁体字和文言文理解为“枯藤、老树和昏鸦”,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还在学,还在运用,还在赏析它们的美。其实,关于“文化”的定义,其它权威百科全书等的描述也没有错,如“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等等,同样简洁。这无疑也是对的。余秋雨关于“文化”的定义,强调了“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三个关键词,实际上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加科学。文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而不是图书馆那些汗牛充栋的书籍,提升集体人格必须读书。

    成晓雷 回复 @怡雅斋: 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虽然简洁,但是如果依照这个定义,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是文化呢?这个定义大的囊括了一切。

  • 王京荣山西民歌

    对于民国学人的热捧,其实也不一定是对于他们学术成就的肯定,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当代学人失去了他们身上确有的那种精神。所以,当代人一齐把民国学人抬高了

    1866899uwli 回复 @王京荣山西民歌: 这样中肯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很好

  • 怡雅斋

    对于民国学人的评价是不宜过高,他们有局限性,有道理。但是余秋雨老师提到的“民国学人”是专指文化学者还是也指文学作家呢?还是两者都有?那么,这里著名的享誉海内外的钱钟书算不算一个呢?他也是经历了民国这个时期的一个,是不是“学贯中西”呢?民国时期有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时在中国西南联大集中了第一流的做学问的专家学者,如杨振宁等,后来为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还有科技界有钱学森,是不是文化人呢?

    成晓雷 回复 @怡雅斋: 钱钟书比不上王国维,虽然是学贯中西,但没有原创性。

  • 开心播客

    余老师的课很客观、简洁、深刻、广博,很期待后面的课程。

  • 塵远

    余老师:对于民国学人的过分吹捧,是背后的利益集团做推手。其语境是:民国社会环境好,出大师。现在的环境不好。 这个吹捧是有西方反中势力的诉求的,也带动了一大帮不明真相的人。属于意识形态的手段

  • 1531123ooao

    这么多年课堂上学来的,听来的,感觉有很多思想是把自己给束缚住了,听老师的课,感觉是一点一点给自己精神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