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古代圣人圣君的决择

006.古代圣人圣君的决择

00:00
19:31


商汤、姬发、姬旦、姜太公,或为君王,或为公卿诸侯,皆为仁德道义、亲民爱人的贤者,然而即便这样的圣贤,也曾出现诛杀、流放他人的事情,皆因被诛杀之人不忠不义、枉有显名,所行所为与朝堂法令不符,与社稷教令相悖,因此圣者趋利避害,忍痛诛之。


始诛第二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

各位听众好!那么不只是孔子砍这个少正卯,现在孔子要来说明不是只有他会砍、不是只有他会杀人,他杀的人绝对是该杀的人。各位,你印象中的孔子是不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对吧?没想到还会杀人哪。他还不止是杀这个,在我们第一卷的时候是不是说他保着鲁定公去和齐侯会面的时候,杀了谁呀?杀了几个侏儒也身首异处呀,对不对?拼了死去保护他的定公啊,这个人真是一个英雄啊!不是只有他会杀人,我们来举一举古代的圣王。


“夫殷汤诛尹谐尹谐是谁呢?现在查不到一些证据,不过当时确有这样的事,尹谐大概也类似少正卯这样的人,这个商汤是这么样的明君,这么样的圣君,依然免不了要诛杀一些人。


“文王诛潘正文王各位就知道啦这个人的德性真是了不得的!八百个诸侯全部倾向着他,三分之二有殷朝的天下还不叛殷哪,还不叛纣王啊,这个人的德性真是不得啊!那他这么样的仁慈还是不免要诛杀一些人,这个人叫潘正。潘正有什么事迹现在历史上也很难考据,也是类似少正卯这样的人。


“周公诛管蔡那我介绍一下管蔡是谁,管叔跟蔡叔,其实他就是周公跟武王的兄弟。我们知道文王有一百个小孩,周公是文王的小孩,武王也是文王的小孩,还有管叔蔡叔之类同样是一个父亲文王。生下来有很多小孩,很多德性,有像周公、像武王这样的圣人,也有像这个管叔蔡叔这样的奸雄。那么当时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叔鲜封于管”,管这个地方是给叔鲜用的,所以叫管叔;叔度他是封于蔡,蔡这个地方是封给叔度的所以叫蔡叔,其实就是周公跟武王的两个兄弟。


武王驾崩之后呢两人有异心,他两个人就开始造谣。为什么有异心呢?因为武王特别宠信周公,因为周公德性很好,所以把天下几乎交给他来管理,其他兄弟有的非常佩服,有的觉得武王这样处置很好;有的却觉得说,他比较偏心给周公,内心就有点不快。等到这个武王驾崩的时候,这两个人就造谣,造谣说武王的儿子成王很小嘛,周公可能会霸占天下,他就造谣说周公将要作乱。


结果是他们自己作乱,借着这个借口就出兵来打周公。这个周公跟他们打了两年,然后把他们两个给扫平了,杀了这个管叔并且放了蔡叔。杀就是把他给杀死了,放的意思就是把他安置在某个地方。罪祸比较小的就安置;罪祸比较大的直接把他杀死了。


这说得难听叫做兄弟相残,可是周公坐在一个国家宰相的位置,他不能够把他当兄弟,他得要把他们当一般的百姓,一般的官僚。是一般的官僚如果有什么样叛乱的行为的时候,不论他说得再什么好听、他的理由再怎么样的美好,于这个朝堂上、于法令上该斩则斩,该杀则杀,这样子才能够平天下嘛!这是当时周公之所以诛这个管叔蔡叔的原因。当然当时也有人批评周公为了要霸占国家把他的兄弟都杀了,但实际上也证明周公并没有霸占了武王的儿子的天下。其实并没有,这个历史上是可以证明的。


“太公诛华士姜太公这么样有名望的人、这么样贤明的人,就是这个文王的宰相,也是武王的宰相,武王的军师嘛,这么样贤明的人也不免要杀人,杀了谁?杀了这个华士,在这个《韩非子》里面有这么一段文章来说明这件事情。


这段文章是这样,说:太公望东封于齐,就是武王伐纣之后成功了嘛,这个姜太公因为功劳很大也封了一个地方。那么他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在这个他的封地的海边上有两个隐士,一个叫做狂矞,一个叫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这两个人都是隐士,两个人就协议说: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他说我不做天子的臣,我不想当官,不为天子服务;“不友诸侯”,我也不结交诸侯那种有权有势的人。


这个有一点过抗了啦,为什么?因为天子也有很有德性的人哪,天子即使德性不怎么圆满也需要有人去辅助他、去匡正他,他才能够为天下办事嘛!天下众生这么多,需不需要上面有一些政府单位有一些政府架构?需不需要有一个领导人来领导着众生呢?这当然是需要的。你既然承认天下是需要有这样一个架构来领导众生、安定众生,你却不愿意去辅佐也就算啦,你还明目张胆说“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这明明是把这些架构上每天努力的人,为百姓奉献的人看做无物,并且还要反制他,这等于是反天下的意思。


看起来呢,如果我们看字义上他说这个话,你可以把他解读为他不甩天子,他也不甩诸侯,你也可以把他解读为他不慕名利他不慕富贵,对吧,你也可以这样去解读他,我想很多众生都是这样解读的。但是如果人人都效法这样,如果以为这样是清高的,效法这样的话,那天下也不成个天下。


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那他说我吃什么呢?我自己耕种自己吃,我自己挖井我自己喝,我不靠任何人。吾无求于人也,我不求任何人。凡事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在社会上总是个好事情吧,各位对不对?他为了要让人家了解他很贤良,就过度地去强调这个概念,那好啦,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互相帮助了,每一个人都自己种自己吃,再严厉一点的话就变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了不是吗?社会乱的时候那谁来救呢?等社会救好了之后,谁来巩固这个政治体系来领导众生呢?这个逻辑听起来很清高,天下人人都照他这样做的时候呢,无父无君,天下大乱,并且会出很多乱事,死很多人。


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说我呢不拿上面给我的名位,我不拿上面给我的俸禄,我“不仕事”,我不愿意做官,“而事力”我要自食其力。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尚?听起来很高尚,他可以这样做,也不是人人有机会当官的啦,他可以这样做但是不要以此为贤能,不要因为我这样说人家觉得我很贤能,所以我就刻意这样强调。强调到最后什么弊病呢?就是那一些仰望他的贤能的人都不屑当官,不屑为民服务,不屑做一个公务员,不屑为百姓挑起十字架。


那么百姓的安定的生活从哪里来呢?谁来帮他们架构起一个安定的社会呢?谁要来帮他们护卫国家呢?谁要来帮他们想一些长治久安的政策呢?当百姓有难的时候谁来当他们的主人领导他们呢?照他们的逻辑来说,听起来清高,如果每个人这样做的话,每一个都自私自利,都莫管他人的瓦上霜啦,每一个人都自扫自家的门前雪啦。这个就是为了要表彰他的贤明而有抗事、抗国、抗君的这种担忧已经出现。


太公望至于营丘,太公望有一天就到营丘这个地方来,就到他们耕种的地方。使吏执而杀之,太公望到那里,他们都不出来,一点都不甩他,然后他们却又有这一些说法,太公望叫这个官吏抓出来杀了。以为首诛,而且是,在这些地方有很多强盗的、有很多小偷的、有很多奸淫的都没杀,就杀这个大家都以为非常贤良的人,把他抓来给杀了。


周公旦从鲁闻之,这个周公从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发急传而问之曰,急着叫这个传令兵来问他:“夫二子,贤者也。”说这两个人是非常非常贤良的人,他的声望是如日中天的。“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说我们今天武王伐纣才成功,我们现在才握有天下,才封一块封地给你,那你一得到封地就杀了天下的大贤哪,这是为什么呀?


太公望曰,姜太公他就来说说他的道理,为什么这两个人不能不杀?是昆弟二人立议曰,这两个人协议说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就说了这样清高的话,实质上清高实质上是祸国殃民啦。


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说他们连天子都不臣,不臣服,不服侍,不去帮助天子,那么望,就是太公望、就是姜太公、就是我的意思,姜太公说:我在这里来主宰这块封地,他连天子都不臣,他哪会臣我呢,对不对?


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他连诸侯都不甩他还会甩我吗,对吧?姜太公所说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不是姜太公的问题,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不能不尊重我这个位子呀,各位对不对?姜太公封于这个地方他是这个国的主宰,最高的主宰,你连一个国的最高主宰你都不甩的话,你却居在这个国里面却还享有清名,别人都在为国奉献,你不为国奉献的人反而享有清名啊。


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他不跟人互助合作;他跟人不要有任何的关系;赏罚对他来讲也都等于空谈。我们赏罚不动他没关系的,问题是他提倡不甩诸侯、不做官、不辅佐天子的这个方式是行不通的,这个已经言过其实,有一点沽名钓誉。


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上面给他的名他不要,给他的位子他不要,这个人虽然非常有智慧也不能够为君上所用,现在这个“望”就是代表君上。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这个人也不拿君的俸禄,虽然有贤名,可是也不能为国君立点汗马功劳。不仕,则不治。不当官他也不能参与治民的工作。不任,则不忠。他不任事他不挑起责任,他对国对君都不忠。对民也不忠,对不对?这一个大不忠的人哪。


这很重要的,各位,五伦里面的第一伦是什么?君臣有义也,这第一伦哪!就是你在一个国家里面,你承认国家安定必须要有一个政府机构,你承认要有一个政府机构就等于必须承认它要有一个领导的人,连代表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你都不去甩他,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但是我们却以为他很有贤名。


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犯错的人就用刑罚禁止他,做对的人就用爵禄来赏他。今四者不足以使之,他要跟所有的社会断绝关系呀,而且还要劝人家这样做。我说你一个人要和社会上的人断绝关系那没有关系,但是你享有贤明还要鼓动一群人跟你一样来不屑政府、来不屑领导的人、来不屑政府的体制。


则望当谁为君乎?那么还有谁肯当我的君呢?姜太公这样说,如果天下的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那还有什么武王可以当我的君吗?还有文王可以当我的君吗?大家都没有人敢当君,那国家给它乱了是吗?他们烧杀掳掠没有人禁止是吗?那他们饥荒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来救助,是吗?所以说,这种论调徒然只是沽名钓誉,要真的实施它的话,国家势必大乱,死伤势必无数,这种人不诛要诛谁呀?


不服兵革而显,这种人不服兵革,不肯为国打仗,他既然国君都不屑诸侯都不交,对不对?他不肯为国出一点力气的人。“兵革”就是打仗,不肯为国打仗,国家有难他也不肯打仗的。“而显”就是享有赫赫的显名。


不亲耕褥而名,这个“耕耨”不是种田的意思它是亲自种田的,它的意思就是说,你种田你的农具跟谁拿呀?你还拿别人农具对不对?你才能够种田,但你却不跟世上的人去相互合作,你徒有享受世上的人给你的好处,你却不愿意给予国家好处。耕耨就是农具,农具也不是你做的呀,可是他却享有这么清高的美名。


所以教于国也,而且他要推行他的教化给全天下的人。就是说,如果你这个人不够聪明,如果你这个人不够名望,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人对你有相信力,那么你做错事影响也只有你一个人,古代的圣贤就会把这个人看做是一个无知的小民也不至于杀他,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你聪明你辩才无碍,而且你号召一群人你享有非常大的美名,蛊惑的大家对你非常相信,而你教的东西确是错的,而且行僻而奸,对吧?那这个人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影响百姓以后的安定,影响国家的体制,让他不能生存,让国家陷于动荡,这个人就该杀。


举个例子说,今有马于此,现在就好比有一匹马。如骥之状者,“骥”就是良马良驹,日行千里,有一匹马的形状跟这个千里马一样。天下之至良也,看起来是天下最好的马。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可是呢你要骑它的时候,叫它往前它不往前,叫它停止它不停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叫它往左不往左,叫它往右不往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就是古代奴婢的名,就是很卑贱的人。就这种马是很像但是却不是那么回事,不要说高贵的人不骑它,连最卑贱的奴婢也不愿意骑它啦,不愿意乘着它来代步。托其足是代步。连奴婢那种卑贱的人都不屑于用这种马来代步。


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那些卑贱的人,所有的人之所以愿意骑哪一种马来代步,是因为这个千里马可以趋利避害。骑上这个马有好处,有好处的地方它会去,有害的地方它不会去。它会认路,它知道好人坏人,他知道那里有机关它都会避开,所以我们就说它是一匹好马,良马。


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他说这个马,叫它往左不往左,叫它往右不往右,它不能够为人追利避害,对不对?所以连藏获都不愿意拿它来代步,这是在形容华士他们两兄弟。


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他们两兄弟自己以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贤士,非常清廉,各位你刚看到他们自耕而食、挖掘而饮,对不对?然后不甩富贵,是不是非常清廉?对,以我们凡夫肤浅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的行为的话,你会觉得他非常清廉。可是呢(而)不为主用,却对于国家不会有帮助。


而行极贤而不用于君,他呢享有极高的贤名却不去匡正、不去辅助他的国君来治国来嘉惠百姓。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这个人把他比喻为一匹马的话,叫它往前不往前,叫它往后不往后,叫它往左往右都不行,这不是明主可以用的臣。亦骥之不可左右矣,就像那匹马左右都分不清。是以诛之,他不能够趋利而避害,他会让你趋害而避利,看起来有利实际上是非常狠毒的害,非常深的毒,所以这个人不诛不行,就把他给杀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花妞儿_1S

    圣人独具慧眼,对蛊惑人心,是是而非的伪君子,绝不手软,诛杀无论,突显浩然正气。

  • 辛木66

    趋利避害,圣人的抉择👍

  • 沙漠绿洲_kp

    历史上圣贤也会诛杀一些人,这些人在一般人眼里很聪明,很有辩才,但不为国家尽一点力,还蛊惑众人,不去匡正国君,不能够趋利避害,看起来不错,却是非常深的毒害,人人照做的话,社会将大乱。圣贤看人的眼光果然更加长远,为众人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贤明。值得一听。

  • 太原张惠

    圣人有分辨是非对错,对大众的影响久远的智慧;有当断则断的杀伐手段

  • 嘉琪_i6

    听讲师这集的讲解,似乎明白圣人考虑事情的角度远不是普通人所能揣测的。 为众生长远的长治久安,有此大智大勇👍👍 很值得学习和思考

  • 15834781ikv

    古代圣贤诛杀有沽名钓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之人,不求任何人,造成天下无父无君,天下大乱之人,虽有贤名却不是可用之臣,是以诛之

  • 宣承志

    🙏🙏🙏

  • 荆浦强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怎么来理解?

    黄庭心学 回复 @荆浦强强: 请收听专辑《张庆祥讲孟子》的解说

  • 潇凡666

    有智慧有胆量的圣贤

  • 侯丽吉林

    偏激看起来都是好的,可长远却是趋凶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