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宏观调控?投资、创业、看懂政府经济政策的必读经典。
听书笔记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就业、利息与货币。
第一个问题:就业。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有供给自然就有等量的需求,任何时候,总供给与总需求自然相等。这个时候,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社会上的失业只有两种。一种叫“摩擦失业”,就是工人换工作,需要一点时间,暂时失业了。另一种失业叫“自愿失业”,工人嫌工资低,自己不愿意就业。除此之外,资本主义不应该有失业。
但是1930年的经济危机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
凯恩斯认为,需求不会自动等于供给。真正起作用的是“有效需求”。1930年代失业与经济危机的问题关键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指,由于各种心理因素,资本家不想投资,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消费者不想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社会无法充分就业,发生经济危机。
凯恩斯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想要度过经济危机、消除失业,应该提高国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让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第二部分内容:利息。
古典学派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利率,储蓄和投资就能够相等。所有的储蓄都会被作为贷款,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
但是凯恩斯不同意古典学派的理论。他认为,实际的投资行为除了受到利率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资本边际效率。简单来说,资本愿不愿意投资,除了看利率高低,还要看投资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因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越大挣钱越难,所以社会上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
凯恩斯认为,解决办法是通过种种措施提振人们的信心,比如诱导资本积极投资。这与同时期罗斯福新政的指向是吻合的。
第三个问题:货币。
在古典经济学的利率模型中,货币无非是个计价工具,货币数量是无关紧要的。也就是说,古典学者认为,货币的利率,只和人们的储蓄与投资意愿有关。
但是凯恩斯认为,这种看似自然的观察,其实是不对的。如果其它条件一样,货币数量不一样,利率就会不一样,利率和货币总量有重大关系。古典学者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人对于货币只有两种行为,要么储蓄收利息,要么投资赚钱。但是,凯恩斯说,人们有时既不存银行储蓄,也不投资,而是留着现金。
《通论》指出,投资意愿是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相对大小决定的,而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决定,利息率由货币供给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
解读 | 陈经,《中国的官办经济》一书作者,多家媒体专栏作家。
播音 | 裴喜
策划编辑 | 李峻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投资意愿是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相对大小决定的,而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决定,利息率由货币供给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
厉害了我的解说
这本书你们看原书会崩溃的
这本讲的太业余了,就是念而已
资本边际效率是个什么东西啊,想听懂好困难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资本边际效率v.利率(货币供给量、流动性偏好决定)→是否投资
讲得好
松子
没有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