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孔子施政的权变

008.孔子施政的权变

00:00
14:47


前有少正卯,孔子朝七日而诛之;今有父子讼者,孔子三月不别,何为?为政者应先施教后用刑罚。圣贤指明了施行仁政的次第以及辨明是非的重要,为政者除心存宽厚以外,还要有识大体、识长远的考量。


始诛第二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

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各位听众好!


孔子为鲁大司寇,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有父子讼者,有一个不孝子得罪了他的父亲,然后父亲告这个儿子。夫子同狴执之,这个狴是狱牢,夫子把这两个人,既然你们两个人相告,儿子说父亲不对,父亲也说儿子不对,一起抓起来。三月不别,别是审判,关了三个月,也不说谁对也不说谁错,两个人统统关起来。


其父请止,他的父亲本来告他的儿子,关了三个月不明不白,到底谁错,他也不说,也不给我审判,他说那我不告他了。夫子赦之焉。就把这两个父子统统都给宽赦放出去。


季孙闻之,季孙就是季桓子,季氏,听到这个事情,不悦,曰,他很不高兴,他说:“司寇欺余。”大司寇就是指孔子,孔子欺骗我嘛。“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曩就是过去,过去孔子还没执政以前告诉我说,要治好国家必须要把孝道提倡好。


“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说我今天如果处罚,戮是处罚,不一定是杀啦。我处罚了一个不孝的儿子来教导百姓,要怎么样来孝顺父母,不是很好吗?“而又赦,何哉?”他却把他给放了,他把这个不孝子给放了,为什么呢?


冉有以告孔子,冉有把季氏的这番抱怨告诉孔子。子喟然叹曰,喟然就是伤心的样子。孔子伤心地感叹说:“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说君上已经失了道很久了,鲁君一代一代这样下来,各国的诸侯一代一代这样下来,把自己做得正的人很少,是上面的示范做得不好。“而杀其下”,上面的不孝,上面很多诸侯不是儿子杀父亲也很多吗,对吧?然后,现在儿子不孝,却要杀下面的这些百姓。“非理也”,上面没示范好,但是下面的人犯同样的过错,你却要把下面的人杀掉,上面不用杀,杀下面的不合道理。


“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说你没有示范好这个孝道,不教导百姓怎么行孝,然后下面有不孝的人,“而听其狱”就是任由那些不孝的人统统抓来入狱,“是杀不辜”是百姓本来不懂,无辜的嘛,这等于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三军大败,不可斩也;”如果有一个将军带三军去打仗,大败了,你不可以把所有的将士全部抓来砍头,对不对?不行的。


“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狱犴”就是执法者。执法者如果自己没有治好自己,自己不正,“不可刑也”,你没与办法去刑罚下面这些百姓的。


“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为什么呢?上面的以身作则没做好,以至于下面都越矩了,那这些罪不是在于百姓。


“夫慢令谨诛,贼也;“慢令”就是法令不完善。“谨诛”就是刑法非常的严酷。“贼也”,做这种事情的人跟做贼没有两样。很多诸侯都是这样,法令也不是很完善,示范得也不是非常地圆满,可是对下面的犯错却非常地严谨,这是道德的贼。


“征敛无时,暴也;你要征税,要充调民役,可是却不在百姓农忙休闲的时候,这个等于跟暴虐没两样。


“不试责成,虐也。“不试”就是没有教育训练,却希望他非常成功,他一定得做好,你没有给他去试练的机会,这等于是虐民。


“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说一个君子要施政,首先这三个不能犯,然后正刑才可以实行的。


“《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尚书》说,义刑义杀,义是适合、正当。说刑杀不是不能用,刑杀要正当,叫义刑义杀。可以刑可以杀,但是前面配义,要很正当。“勿庸以即汝心”,不能够说当了执法者拿着刑法来快一己之心,“庸”就是用,不能够用你的位置、你的权柄来快你的心,勿庸以即汝心。


“惟日未有慎事,只能说这个百姓目前的民心还没有完全顺着王道,“慎”在《尚书》的原文是驯,驯顺的驯。为什么有这么多错乱的事情,失序的事情呢?因为上面示范得不好,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要顺着什么,顺着道理,道理是什么?


“言必教而后刑也,《尚书》这段话是说,你要先教,把你的身教言教都顺了,而后百姓没有做到,才可以动用刑法。这个时候才叫做义刑义杀。


“既陈道德以先服之,你马上一开始治国,要先把道德铺陈出来,让百姓先服其心,叫“陈”,“陈”就是铺陈出来。“而犹不可,如果这样子百姓还是不能够服他的心。“尚贤以劝之,尚是尊重,尊重贤良的人,我们把贤良的人举出来,非常尊重他,让他们示范给大家看。


“又不可,大家还是不能服他们的心,还是做不好。“即废之,就开始有点小惩罚,废除他享有的权力,废之。


“又不可,权力被废掉了还不乖,“而后以威惮之,然后犯什么错要关几年,要什么重刑,把他给搬出来,还不行就可以刑罚他。


“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所以要治国是要这样的,不是一上去就开始杀,是要先铺陈一条路,让百姓慢慢去适应,然后你慢慢示范,让他们去看、去学习,过了三年,百姓慢慢慢慢就被导正了,要一点时间的。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如果是这样三年的话,已经给你们这么多时间了,这些邪民还是不愿意从化,还是不愿意学好,然后就可以用刑了。所以那个儿子犯错,是因为很多人都这样犯错,大家都这样犯错嘛。你不能一开始就把他抓了关了,把他行刑,这是不对的,因为大家都这样嘛,在上的没有示范好。而过了这么多年,百姓还不改,然后才行刑。“则民咸知罪矣,那百姓被治罪也就没话说了。所以不是不能重罚,而是要有义刑义杀,要有一个正义的程序。


“《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经》说天子是毗,“毗”是辅助,所有的子民都应该辅助天子,让他能够好好来效法,能够来示范,能够让百姓来追循。“俾民不迷”他一个人示范好了,百姓就不会迷惘了,不会走错路了。


“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所以古圣先王他们在古代虽然立了这么多的法,可是威,刑法再怎么严厉、再怎么大,可是实际上是没有轻用,是不用的啦,“不试”就是不用。根本就没人犯这个错,怎么会用得上?即使犯了错还一再的宽赦,还给他很多时间。“刑错而不用”。错就是放置在一旁,刑法虽然是定这么严,放置在一旁,根本就用不到,为什么?因为这么有德性的君上在示范,还给他们这么宽恕的空间,给他们这么宽大的空间,让他们慢慢的练习,而后导正,这个是古代圣君在治世的时候所用的程序呀。


“今世则不然,现在的治国的人不一样。“乱其教,是非乱七八糟,自己做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德性可以让百姓来效仿,叫乱其教。“繁其刑,为了要让下面的人听话然后把刑罚都加重,自己贪污,叫别人不能贪污嘛;自己不孝,叫别人不能不孝,那你这个怎么教得来,叫乱其教。“使民迷惑而陷焉,百姓看你这样胡搞瞎搞,百姓也胡搞瞎搞嘛,可是百姓不能处罚上面,上面可以处罚下面,就等于挖了一个陷阱给百姓跳。


“又从而制之,大家从而来制罚他们。“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所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社会刑法条例六法全书非常非常的冗长,条例比牛毛还多,但是强盗、小偷那些作奸犯科的人抓都抓不完,“不胜”就是抓不完,你没办法用刑罚来赢过他们的啦,为什么?因为上面的没示范好。


“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三尺之限”就是三尺的小土丘,空车不是载很重哦,却爬不上去,为什么?“峻故也,因为三尺也很高呀,对车子的轮胎来说还是很高、很陡,怎么爬得上去,一下子要爬三尺爬不上去。


“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百仞”,一仞有七尺,百仞就是七百尺,七百尺的山,载很重的车,“陟”是登高,却能够登得上去,为什么?“陵迟故也,“陵迟”就是斜坡,缓慢的上升叫陵迟。为什么七百公尺的山,载那么重的车能够爬上去?因为它的斜坡是缓缓的上。为什么三尺高的土丘,空车那么轻还爬不动?因为一步要登三尺怎么登得上去。


“今世俗之陵迟久矣”,今日世俗的那些是非价值的错乱,是经过一任一任的在上者没有示范好,致使下面的人就像那个重的车在登山一样,因为它的坡度不是很高,他是一步一步慢慢登,已经登了七百尺了。意思就是说,这个越法已经很久了,慢慢一丁点,一个君王上来越一点,一个君王上来越一点,对吧?大家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是非了。


“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现在虽然有刑法,怎么样叫做孝怎么样叫做不孝,怎么样叫忠,怎么样叫不忠,刑法是刑法啦,可是百姓的做法已经违法很久了。所以,“民能勿逾乎?”百姓能够不违法,百姓能够不做错吗?那是不可能的。


这是为什么孔子,这两个父子都有错,实在讲,儿子不孝是不对的,可是他的父亲可能也有不对,两个人既然相互告起来,各有各的说法,好,统统关起来。我也不让你们堂上去对质,我也不让你们去撕破脸,分开关。关久了自己硬的心肠也软了,既然你说好啦,我不告他了好吧,我原谅他了好吧,好吧好吧,那你们回去吧,回去再想一想。因为现在一下子没有办法给他们很重的刑罚。因为陵迟已经很久啦,大家示范错了也很久了。


这就是孔夫子的仁心呀!真的爱人是要这样爱的。但是接下来如果孔子执政还有时间的话,给他一个一年,给他一个三年,接下来再做错的人可能就很少很少了。因为当时孔子治鲁才不过两三个月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嘛,他有这样的能耐。这就是孔子硬的时候很硬,软的时候很软。硬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人将影响的局面非常大,不快刀斩乱麻的时候他危害会更大,软的时候很软,是因为两个父子的事是两个父子的事,一家子的事,影响不了别人。实际上是我们有错,所以我们就慢慢改,所以这是孔子在说明仁政的次序,不是不能罚,不是不能硬,也不是不爱人,而是要通过正当的程序。


这个家语的第二卷所要表达的是:实行仁政的次第以及辨明是非的重要,而拿捏的诀窍无非是要我们心存宽厚以外,还要以一个识大体,识长远利益的考量的角度,若违反了长远的利益而造成更多人伤害,纵使这个人作为再怎么廉洁,享有再好的美誉,还是难免被圣贤所罪责。这个与一般众生肤浅的见识有天壤之别,而这个正确的是非、赏罚、取舍或权变的观念,也正是学道者所第一个要建立的要务,不能够被肤浅的慈悲、肤浅的爱心、肤浅的廉洁给冲昏头的。


这个是为了要正世上的是非,我们要先了解的。所以为什么古圣先贤的书要读呀?我们现在放弃了古圣先贤的书,把是非价值给错乱了,我们把对的看成是错,把错的看成是对,这就是今日世界会乱的主要原因。也正是为什么要重新读读古圣先贤的书,看看《孔子家语》,学习一些圣贤的行仪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讲课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侯丽吉林

    治国不是一开始就杀,而是要把道德铺陈出来,然后让百姓先伏其心,又不可,然后把贤良的人举出来,让他示范出来给大家看,又不可,就开始有一点小惩罚,又不可,然后才惩罚他,圣人真是慈悲啊!

  • 沙漠绿洲_kp

    孔子施行仁政有软有硬,该硬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人不快刀斩麻的话危害更大,该软的时候是因为父子俩的家务事,影响不了别人。圣人的宽阔值得好好学习。

  • 1397465mrpi

    真好

  • 太原张惠

    古圣人实行仁政的次地都是以人为根本。。。 "言必教而后刑也"是实施刑法的办法

  • 辛木66

    圣人处事不离根本👍

  • 嘉琪_i6

    听了这段讲解,真心感佩圣人心存宽厚,考虑长远利益的心量,为众生谋长远的福利,而不考虑眼下得失👍👍

  • kitty_2e

    君上,必须先把自己的身教言教都顺了,而后有百姓没有做到,才能动用刑法~

  • 學必有師

    礼敬

  • 花妞儿_1S

    圣人治国该软则软,该硬则硬,不仅体现圣人心存宽厚,更从长远利益角度考量,看到实行仁政的秩序,及辨明是非的重要。

  • 兰子_0h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