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审美境界:更难更美的白话文

新的审美境界:更难更美的白话文

00:00
10:29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我讲到中国文化在20世纪初年死而复生以后,终于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方式。这种新的文化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真的不要像过去课堂上所讲的那样,用夸张成果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安慰。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安慰下去的话,我们大小不分、轻重不分,会造成笑话。


我认为中国新文化一开头做了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首先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也就是普及了白话文。就像我们现在面临工业转型或者经济转型的时候,技术性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样,光是有观念不太有用,首先是解决技术问题。


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 


我们好多人都想到观念重要,提出了什么主义、什么主义,但是实际上,这一些东西能够成立的话,首先是需要有工匠般的技术转型。如果能够完成一种技术转型的话,其他都有可能;如果没有完成技术转型的话,其他都不可能。普及白话文为什么那么难呢?其实人在生活当中都讲白话,我讲的普及白话文是在书写过程中、是在报刊杂志的文章上、是在教科书上,这些都是以白话文为主,结束了过去以文言文为主的时代。那为什么难呢?


第一,是因为整个民族有一种书写习惯,这个书写习惯已经积累了很长很长时间(几千年);


第二,是因为白话文要在文字上大幅度出现的时候,在当代出现一个这样的真空,就是我们要用的时候的使用范例还找不到,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古代范例,找不到当代的使用范例;


第三,这样的大转型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因为当时几乎是北洋军阀互相混战,哪一个上台的人也不会来关注文化转型、关注白话文的创造。


于是就产生了一些争论。特别有名的就是蔡元培和林琴南的争论。林琴南坚持认为白话文不应该到大学课堂上,白话文不应该作为书面的语言文字,中国文化的优美就这样丧失了。


蔡元培和胡适坚决不同意,胡适更是明确的讲,恰恰是那些文言文让中国文化走到死胡同里边去了,是那些文言文使中国文化失去了当代生命力,那种文言文使中国文化失去了和当代世界沟通的可能,等等。


至于缺少当代的、眼下的使用范例,这个过程当中,鲁迅、冰心、徐志摩他们做出了贡献,他们快速地写出了好多很美的白话散文和白话诗,快速流传,使大家觉得白话文不是像林琴南想的那样,只是粗陋的,只是街上拉车的、卖豆浆人说的话,它也可以达到美的境界,甚至于比文言文更美。


“没有政府支持”这个问题,后来由于一个机构的工作也被解决了,这个机构叫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他们参与的商务印书馆。因为当时政府不管,但是教育还在,那么教科书是谁印的呢?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和其他一些印书馆印的,商务印书馆决定明年以白话文来印课本,还是以文言文来印课本。


商务印书馆作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于是年轻的一代在课堂上讲白话文,爸爸和爷爷一开始可能有点抵拒,但是为了跟孩子沟通,他们也开始学习白话文,这个效果比政府提倡还大。


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造成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白话文快速普及。林琴南当时在文章当中有一个寓言,说我不跟你们争论,我们看100年以后到底谁胜。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在他看来用不着100年,几十年以后白话文那是一败涂地了,还是文言文的世界,但现在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了。当时,我们为什么要让白话文来替代文言文呢?不是消灭文言文,只是在实际功能上由白话文来替代,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我们要发展中国的时候,必须讲述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如果用文言文来表达的话,那太奇怪了,它是那么的不准确、那么的随意、那么的模糊、那么的典雅,完全不能准确地表达现代科学的各种命题,这是第一个任务。


第二,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的一个任务,就是从书面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百姓的生活。生活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应该原样的让它出现,能够看到大地的声音、看到百姓的声音,在这方面白话文要比文言文真实得多。


第三,是为了审美意义。这个好多人是不能相信的,觉得文言文美、白话文不美。大家如果看一看《红楼梦》、《水浒传》,他们是白话文写的,《三国演义》却是半文言写的,你说好了《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美,当然是《红楼梦》美。美并不在于一种词语的方式上,而在于它所表达的意境、表达的情感、表达的画面,在这方面来体现它到底美不美。所以在审美意义上,我个人觉得白话文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我前不久曾经讲过,文言文表面上因为我们当代的人不太懂,总以为它非常美,你看这些古奥的句子讲出来多美,其实不是,它都是文字套路,很难再美了,就更多的是套路。我本人由于特殊的原因,我是既非常熟悉白话文,又非常熟悉文言文,但是如果你有一篇东西让我用文言文来写的话,可能让大家吃惊,一定比我用白话文写要快得多。因为它全是套路,很快就写完了。


我最早是给我外公写信,那用文言文写信太容易了,后来用文言文写文稿什么都很容易,用文言文来写一段读书笔记,也要比写白话文容易。我看到钱钟书先生就讲过这样的话,他写书的时候用文言文,文字要简略很多,但是如果不是学术著作呢?那么如果需要用白话文来表达更准确的意思呢?用文言文就不合适了。


最难的其实是白话。我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非常好玩。就是有一次我去一个大学,参加他们的校庆,我坐在那儿的时候非常惊讶,台上的领导五份的致辞开头一模一样: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


五篇都一模一样,大家居然不笑,我想起这就叫秘书文本,可能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但是,有没有一个领导说,多少年前我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我当时刚想进这个学校,我妈妈送我到门口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他如果这么开头,而且是白话,却一下子就会把全场都吸引起来了。他如果这么讲,这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当代散文了,这是一个好文本,远远超过那几个字、几个字的组合。


大家明白没有?白话文其实更难也更美。


谢谢,我们下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軍昌艺术学校

    可惜那么美的白话文,被各种套话,空话,假话,在各种官样文章充斥,尤其有害的是在大,中,小学课堂上泛滥,我常去一所大学听课,感觉好无趣,学生们不是哈气连天,就是玩手机。大好的青春年华逝去了,可叹……,若听听秋雨课就好了。

  • 吾师余秋雨_66

    ……推广白话文,这是中华文化在自身形式上的一种新生。……从语法的创建、范文的写作、教育的接纳、传播的普及,全靠一些文人一一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做成的时间并不太长,实在让人惊叹。……(鲁迅、冰心、徐志摩)最重要的贡献也在于早早地建立了自话文的审美自信,这比他们传达的思想更有效。……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期所做成的两件文化大事:推广白话文,破读甲骨文,证明中国文化并没有失去生命,甚至也没有失去高贵。先生《走向现代的困惑》

  • 此事楞严常露布

    白话文会跟随时代而变化,但是文言文不会。以文言文为书面语,可以保存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我们今天的人,可能听不懂三千年前的市井白话,但是,依然可以读懂三千年前的典籍文章。如果以白话取代文言文为书面语,从上千年的维度来看,必定导致文化的断代。三千年后的人,会看不懂今天我们用白话写的文章。

    W鲸落 回复 @此事楞严常露布: 哈哈哈,你这话好好笑哦!文言文经过几千年,僵硬死板,已无生机可言,若白话不普及,中国文化必然中断,又何来传承?再说,即使文言依存,难道汉字就真的不会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字义转换了吗? 还有,难道白话就不具备历史传承性了吗?请记住,承载文化的,是汉字,而不是汉字的表达方式。承载文意的,是字义,而不是汉字的组合方式。 (本不想理会,可是怕别人被带偏,只好留下此评论)

  • 华Liu

    文章中出现大白话会让人耻笑,其实是彻底搞错了。那时没有录音的时代,不重视记录的时代。如果录音很重要,原始记录很重要,为什么还将白话写成或叫“译成”文言?其实白话的修辞造句也有规则,用词释义一点儿不比文言文容易。而且白话文更符合实际,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加上普通话的推广,将地方方言在普通话上归拢统一,这就达到了“言”“文”的真意和统一。让文言文、诗、词、对、赋的规则在文学艺术上保留吧。

    1397968himq 回复 @华Liu: 不知怎么回事?我升级了喜马拉雅,订的讲座要我重新订。

  • 花头鸭

    两个文化“门神”章太炎、王国维,把人心给定住了,霞要仔细理会,再三回味。谢谢!向文化的化身余秋雨先生致敬!

  • 桥_TS

    白话文表意更精准,但缺乏提炼,所以很多人觉得文言美。 余老师说文言写作更简单的逻辑我不同意。文言的写作有套路,那是技术性问题,文章的好坏技术只是点缀,思想内容是精华,所谓“词不害意”。 全面恢复写文言写作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在科学类文章中,文言难免有歧义。但这歧义性,正是诗歌体裁的特性之一,如果有爱好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朋友,试着写一写未尝不是好事,所谓百花齐放。

    读书码字的若泓凝香 回复 @桥_TS: 对,明明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却要用100字,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太笨,哈哈。

  • 巷子里的童年_ln

    秋雨老师讲的真好,的确美欢呼情怀和感受,技术仅是一种手段,同时白话文的普及也表明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而这背后说到底还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使然

  • 秋雨秋遇

    白话文更贴近生活,贴近普罗大众。但文言文的意境深遂,也很美!

  • 巉岩雨中

    秋雨先生是灵性之人啊

  • 依蓝_7v

    我是学习白话文长大的。对于文言世界的美是那么的向往。却又那么匮乏。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都在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个人觉得应该白话文与文言文同时并重。这样我们更有能力了解过去的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