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00:00
12:51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此调本名《忆仙姿》。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词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风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周邦彦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辑衣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苏轼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轼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后,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

玉堂:指翰林苑。《汉书·李寻传》何焯注: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苑。至宋以后,翰林遂蒙玉堂之号。

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

压:覆盖。小桥: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

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2]  [3] 

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1]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
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祐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0_sy7

    老师说得对 是心境

    秋语荷塘 回复 @0_sy7: 是啊,朋友

  • 老袁还小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1380927mnmo 回复 @老袁还小: 如梦令,苏轼

  • 再生缘_xy

    🐻🐵🥝🦅🐸

  • 天地一马万物一指

    听完这个,我仿佛闻到了大学门口烤冷面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