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胡阿祥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胡阿祥老师的赠书~最近的提问有些少,大家加油学习思考哦~
英才、庸才、蠢材
549年五月初二,已被侯景囚禁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病卧在建康宫城净居殿中,他觉得口中苦涩,向看守要蜜吃,却遭到拒绝,他连叫两声“荷,荷”,随即驾崩。在中国古代皇帝中,萧衍是少有的寿星佬,享年86岁,仅次于享年89岁的清朝乾隆皇帝;而梁武帝作为梁朝的缔造者,在位时间长达48年,几乎伴随着梁朝的始终。
(梁武帝)
如果单看萧衍的悲惨结局,可能会将萧衍与其他亡国皇帝等同视之,认为他不是荒淫无道如秦二世,便是懦弱无能如汉献帝。但事实并非如此,否则他也不会取代齐朝,开创梁朝,更不可能维持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他曾经勤于政务,孜孜不倦,敢于纳谏,开明有为;他生活俭朴,不好酒色,一冠三载,一被两年,而又衣冠楚楚,仪表整洁;他多才多艺,博通文史,在他的倡导与鼓励下,梁朝文治大兴,获得了东晋以来两百余年“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赞誉。那么,这样一位开国皇帝,为何却落得饿死台城、丧失国祚的下场呢?这要从他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不当举措以及晚年的昏庸说起。
(南朝梁版图)
曾经的萧衍,可谓威武雄壮、运筹帷幄的军事英才。当他担任南齐冠军将军时,已经得到北魏孝文帝“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的评价;当他从襄阳起兵、志在推翻昏君萧宝卷的统治时,那是准备充分、布置周密、亲率大军、勇夺天下。然而夺得天下以后的萧衍,却逐渐由军事英才变成庸才乃至蠢材。庸才如修筑浮山堰,蠢材如接纳侯景。
先说修筑浮山堰。514年,北魏降将王足向萧衍建议,在淮河上选择狭窄之处筑坝拦水,抬高水位,然后以水为兵,淹灌北魏军事重镇寿阳城。虽然水工勘察后认为,淮河内部沙土轻浮,不够坚实,无法筑坝,但萧衍仍一意孤行,任命近臣康绚组织20万军民,在淮河南岸的浮山与北岸的巉石山同时开工,分头筑坝。次年初夏,堤坝即将合拢之际,雨季来临,淮水暴涨,冲垮大坝。施工者在采取了沉铁、塞木、填石、夯土等措施之后,终于在516年四月修成了“浮山堰”这座拦淮大坝。浮山堰下阔约合336米,上广约合108米,总高约合48米,坝前水深约合47米,总蓄水量则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可以想见。
浮山堰修成后,的确给魏军带来了一些麻烦与不便。不过,这座耗费巨资、牺牲众多生命垒砌的水上工程,因为“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不到半年就再次溃决,并造成了“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的灭顶之灾。一次旨在打击北魏军力的行动,结果变成了一场反噬自身的悲剧,主事者萧衍之庸才,也由此可见一斑。
(浮山堰遗址)
萧衍作为蠢材的典型事例,则是接纳东魏叛将侯景,引狼入室,并由此葬送了自身的性命与自己缔造的梁朝。侯景,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的羯人。在北魏末年的大乱中,他先后投靠权臣尔朱荣、高欢,并凭借战功,一路晋升,541年位至东魏河南道大行台,成为手握十万重兵、专制河南的封疆大吏。他曾口吐狂言:“高欢在,我不敢怎么样;高欢如果不在了,我不能与高澄共事。”547年正月,高欢驾崩,高欢长子高澄强征侯景入朝,侯景于是举兵反叛,在欲投西魏无果后,二月又上表萧衍,表示原倾河南全境十三州之地投靠梁朝。巧合的是,就在此前不久,萧衍梦见中原敌国有人拥地来降,如今果然,于是萧衍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接下了侯景这个极为诡诈、反复无常的“定时炸弹”,还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当其时也,局势极为复杂,东魏大军南下,西魏军队东进,梁朝援军北上,而局势演变的结果是,东魏大败梁朝援军,并俘获主帅贞阳侯萧渊明;侯景丧师失地,仅率八百残部渡淮而南;梁朝与东魏重新通好,侯景被梁武帝弃卖。
关于侯景被梁武帝弃卖的过程,史籍记载:已经身价大减的侯景,为了摸清萧衍对他的真实态度,伪作东魏书信,表示愿以被俘的萧衍侄子、贞阳侯萧渊明交换叛将侯景,萧衍堕入计中,回信“贞阳旦至,侯景夕返”,于是,548年八月,进退失据的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终结梁朝命运的侯景之乱由此爆发。
(侯景)
承平日久的萧梁政权,本来已经内部矛盾尖锐,军队战力极差,而萧衍又闭目塞听、麻痹轻敌,盲信长江天险,造成了诸多的失误。很快,侯景就在负责建康防务的临贺王萧正德的接应之下,渡过长江,攻入建康。549年三月,皇宫所在地台城也终于陷落,萧衍沦为阶下囚,侯景则先后虚立萧衍侄子萧正德、萧衍第三子萧纲、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萧栋为帝,551年十一月又自立为帝,国号汉。其实,当549年三月萧衍被俘后,梁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纵容皇族
说到这里,真是令人费解,曾经的军事英才,何以逐步退化成了庸才以至蠢材?我想,天下万物都是此消彼长的,打天下时的军事英才,变成坐天下时的军事庸才与蠢材,往往联系着心智的迷失,梁武帝萧衍就是这样的典型,正是他的执政风格导致的赏罚无章、信仰取向导致的无心朝政,最终使他吞下了身死国灭的恶果。
先从直接的方面来说。无疑,侯景是虐杀萧衍的直接凶手,但是问题在于,从侯景兵临建康城下、到最终攻破台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难道没有前来勤王的军队吗?事实上,当台城战事胶着之际,萧梁宗室与宠臣率领的各路勤王军队,已经源源不断地开到了建康,只是这些军队或一战失利,即不复言战,或相互猜忌,难以合作,或各怀鬼胎,干脆就作壁上观,他们更像是在“坐等”台城陷落、萧衍驾崩。事实也正是这样,当台城陷落后,各路援军即行散去,萧梁宗室开始了殊死的皇位争夺,其情形就与我讲过的西晋“八王之乱”差相仿佛。那么,萧梁宗室与宠臣为何如此令人寒心呢?这与萧衍本人的优容宽纵实在密不可分。
我们知道,梁朝之前的齐朝是由萧衍族兄萧道成建立的。齐朝虽由梁朝取代,但它灭亡的最大“功臣”不是萧衍,而是齐朝的皇帝们,尤其齐明帝萧鸾大肆诛灭宗室、齐废帝萧宝卷滥杀功臣,导致萧齐只存在了24年,成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最为短命的一个。再往前看,刘宋王朝后期的诸位皇帝,同样屡次翦除宗室、动辄扑杀功臣,从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接受前朝的这些教训,加上萧衍开国称帝时年方38岁,春秋正盛,其性格又素称仁厚,所以萧衍不仅对前朝宗室宽宏大度,更对本朝臣子相当放纵,尤其对于兄弟子侄等皇族,简直可以用“溺爱”二字来形容。他大封兄弟子侄为王侯,并让他们掌握兵权,镇守四方。如果说这些还可算是对待皇族的常规政策,那么很多过度宠溺的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比如他对待自己的六弟临川王萧宏,就像大海一样宽容。505年,萧衍任命萧宏统率大军,北伐北魏。彼时梁军“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有”。然而有天夜里,突降暴风雨,军营出现骚动,萧宏以为魏军前来袭击,竟然率着数骑,弃军逃跑,全军将士失去主帅,纷纷离散,弃甲投戈,结果损失近五万人,魏军则乘势大举进攻淮南地区。萧宏犯下如此大罪,萧衍对他却无任何惩罚。既然如此大罪都可获得原谅,那么生活奢靡、贪污敛财之类的行径更是“小儿科”了。有一次,萧宏被揭发蓄意谋反,萧衍亲临萧宏住宅查看,待看到萧宏库房内的钱帛财宝不计其数、但未发现兵器时,萧衍十分高兴地笑道:“阿六,你日子过得真爽啊!”
(萧宏墓石刻)
慈母多败儿,萧衍对皇族毫无底线的宽纵,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偷渡侯景叛军过江并献出建康城门的临贺王萧正德,正是萧宏之子。萧正德曾为萧衍养子,等到萧衍立亲生长子萧统为太子后,遂怀怨望,竟然叛逃北魏,北魏知道其人顽劣,不加礼遇,萧正德无奈之中又逃了回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恶棍,竟然也得到了萧衍的原谅,既封王,又领兵,侯景之乱爆发时,作为内奸的萧正德竟然还是首都防务总管,最终成为侯景饿死萧衍的第一帮凶。
沉溺佛事
那么,我们接着要问的是,萧衍对待皇亲国戚、世家大族、文臣武将的这类没有原则的宽纵宠溺,原因究竟何在呢?我想,其中相当关键的一类原因,应该与他笃信佛教有关。
(南禅寺)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土,及至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已经成为上层士族与底层民众的重要信仰,萧衍则是中国历史上沉溺佛事最深、崇拜佛教最切的皇帝。本来,早年的萧衍兼修儒、佛、道三教,然而开国称帝伊始,萧衍就转向信仰佛教,乃至走上佞佛的迷途。
502年四月初八,萧衍选择“浴佛节”也就是佛诞日即皇帝位;519年四月初八,萧衍“受菩萨戒”,成了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法名“冠达”;527年、529年、547年,萧衍三次舍身同泰寺,短则四天,长则48天,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公卿群臣只能捐积成亿的巨资,将他赎回。为了宣传佛教,萧衍组织了近30次的佛学讨论会、四部大会、水陆法会、盂兰盆会,并且屡次登坛,亲自讲解佛经;萧衍沉迷于佛理的探索,身体力行地注解佛经、撰写佛教著作;为了推广佛教,萧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撰、翻译佛典。至于广造佛寺,大铸佛像,那就更是家常便饭。如此佞佛的梁武帝萧衍,到了晚年,遂被臣下称为“菩萨皇帝”。
应该说,梁武帝的崇佛乃至佞佛,在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汉地佛教素食的风习,就是因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再说,统治者如果善于利用,那么佛教也是稳定社会的有力工具。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有度,像梁武帝这样的极度佞佛,那就弊远大于利了。诚如当时臣子郭祖深的上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又如南宋史学家李焘的感叹:“武帝崇尚浮屠,舍身施佛,今日造一寺,明日建一塔,将帅之谋不暇顾问,军旅之事岂复究怀……所以侯景举河南之地来降,不能深思远虑,而堕其奸计”,又如我的祖师爷、北京大学周一良先生的批判:“萧衍由于迷信佛教而引起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恶果,和南朝许多皇帝之荒淫奢侈带来的后果,没有甚么不同。
”这“没有甚么不同”的“后果”,就是政治的腐败、朝政的混乱、经济的危机、权贵的骄纵、社会的矛盾、人口的流失,就是秣陵老人的拦路劝谏:“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非长久之术”,就是曾经雄才大略的梁武帝萧衍,就此丧失了驭众、统军的锐气,消退了治国、理政的才能。而如此这般的梁朝,也就终于走向末路,只待一个掘墓人的到来了,而这个掘墓人,竟然就是梁武帝主动接纳的叛将侯景。
(周一良)
回到这一讲的开头,549年三月,当永安侯萧确闯入宫中,向着安卧床上不动的梁武帝启奏台城已经陷落时,梁武帝静静问道:“犹可一战乎?”萧确回答:“不可”,梁武帝一声长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一代菩萨皇帝萧衍是否真的“无恨”,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确实可知的是,前明后暗,前期清醒有为、后期糊涂昏庸的梁武帝,留给今人的教训是深刻的、残酷的,留给当时的遗产,则是国家的战乱与分裂。那么,这样战乱、分裂的政局又由何人收拾呢?请继续关注下一讲:陈朝的治乱兴亡。
第九节复习课
你好!第九讲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节内容。
提到梁武帝萧衍,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崇佛,再就是他接纳叛将侯景,最终困被死于净居殿中。萧衍也曾经是个运筹帷幄的军事英才,但他当上皇帝后,因一系列不当举措以及晚年的昏庸导致他饿死台城、丧失国祚。
第一错,错在514年,萧衍不顾众人反对,接受北魏降将王足的建议,在淮河上选择狭窄之处筑坝拦水,抬高水位,企图淹灌北魏军事重镇寿阳城。516年四月修成,但不到半年再次溃决,造成灭顶之灾。这被称为“修筑浮山堰”的过错。
第二错,错在纵容皇族。受刘宋、萧齐的教训,萧衍对宗室皇族放纵、“溺爱”。他大封兄弟子侄为王侯,并让他们掌握兵权,镇守四方。宗室有错,萧衍也是无原则地宽大、姑息。他的六弟萧宏领兵北伐,未战先逃,未受任何惩罚。萧宏之子萧正德曾叛逃至北魏,萧衍也未追究,反而封其为王。侯景之乱时,偷渡侯景叛军过江并献出建康城门的人,不是别人,反而就是萧正德。
第三错,沉溺佛事。萧衍无底限地崇佛乃至接近了佞佛的程度,造成政治腐败、朝政混乱、经济危机、权贵骄纵、社会矛盾、人口流失。
第四错,引狼入室。萧衍不顾群臣反对,接纳东魏侯景,还给他高官厚禄。后来梁与东魏交战失败,萧衍想与东魏重新修好,决定弃卖侯景。侯景用计侦知了萧衍的意图,于是起兵叛乱。萧衍盲信长江天险,决策失误。很快,侯景在萧正德的接应下攻入建康,萧衍沦为阶下囚,不久身死。
萧衍从英才到庸才、蠢材,其中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以上就是本节的内容,感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老师讲的真好,不过能简述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时间轴吗?我对这个时期的朝代脉络很模糊。
1379918ljcs 回复 @天亮就启程: 的
梁武帝萧衍文武双全,爱好文学,对儒释道三教兼容开放,在中国文化史和政治史上有重要地位
法冶国、儒执政、佛养心,梁武帝佛心通办冶国理政,必然亡国
从司马家和梁家的情况看,有时候自家人不如外人。
胡老师这个口音真是。。。
为何不讲刘宋和齐朝?
无情最是台城柳
新隋唐演义
老师该讲一点达摩与梁武帝会面的经典场面
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是为南朝之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是为北朝之始。不过形式上,南北朝开始于420年,结束于589年(杨坚灭南朝陈)。南朝主要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北魏分裂出的东魏、西魏,东魏灭亡后的北齐和西魏灭亡后的北周。南北朝初期,彼此都雄心万丈,南朝北伐,北朝就南征;北朝南下,南朝就北上。双方势均力敌,谁都没有实力灭掉谁。大冲撞之后,就是双方各自的大变革,尤以北朝的魏孝文帝改革最为耀眼。各自大变革之后,就是双方同时发生自相残杀:南朝的侯景之乱,北朝的北魏裂变、灭亡。北朝北周的权臣杨坚于581年统一北方,建立隋朝。589年,杨坚灭掉南朝陈,南北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