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破晓时分,思索一切之源头

38. 破晓时分,思索一切之源头

00:00
19:01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咱们接着讲佛,今天我们要开始第38讲。在前面的几讲当中,我一再提到,太子悉达多的成佛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非常曲折,非常艰辛的。他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挑战,他面临过各种各样的诱惑,他和各种各样的认知、思想进行过搏斗和纠缠。


佛经里边这样的描绘非常多,之前我已经跟大家做了一些介绍。我想强调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决不能轻轻易易就会成佛,得到无上的智慧,就会有觉悟,这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讲,早期的佛经,比如巴利语佛经当中,对于太子悉达多降魔,也就是和各种不正确的观点,不正确的思想进行斗争,对于这样的描写比较简略,风格也比较古朴。而到了后来的佛经当中,对于这方面的描述就越来越繁复,渲染得越来越厉害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太子悉达多走向最终觉悟道路,这件事的理解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刻的。


比如,我们前面好几次提到过的很重要的梵文佛经,比较晚出的《神通游戏》,这样的描写就多了起来,增加了很多巴利语佛经当中原本没有的内容。具体看这种细节和夸张的描写,《神通游戏》里写,太子悉达多,放弃了苦行,恢复了进食。


在这以后,他身上原本有的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种好,这前面我们也为大家介绍过,又清晰可见。而他在尼连禅河边度过了一天,日落以后在河里沐浴,然后前往菩提树,《神通游戏》里这样的描写,在途中他向一个割草人,讨了一些拘舍草,把他们铺在菩提树底下,向右,也就是顺时针的绕行七圈,然后盘腿坐在拘舍草上,面向东方,发出了一个宏大的誓愿。


这个誓愿是,“坐在这里,我的身体可以枯萎,我的皮肉骨骼可以毁坏,只要我还未获得菩提,我绝不起座。”这是太子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发的愿。我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觉悟,我如果不能追求到至高无上的智慧,我绝不起身。


太子盘坐在菩提树下,两道眉毛之间发射出光芒,照亮了四面八方,惊动了各路天神,都来向太子致敬。这道光芒不仅震动了天神,也震动了魔宫,也就是这些魔王,恶魔居住的地方,魔宫发生了剧烈的震动。魔,也就是摩罗,梦见了三十二个恶兆,他做噩梦了。


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讨论这件事情,怎么来对付太子悉达多。站在他身子左边的儿子主张去攻打太子悉达多,而站在右边的儿子说,算了,不要打了,咱们就和和平平的吧!


摩罗最终决定去攻打太子悉达多,他集合了魔君,太子发动进攻这实际上一讲,我在第37讲里讲过,其实讲的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各种各样的烦恼,各种各样的障碍,都向走在成佛路上的太子悉达多扑来。


《神通游戏》讲,这些恶魔们,魔王们,他们投出来的各种武器都悬在的天空,变作了花语,像很多很多花下雨一样。而魔军败退以后,摩罗的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的名字大家一听,就是象征性的,一个叫欲染(沾染了欲望);一个叫悦人(取悦别人);一个叫爱乐(执着于各种各样世俗间的欢乐)。然后她们诱惑太子,当然也以失败告终。


《因缘记》里边也有这种描写,它描写摩罗施展风、雨、刀枪、热炭、热灰、沙粒、泥土和黑暗这九种风暴来袭击太子。但是,不能赶走太子,也不能让太子从这拘舍草座位上起身,最后魔王自己赤膊上阵,他骑着象冲向太子,投掷飞轮(飞轮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结果投出去的飞轮变成了长在太子头上的华盖,像一把伞一样,替太子遮挡阳光,遮挡风雨。魔军又向太子投掷大山,结果大山变成了无数的花球和花树,飘摇落地。魔军最终失败,向四方逃散。太子降伏罗,就为最终觉悟成佛,铺平了道路。


这个时候在佛经当中,比如在《神通游戏》的梵文本,在《方广大庄严经》汉文本里边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先用黄宝生先生的现代汉语译本向大家做介绍,因为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总结一下,便可以将太子悉达多最后得成佛的历程,为大家做一个呈现。


悉达多远离种种爱欲,远离种种邪恶的不善法,思考观察,因远离而产生了欢喜和快乐,进入初禅,也就是最初步的禅定;住于其中,思考观察止息,内心平静,心定于一,无思考,无观察,因入定而产生欢喜和快乐,这就是第二禅;层次更高一点了。


第一步是因为远离而产生欢喜和快乐,第二步,是因为入定,进入禅定的状态而产生欢喜和快乐,这是第二禅。不贪恋欢喜,住于舍,也就是要舍弃掉,到了这么一种境界,有念而感知快乐,住于快乐,脱离欢喜,进入第三禅,住于其中,而到那个时候,他连快乐欢喜都不再执着,他的感觉超越了欢喜,超越了快乐,这是第三层次的禅。


抛弃快乐,抛弃痛苦,灭除从前的喜悦和忧愁,无快乐,无痛苦,因舍和念而清净,进入第四禅,住于其中。逐渐逐渐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到最后无快乐,无痛苦,灭除从前的喜悦和忧愁,到了第四禅。


就这样,太子悉达多的心已经入定。到了初夜时分,他亲证了“天眼通”,这个也是一个拟人化,一个比喻。也就是说,他打开了智慧之门,他看见了众生的生死,美丑,祸福和优劣,知道众生依随业行,他一下子悟出来,众生都是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负责,他要受各种业报的影响。他同时回忆起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种种宿命和种种情况,这已然是初夜时分。


破晓时分,远处晨鼓敲响,太子悉达多在脑海里这样思索,“这个世界陷入困境,生、老、死、堕落和再生。”他把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就在破晓时分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表达出来。那就是,人都要出生,出生了就会变老,老了就会死亡,死亡了就会堕落到地狱里,或者堕落到别的地方,然后你还要再来一次,要再生,不停地生、老、死、堕落。


按照佛经的说法,在破晓时分,悉达多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摆脱这种再生的轮回,他已经悟到了这一步,人的生、老、死堕落,一直在这样的轮回当中。在佛经里边,就这样描述了太子悉达多的思考,思考就这样进行了下去。


在佛经当中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说:


“是什么导致了老和死呢?老和死是因什么而有的呢?有生便有老和死,老和死是因为生才有的,或者说是缘于生才有的,就是因缘的缘,缘故的缘。”


“有什么便有生?生又缘于什么呢?有有便有生,生缘于有。”大家看,太子悉达多的思考,往更深的层次推进,前面是生、老、死、堕落,到这里问到“生”的前面去了。说的是因为什么才有了“生”?“生”是因为什么才有的呢?因为有有,这么一个概念。


“有什么便有有?有又缘于什么呢?有取便有有。有缘于取。”“取”就是说你想去获得,你有一种贪求,所以自然就有了“有”,这样一种概念和想法,然后有了“有”就会产生一些东西,所以有的生,他把这个生,从出生更抽象化了。


“有什么便有取?取缘于什么呢?有爱便有取,取缘于爱。”你怎么会想去取一样东西,想去获得一样东西呢?因为你内心有一种爱,有一种感情,有了这种爱,你爱这样东西或者爱一个人,你当然想去取得它。


“有什么便有爱?爱又缘于什么呢?有受便有爱,爱缘于受。”“受”是一种感受,被一种感受的东西,因为人可以感受,人有这种能力,你就会有爱的感觉。这样的思考就一直推延下去。


“有什么便有受?受缘于什么?有触便有受。受缘于触。”接触的“触”,因为总归会跟所有的东西产生一种接触,产生一种关系。


“有什么便有触?触缘于什么?有六触便有触,触缘于六触。”


“有什么便有六触?六触缘于什么?有名色便有六触。六触缘于名色。”


“有什么便有名色?名色缘于什么?有识便有名色。名色缘于识。”认识的“识”,辨识的“识”。


“有什么便有识?识缘于什么?有行便有识。识是源于行。”


“有什么便有行?行缘于什么?有无明便有行。行缘于无明。”


所以推到这里,一切的起源,所有的源头是因为无明,光明的“明”,“明”在梵文实际上是“知识”的意思。我们现在还讲五明,音明,声明,一方明,工巧明等等,“明”就是知识,“无明”就是没有知识。也就是说,对人生的幽幽大事,对天地间宇宙间的一切,你没有知识,不了解,不掌握,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有各种各样不正确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最后导致的生、老、死、堕落,所有这一切的源头,因为“无明”。


而到了这一步,太子悉达多已经非常非常接近成佛了,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成就。太子在破晓时分,将所有一切的源头推到了无明。

那么,接下来,太子悉达多的思考,还将如何往更深层次推进下去?我在下一讲,再为大家讲述。


今天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兴之

    “有”和“行”指的是什么呢?十二因缘的逻辑性是好像有问题的。不够严密。在我看来人世间的痛苦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生存需要物质基础,于是有五根相助。有欲。二是自然法则强者生存,人又不能自己生存,于是有群体间权力等级,他的心理基础就是懦弱,自大,傲慢,自疑,服从,焦虑,自私,攻击等等,三是人不能全知和天启,总是无知,愚昧,自欺所以执迷,向内自苦向外作恶。改正第三条可以让人看到前两条。对自己加以控制和调解,但并不能抹除前两条,只能通过改变环境慢慢改变前两条的参数。总体来说,人是一个残次品,造物者没赋予它任何意义,所有痛苦只是让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能延续下去。人只能自赋意义,即由共情而连接,由自省而自由。

    清心而素 回复 @兴之: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无明对应的是有明。有明是心能觉悟,从而了知自己的想法来源,并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随顺觉性走。无明是由于心不觉悟,从而不知道自己念头的来源,顺着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行动随着欲望走。有明的觉性是空相的,无明的欲望是有相的。有明无明都是本性的产物,它们在我们的心里共存。一念觉悟人就是佛,一念无明就是众生。修道的人要把自己修出来一个念念都觉悟的佛心。

  • 我的世界小董解说

    大师讲的好

  • 90后_e3

    其实佛教徒们,包括历代的出家僧人,居士,这些以整体佛法为根本立场的人,从来不把这些当成比喻和象征,而是现实真正发生的。也就是说,佛陀在觉悟的过程中,开发出种种异于常人的功能(神通),目睹了其他的生命形式(摩罗波旬),证悟了一切生命的运作模式(十二缘起)和生命的最终本源(心性)。不过,对于只是研究佛理理论学者,以及仅仅研究佛教文化的文化学者来说,这些就是象征了。

  • 灞陵桥畔

    从钱老师课程中,隐约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代教授的风采——不为取悦受众者,只为尊重学问,敬畏学问👍

  • 听友212854511

    感恩钱文忠老师讲的佛法!受益匪浅,好听易懂!功德无量!

  • 吉缘187sees9178

    感恩钱教授分享

  • 南无大雄正法明如来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 大雄_39h

    悉达多成佛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为啥不能成佛?

    随心所玩 回复 @大雄_39h: 他明白之后能放下,我们明白了还在执着

  • 悦礼致远

    值得每天都抢沙发的好节目

  • 13480328eqx

    一个人不会轻轻易易的得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