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三国:诸葛亮在践行《论语》中的哪些教导

121| 三国:诸葛亮在践行《论语》中的哪些教导

00:00
17:33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引文 

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

诸葛亮: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可以致醉,无致迷乱。

本集文稿 

上次我们讲的汉代执政者崇尚儒学的概况。到了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肯定要推无人不知的诸葛亮。借助三国演义以及平话戏曲电影电视连环画等衍生产品,诸葛亮在中国早已是跟孔子知名度相近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诗,叫诸葛大名垂宇宙,那简直就已经不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


当然三国演义是经过添油加醋的小说,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小说里那样神乎其神,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功绩可圈可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一生中写下的文字,也由后人编为诸葛亮集。现在已经有人把所有的诸葛亮的文章都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了白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也是深受孔子思想,深受论语观点影响的政治家。


诸葛亮生在181年,死在234年。字孔明。我们以前讲论语跟中国人起名字的关系的时候说过,中国人的名和字常常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名和字之间是同义词。比如诸葛这是个复姓,亮是他的名。他的字孔明。什么叫孔明?就是很亮。明就是亮,亮就是明,明和亮是同义词。


所以我们现代汉语里有个词叫明亮,是由两个同义词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词,这个叫同义复词,复是重复的复,两个同义词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就成为同义复词。孔是表示程度,也就是很的意思。除了明亮,延长也是同义复词,工期延长了,时间延长了。延就是长,长就是延,所以大家应该都记得三国时的大将军魏延,他的字文长。文是一个好字眼,放在当中衬一下。因为他名叫延,所以字就叫长。


 


诸葛亮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足智多谋,以至于在文艺作品中夸张到了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的地步。二是忠肝义胆,对刘氏父子如此的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在大位唾手可得的时候,还是恪守臣的本分,所以他也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物。


宋儒公认他有儒者气象,甚至把他拉进了孔庙,跟孔子及其弟子与后继者一起受人供奉。当然这个也有争议。上世纪40年代,一位名记者王芸生就在大公报上写了长篇文章,论诸葛亮,称前人把诸葛亮当成儒家人物,完全错误。他收罗了一些事实,认定诸葛亮的学养主要得力于道家和法家,跟儒不怎么相干。王芸生是名人,大公报又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报纸,论的又是诸葛亮这么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人物,所以当时很有影响。


于是一位大哲学家叫贺麟,贺麟先生是一位当代的哲学史大师,他是黑格尔研究的绝对权威,黑格尔的一些重要的著作,是他翻译成汉语的,他也写了很多黑格尔研究的文章,他同时又是一位中国当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也精通中国哲学。


他就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不同意见,对王先生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比如诸葛亮有一封给儿子的信,非常有名,其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传诵太广了,以至于我们现在去人家里或者去某家饭店,一不小心就能看到那儿挂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字。


王先生说,诸葛亮的话是从老子的"致虑守静"来的,这就是诸葛亮接受老子思想的证明。贺先生说,我们不反对这种解释,不过我们认为诸葛亮淡泊宁静之教,不仅道出了儒道两家的共同之点,而且也道出了千古学人应有的生活态度。所谓平淡的生活与高远的思想,实在是中外学人都应有的风度,不能纯粹认为是道家一派的特征。


淡泊宁静,是以颜渊为最好代表。致远如果只曾子似的任重而道远,明智如果只表明忠贞纯洁之志,无功名利禄欺人孤儿寡妇的野心,如诸葛亮受托孤后所表现的那样,那个儒家色彩是非常的浓厚的。贺先生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分辨诸葛亮有道家,法家的学养是一回事,而他有没有儒家的气象又是一回事。比如朱熹也有道家的学养,他也注解过道家的经典,但是他不失为集大成的正统儒家的代表。王阳明也有很深的佛家的学养,道家的学养,但是他不失为伟大的儒家。


所以我们哪怕承认诸葛亮有道家法家的学养,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认他是能代表儒家精神的政治家。因为具有法家道家的学养,也许更足以充实他儒家的学养,增加他学术思想当中的新成分,使它超出狭隘的旧传统,而成为一个新儒家。


而王芸生先生又说,诸葛亮执政治军很有心机,很有手腕,完全是法家的做派,不是儒家的风度。贺麟先生则辨别,推行法治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法家式的类型,以人民为实现功利政策的工具,以法律为贯彻武力征服或强权统治的手段,以奖赏为引诱人图功的诱饵,以刑罚为压迫人就范的利器。


这个好处是纪律严明,而坏处在于只知以武力强权功利为目的,以纵横权术为手段,来实行强制的法律,不本于人情,不基于理性,不根于道德礼乐文化学术的正常状态。而诸葛亮式的法治是基于道德的法制,所谓严并不是苛刻残酷的意思,而是含有严厉法度、整顿纪纲的意思。父教子严,上治下严,表示执法令者对于遵法令者有一种亲属的关切,所以要施以严格的教育与训练。


比如诸葛亮挥泪斩马稷并料理马稷的后事,足见他对行军的法令,朋友的情谊,双方顾全而与残酷不近人情的韩非式的法制完全不同。北京大学有位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大师叫周一良。周先生故去已经很多年了,他写过一篇论诸葛亮,他在论及诸葛亮的思想的时候说,大抵封建社会里的士大夫们的思想,往往不能以一家之言来概括。有的人都姓儒术,而晚年又尊奉佛家道家。有的人在政治生活中标榜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儒家,而在私人生活中又寄情于洒脱的老子庄子,所以往往都会有转移变化。


诸葛亮的思想也是如此。奉汉家为正统,力图统一是儒家的思想,和老子的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完全不同。而诸葛亮在私人生活方面,又提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主要是道家的主张。说淡泊明志,宁静之源是道家的主张,可能稍稍有些机械,这个贺麟先生已经提到过了,但诸葛亮一生汲取了儒道法等多种思想当中的有益成分,这个周先生的分析是很到位的,而诸葛亮一生的基本思想基调可能还是儒家的。


诸葛亮受儒家的影响,大概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明显的印证。一是强调信义,诸葛亮生逢乱世,他所以加入到刘备集团,就如周一良先生所说,奉汉家为正统。在著名的隆中对里,他就分析,曹操孙权都已自成势力,而蜀地作为天府之土,是汉高祖德以成帝业的地方,而刘备既是帝室的后裔,又"信义着于四海",在刘备的人品中有一条是讲究信义,信义当然是儒家最重视的特质。我们不说刘备,诸葛亮本人就是一个讲信义的典型。


第二是强调忠。孔子既强调性,也强调忠,这个我们以前都已经讲过,诸葛亮也把忠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它要求军队将领具备忠心,说人之忠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所以良将必须守忠。他把忠跟人的关系看成是水跟鱼的关系,而他的一生是确确实实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忠字的。


第三是强调好学。论语一开始孔子就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部论语关于学习的讨论比比皆是。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里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君子的修养必须通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完成。所以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需要静,才需要学。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一心向学。他还特别告诫儿子,如果一生都很懒惰,都很浮躁,随着岁月流逝,一生就会碌碌无为。


再说两个跟孔子跟论语有关的小插曲。一是诸葛亮用过论语里的成语,我们以前都讲过,子路生性鲁莽,做事大胆,所以经常受到孔子敲打。孔子特别告诫他要"临事而惧",面临事情要感到害怕。诸葛亮在文章中用过这四个字,在哪用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但派马稷去守街亭,犯了一个他一生中的大错,所以他在斩马稷的同时,上书检讨错误,说自己没有做到孔子的教导,没有"临事而惧",太大意了,要求自贬三等,也就是自降三级。


另一个大概是诸葛亮的儿子好酒。诸葛亮专门给他写信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说在交际的场合,这是符合礼仪的,也是可以调节感情的。而如果主人还没有尽兴,客人还没有疲倦,诸葛亮特别告诫儿子,"可以致醉,无致迷乱。"不要到完全迷乱的地步。而我们以前讲到孔子的饮食习惯的时候,讲到孔子也好酒,"唯酒无量,不及乱。"他的酒量很大,但是以不喝醉不达到迷乱的程度为自己的标准。而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可能也是以孔子为标准的,或者说跟孔子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elody陈

    傅老师您好,你的文稿有印书籍出售吗?我觉得你的文稿非常好,想购买几本赠送亲朋好友。谢谢!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乔彦超

    儒家适合盛世,做好人是最优的策略。诸葛亮是乱世,成功学更重要,不论谁家,有用当然是最优的策略。三国诸葛痛骂儒生的情节忘了吗?迂腐的儒生没有孔子的灵活,中庸之道值得思考。

    知者无言_ff 回复 @乔彦超: 47

  • 凡人的灯

    错别字太多了

  • 东方隐_ey

    某家归于人,人不限于某家

  • 1527576wqik

    都说曾国藩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大儒,请傅老师说说曾国藩与论语的关系。您说了诸葛亮,想听听曾国藩。

  • 兼明

    诸葛大名垂宇宙!

  • 听友230507709

    诸葛亮的智慧是多种文化的综合。

  • 听友162139735

    老师是否可以免费让每一个中国人听

  • 妙云姥姥

    夫君子之行的夫好像是第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