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忽然想到》| 卖国贼与爱国者的论辩逻辑

38. 《忽然想到》| 卖国贼与爱国者的论辩逻辑

00:00
17:41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三十八期。

今天,我们要读《忽然想到》、《通讯》、《论辩的魂灵》。


《忽然想到》——不留余地,人会被挤小 

《忽然想到》是鲁迅19261月到6月发表在《京报副刊》的一系列短文,形式上像不定期的专栏。鲁迅一共写了十一篇,后来都收录在《华盖集》中,合并成四篇,题目还是《忽然想到》。

《忽然想到》(一)里有一段妙文,鲁迅说:

康圣人主张跪拜,以为“否则要此膝何用”。

其实鲁迅在这里有一点断章取义,冤枉了康有为。康有为的原话是:

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这句话中,康有为说的是拜天、拜孔子,并没有说拜天子、拜皇帝、拜老师、拜长官,所以康有为还是有原则的。


鲁迅接着说:

走时的腿的动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斫之,臀肉最肥,古人则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爱不忍释,实非无因。

鲁迅这里是说,后人继承“国粹”,却只知道砍头颈、砍脖子、打屁股


《忽然想到》(二),形式上讨论的是书本的装潢设计。

鲁迅说:

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

这种设计是鲁迅比较喜欢的。

接着,鲁迅批评道:

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

可以看出,鲁迅的书大概都不是借的,所以可以在书上划重点、写眉批。


鲁迅继续批评道:

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其实,鲁迅看似讲的是书本印刷,意思却在书外:

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yǔ)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简”。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鲁迅想表达青年人简陋没关系;可老了还是简陋的话,就是“不留余地”了。这种“不留余地”,指的是人的精神被挤小。我由此联想,不仅是书的排版,写字、读书、生活空间也不能不留余地。


鲁迅进一步说:

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鲁迅讲的仍然不是小事,而是大的图景。百年过去了,书依然这样印。


《通讯》——“中庸”真的是国人的特点吗? 

在《忽然想到》(一至四)后,《华盖集》还收录了两篇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文章,《通讯》和《论辩的魂灵》。


文中,北大哲学系教授徐炳昶说,

人类思想里面,本来有一种惰性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的惰性更深。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这句话很有道理。中国人的特点是中庸,即便对于所处环境相当不满,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听天任命,然后告诉自己“我们是随大流的,还是走中庸之道”。

中庸的确是中国人的特点吗?鲁迅不这么认为,他说:

先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柢,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


鲁迅将国人处事为人的规律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权力不受监控,别人没有办法,做事并不“中庸”。这是鲁迅的说法。

第二个阶段,失去了权力,做事情有了掣肘。这时就说“我要有分寸、留余地”。这里,“中庸”是力量不够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完全失败的阶段。这时候,只能将失败归结为“倒霉、晦气、历史的曲折发展”。


《论辩的魂灵》——国人论辩的常用逻辑 

鲁迅的国人处事三阶段,是否准确,大家自己判断。但在另一篇《论辩的魂灵》当中,鲁迅列出了国人论辩的常用逻辑。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受人格破产的洋奴崇拜的洋书,其价值从可知矣!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最精彩的是下面的第三段: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鲁迅这一段的论辩逻辑,我们要稍微分析一下:

第一个层次,“甲生疮”,就是说某人生病,因为某人是中国人,所以就等于说中国人有病。这是从个人推广到国族的一个逻辑。

第二个层次,“中国人有病,你是中国人,那你也有病。”这是从国族又推回到个人的逻辑。

第三,“你”有病,所以“你”说的话没有价值。

第四,“你”没有病?那“你”在说谎。这是一个新的指控。

第五,卖国贼说谎了,“你”也说谎,所以“你”是卖国贼。

第六,“我”骂卖国贼,说明“我”是爱国者。

第七,爱国者的话是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

第八,“我”的话固然不错,那你就肯定是卖国贼。

话又兜回来了。


之后鲁迅又说:

“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这就是论辩逻辑的另一个境界了。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忽然想到》(五),出自杂文集《华盖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茶色沉香_qt

    这逻辑今天一刷微博,被持续发扬光大。你说事他说人你说人他说事,实在不行就人生攻击:既然这样你在中国待着干嘛?你不配做中国人。

    PaintCC 回复 @茶色沉香_qt: 你说谁呢

  • 羽生尤嘉莉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洞察真的是深入又深刻,这一百年来人性大抵也没什么进步,依然如此

  • 五的平方二十五

    论辩的灵魂,简直就跟现在网络上的杠精一样,真的是看这篇禁不住笑出声来。太现实了,网路上现在你说东就总有人说西,还一本正经的分析自己多有道理,简直荒谬!

  • 狂阿弥

    《战狼2》上映时,是这条逻辑泛用之时。

  • 妮妮_s

    陈平教授讲美国三千美金他们活在水深火热,中国两千块人民币过得很好,

  • 可伶可俐巴巴变

    现在看美剧,这种人非常多。我看《高堡奇人》,有人发弹幕说“那个日本大臣人其实不错”。马上就有人回复他说“你说日本人好,就是说中国人不好,你这个卖国贼,你滚……”其实整个剧里都没有提到中国,不知道他这对比是怎么来的。哎,真是对这类人感到既可悲又可怕。

  • ShellingfordHolmes

    国内的教科书和国外教科书也有这样的分别,“余裕”都没有了,国外教科书有一半内容是写定理的背景,介绍定理的原理,定理发明者的生平,以及定理发明者的趣事。同时对原理也是,极尽所有的能力去阐述,用图表,用视觉的理解方式,用数字的理解方式...但是国内的教科书就是干巴巴的一个定理,惜字如金。两者都有它的好处,可能是国外喜欢快乐教学的缘故吧。国内的教科书,那反而让你,每个字都要集中精力去看,揣摩背后他80%没有讲出来的意思。但有时候上课就是这些扯淡的功夫反而让学生记者更加牢固。

  • 时位

    权利,不谈中庸,权利之失去,中庸,。失败,怨叹命运之不公。现在之人之我,也亦然!

  • 逆风的精灵

    应该把《论辩的魂灵》里这几段贴到现在各大论坛的首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