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佛教最初的守护者:频毗娑罗王

32. 佛教最初的守护者:频毗娑罗王

00:00
17:14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我接着为大家讲佛。


今天要讲的是第32讲,这一讲很特别,我们要为大家讲述一个国王和太子悉达多的故事。这位国王在佛教的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和重要。当然,我要再一次强调,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位国王想象成中国古代大一统的那种帝王,不是这样的。


在印度的绝大部分历史上,印度并没有统一过,都是一些小王国,所以,我们把这个国王理解为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国的国王就差不多了,可能他还没那么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佛经当中这种夸张的,渲染的笔法所迷惑。


根据巴利文经籍中《出家经》的记载,太子悉达多在出家漫游的过程当中,曾经遇见过频毗娑罗王这样一个国王。当时巴利文佛经记载,说太子悉达多到王舍城,也就是这个国王的都城去乞食(乞讨食物)。频毗娑罗王正好站在宫殿上,他看见太子悉达多相貌非凡,就派身边的侍者打听到太子悉达多的住处。这个侍者回去就告诉频毗娑罗王,刚才相貌堂堂的这个人,他住在般度婆山。于是,频毗娑罗王就亲自乘车到了那座山,劝他还俗。


这位国王对悉达多讲,“你年轻娇嫩,正值青春初期,肤色漂亮,身材魁梧,我看你是刹帝利出生(我们前面介绍过印度的种姓制度,刹帝利是印度种姓制度当中的第二等,主要是武士、国王)。我将装备一支精良的军队,赐给你财富,给你享用这种财富,你替我率领这支军队。你告诉我,你到底是什么种姓,什么出生啊?”


太子悉达多,就把自己出生于释迦族等等故事告诉了频毗娑罗王。不过,太子拒绝还俗。他说,我看到了爱的危险我看到了这种欲望,这种贪求的威胁,我把出家看作是安全的。这来源于巴利语,是郭良鋆先生翻过来的。我将精进努力,我乐于此道,我不会还俗。”


太子悉达多究竟是在什么时候遇到频毗娑罗王的,并不太清楚。我们所能肯定的是他遇见频毗娑罗王的时候,就是在他出家漫游的阶段,在他遍寻名师的阶段根据《因缘记》记载,是在太子拜师之前,其中的描写说,太子离开家以后,就在一个村庄的树林里边过了七天,然后就到王舍城里去乞食,乞讨到食物以后回到城外,在般度婆山进食。由于他原来是太子出生,都是锦衣玉食,钟鸣鼎食,吃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他根本没有吃过乞讨来的东西,所以这是他初次乞食。


面对这些食物他感到难以下咽,几乎要呕吐。然而太子悉达多控制住了自己,从容地进食,而国王频毗娑罗正好出城来,看到了他,看到了这种情况,非常喜欢他。在一番交谈以后,就表明愿意把王位让给他。


太子悉达多当然拒绝了频毗娑罗王的好意。频毗娑罗王就表达了一种心愿说,行,你不愿意接受我让给你的王位,那么希望你将来成佛以后,一定要首先光临王舍城。所以,我们看这些描写肯定是有所夸张,也有所不同的,但不要紧,有一个事实清楚:在太子悉达多出家漫游的早期阶段,不管是在拜师以前,还是拜师以后,反正他遇见过频毗娑罗王。


在《神通游戏》里边,这个描写就更加的细致。说,悉达多前往摩竭陀(去到一个地方修行),就来到了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这个山在汉译佛经当中非常有名,巴利文里讲是般陀婆山,梵文里讲是灵鹫山,这个细节就不必太在意了)。


总之,太子悉达多就在王舍城外,独自一人住下。天亮以后,他法相庄严地进入王舍城,托钵乞食(托着一个石钵,一个像碗一样的钵去要饭)。而旁边王舍城的居民看到法相如此庄严的一位出家人,欢喜赞叹,这个相貌太庄严了,大家都来围观。


而频毗娑罗王听说城里来了一位乞食者,来了一个要饭的,但是与众不同,非常尊严,他就站在窗口偷窥,他偷偷地看。国王就命人施食,他专门下叫人施舍给太子悉达多食物,并且派人跟着悉达多去看看他住在哪里。


夜晚,频毗娑罗王带着随从来到山脚下,满怀敬意徒步登山。所以,在这里讲的是太子悉达多住在山上,并不是在山脚下。他看到悉达多盘腿坐在草地上打坐,像须弥山一般巍然不动,非常有定于是就有了佛教史上很有名的一段对话。


《佛所行赞》里边就有瓶沙王诣太子,瓶沙王就是频毗娑罗王,他去看太子,讲了专门一章。而《佛本行集经》叫劝受世利品》,就是频毗娑罗王劝太子悉达多接受俗世的力量。《方广大庄严经》,有《频婆娑罗王劝受俗利。而《神通游戏》的梵文本,有《频毗沙罗来访品》,记载非常多。


当频毗娑罗王看到这么尊严的一位出家人,静如磐石地坐在草地上时,一瞬间就被打动了,记载说,他俯首手顶礼悉达多之足(这是印度最高的礼节,顶礼一个尊者的脚)。他说,“我给你一半王国,你和我一起享受吧!”


接下来有一段梵文佛经,很可惜,没有严格的汉译来对应它,我们要感谢黄宝生先生的工作,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了所以我可以直接向大家介绍。


悉达多回答:“我已抛弃了可爱的王国,出家求平静,毫不留恋。”


国王说:“你还年轻,正值青春,肢体优美,充满活力。请你接受这些财富和美女,在我的国家中享受欲乐吧!”(欲乐,也就是欲望,欢乐)


太子悉达多回答到:“欲乐如同毒药,弊端无限,或堕入地狱,或成恶鬼牲畜。智者都回避邪恶的欲乐,我抛弃它们,犹如唾弃痰液。欲乐如同树上的果子坠落,如同空中乌云飘走,或者像一阵风吹过,一切好事破灭,蒙受欺骗。不获得欲乐,浴火中烧,而获得了欲乐,又不会满足。可怕的欲乐吞噬失控的人,造成巨大而深重的痛苦。


高尚者平静,自制(自我控制),没有烦恼,意念中充满正法,聪明睿智,达到真正的满足,不会在欲乐中寻求任何满足。追求欲乐的人在过去的千万世中都不满足,正如渴者喝下盐水更渴,追求欲乐者欲望更加强烈。”


太子悉达多用了“喝下盐水解渴,结果更渴”这个比喻,就好比我们汉语成语当中的“饮鸩止渴”,为了解渴,喝下毒药。


太子悉达多接着说,”这个身体,无常而脆弱,是痛苦的机械。”


频毗娑罗王听到这位出家人这样的一段宣讲以后,大受教益。他详细地询问了悉达多的家世背景,


频毗娑罗王最后说:“贤士(贤明的人),我有幸见到你,也要请你宽恕我的欲望,我居然那么荒唐,劝说你这位没有欲望的人。如果你此后获得菩提,它也属于我,法王啊!”


频毗娑罗王那个时候就称太子悉达多为“法王”。佛经当中是这么记载的,说,“你住在这里,住在我的城市,获得大收获,自在者啊!” 赞颂他,然后又对太子悉达多行礼,告别而去。


这一段记载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太子悉达多在没有成佛以前做大段的宣讲。从这些宣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子悉达多确实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一些思考和想法,虽然仅仅是萌芽阶段,却已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我要特别为大家介绍这么一段。

在王舍城附近,还有一个地方叫伽耶。这个地方在佛教当中也非常重要。就在王舍城和伽耶之间,又有一个修行的团体(印度古代有很多出家人,大家居住在一起,共同精进努力,寻求智慧,非常多的团体)。


所以,在王舍城跟伽耶之间有这样一个团体正在庆祝节日,他们招待了悉达多一行六个人(太子悉达多一个,还带着五个当初奉净饭王之命,前来把他劝回去,而没有能够劝成逃掉了这五个人,他们见到太子后又改为追随太子,所以那个时候太子身边已经有五个人)。


而悉达多正好想远离喧嚣(大概是因为王舍城,是都城,比较繁华,所以他想躲一躲),于是,就在伽耶上安住了(伽耶顶,在伽耶的旁边,也是一座山的山顶),在那里安住了。


悉达多的眼前呈现出三个前所未有的比喻,这三个比喻非常非常重要。佛教历史上,把在伽耶顶上的这一幕,叫做伽耶修行,也就是说,太子悉达多在伽耶顶上的修行,有非常特别的收获。那么,这三个比喻到底是怎么呢?它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呢?我在下一讲,为大家讲述。


今天就讲述到这里,谢谢大家!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包包_oo

    我觉得亲近佛教不单烧香礼拜诵经,还要了解佛经教义和处事哲学,让自己智慧增长,利己利人,钱先生生动的讲座,让我对一直感觉难懂得佛经又多了一些参悟,谢谢钱先生

    r7w8gmd19j94p5x304gr 回复 @包包_oo: 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其实是违反佛陀本意的,以为佛陀菩萨也是能贿赂的么,佛陀的本质只是大彻大悟的人而已

  • 刃牙道

    和尚跟乞丐无异,什么化缘,就是要饭

  • 申大雄

    古印度有几千个所谓国家,其实确切的翻译应该叫城邦,而且直到当代,印度用的依旧是比联邦制度更松散的邦联制度。而在印度的第一次统一,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完成的,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统一印度的前夜,印度依旧是一个由一个超级大国(莫卧儿王朝,这时它实际统治区域已经大幅缩水)和十几个强国、外加几十个小国,再外加几百个政治形势停留在上古的小土邦所组成的地理概念和文化圈概念,世俗的政治版图和现在欧洲差不多的碎,所以二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反驳甘地的话:“历史上从来都没有一个印度国,印度从来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申大雄 回复 @申大雄: 而释迦族在古印度最多算一个文化圈和地理圈边沿的小城邦的统治者,应该是有强烈的生存焦虑和地位困惑的,我想也只有这种尴尬的位置,才可能有真正彻底的反思和思想上的革命。

  • 慢慢看_pc

    钱文忠讲佛与易中天说禅,不听不行。

    命由心造_zx 回复 @慢慢看_pc: 还有于晓非的

  • 南无大雄正法明如来

    高尚者平静,自制(自我控制),没有烦恼,意念中充满正法,聪明睿智,达到真正的满足,不会在欲乐中寻求任何满足。追求欲乐的人在过去的千万世中都不满足,正如渴者喝下盐水更渴,追求欲乐者欲望更加强烈。

  • okwm

    佛祖出家之前就已经有了和尚?那又是属于什么教?

    聞聼 回复 @okwm: 我的理解,他们都是出家人,叫做沙门,其中有一些已经有些名望的修行者,比如太子曾经的老师们,但他们后来都没有达到举世闻名的程度,所以不用纠结他们具体叫什么门派,那都只是名词而已。

  • 南无大雄正法明如来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 罗洛_聊者

    一直没有听到老师的自己的见解

    观音顶戴 回复 @罗洛_聊者: 知道佛49年未曾说一法了吧。

  • 穹山之鹰

    钱教授研究深,表述严谨,说佛精辟

  • 恬淡_i2

    亲,我付了99元买了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