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生活有充分洞察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熹注解:“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很多朋友的焦虑来自对新生事物的渴望——又有什么新书,又有什么新观点,又有什么新商业模式……这些是否可以成为谈资?但大多时候大家都活在囫囵吞枣里。
其实,花点儿时间看一些早就熟悉的老文章,你会发现,那些旧所闻往往能够为自己带来新所得。
幸好我儿子目前在读小学,有一天让我有机会看到一篇久违的文章——1921年鲁迅先生写的《故乡》(记得我们小时候还背过《故乡》中的某些段落)。
文章中一个主人公叫闰土,他会叉鱼、捕猎,他甚至可以用钢叉捕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闰土的童年充满了灵性。但中年的他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成了一个沉默、无趣的人,似乎什么话都不爱说了。
小时候,我们常常痛恨学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关于他(所写文章)的作业很多,考试时关于他的题目也很多。但现在,当我们成为一个中年人时,那个曾经鲜活的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新版本的闰土,心中有苦,却不知是什么样的苦。
如果不是“温故”——重新看一下这篇小说,我们都可能忘记了自己还读过那么有意思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早早就预言了几乎所有人的人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看小学课本,已经足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生活有充分洞察的人了。
只要把过去学过的东西捋清楚,就有充分的智慧迎接未来
你还能想起哪些旧的东西呢?
你看过一部叫《姿三四郎》的电影吗?导演是黑泽明,这部作品讲述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传统的柔道高手,在保持着自古传下来的种种习性同时,面临西洋文明冲击的痛苦。这难道不也是今天许多人的焦虑所在吗?
曾经有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一个人活到三十岁,基本上后半辈子就可以借由不断地审视、描述、反刍自己在三十岁以前经历过的人、事、物,一辈子的小说题材都够了。”
确实,如果我们不反刍自己的童年,不温习曾经学过的,哪怕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不会有新知的。而且可能一辈子都活在模糊的回忆中,不能真正地突破自我。
《黄帝内经》里有一个词叫“发陈”——新的枝丫在老的树枝上长了出来,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面向未来,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只要把过去学过的东西认认真真地捋清楚,已然有充分的智慧迎接未来了。
现在小梁日常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老书。比如我喜欢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切写作文的秘诀几乎都在这本书里),他对人性的洞察;对那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现自己能力的知识分子的观察;对一个男人反复陷入类似感情纠葛的描写;以及对比喻的运用,都精妙之极。
难道我们超越了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吗?没有。世界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吗?——如果看《围城》,也许会觉得没有太大变化。人们还是在不确定中慌忙地生活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仍然一边在装,一边在掩盖,一边在疯狂跑路……
安全感,并不来自你对未来的洞察。
为什么有些女孩子,总是反复被同一种男人骗
获取“新所得”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对过去深刻反省——我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历经的轮回,其实早已可以为我们带来足够多的新鲜体会,所以“温故而知新”,是一个特别深刻的发现。
有些女孩子,总是反复被同一种男人骗,如果你不“温故”,下次还会被这样的男人骗。有些男人总是会为同样的事情而生气、愤怒,如果你不了解上一次愤怒的真正原因,下一次仍然会被这样的情绪所裹挟。还有一些老人,都活到七八十岁了,仍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这辈子到底活出些什么……
拜儿子所赐,我现在常常可以看一些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我觉得特别好看。其中有一篇讲的是放牛娃带着日本鬼子进入了一个山谷,其实这是八路军的埋伏圈,后来,日本鬼子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无情地杀害了这个放牛娃。这时八路军来了,他们像下山的猛虎一般迅速地歼灭了敌人——这个小孩就是王二小。
以前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最多觉得这个孩子好勇敢啊,完全不以自己的生命为意。我跟我儿子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问他:“你害怕失去生命吗?怕痛吗?你能体会到他的恐惧吗?
”哪怕他装作很镇定的样子,我也能轻易地觉察到他的恐惧——当时王二小一定也很害怕。
如果你能体会到他的恐惧,那就学会了仁;如果你能体会到王二小把自己当作“人肉鱼饵”,让敌人进入一个容易被歼灭的狭小空间,为八路军立下战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那就学会了义。
在仁、义两者之间不能兼得的时候,要用义来覆盖仁,义要超越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也是要有智慧的。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义、仁、智这三个维度的信息传递。小时候读《王二小》,怎么能体会到这些呢?
小梁不一定有足够的权利建议你在仁和义之间,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个人体验为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借由对小学生课文的学习,重新发现那些伟大的人们。
也许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我相信,在抗日战争中,有过无数类似的真实故事,有无数不知名的大人,甚至孩子,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民族的独立,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值得当今我们每个中国人向他们致敬吗?
新东西不是你没有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很多遍却从来没有体会到的
故事可能是假的,但这类事情却是真的;课文是旧的,但对此的体悟却是新的。所以没有“温故”就不会“知新”,世界会有多大的变化呢,未必有。
一个人是不是开始学会反刍自己曾经学过的课、曾经认识的朋友,就变成“老人”了呢?小梁倒是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很环保的做法。我们可以用更少的过去,凝练出更多对自己生命的洞察。
在上一个十年,发生过一次很大的金融风暴,到了2009年、2010年,经济又慢慢地重新回到了上升的轨道。再往前推,1998年、1999年、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所有人都感到很悲观,最后世界还是在往前走,这就是“故”。
如果我们对1998年、1999年,2007年、2008年的债务问题、资金流向问题……好好学习一下的话,大概能看到现在我们面临的2017年、2018年、2019年经济社会状况的走向将会怎样。
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巴菲特?巴菲特说在他的投资生涯中,经历过一战、二战,经历过美国出现的各种通货膨胀,经历过伊朗石油危机,经历过“9·11事件”……但这个世界仍然在往前走——他是一个坚定的乐观派,这是一种信念。
如果你看看自己的周遭,就会相信这个世界的确是这样的。
现如今连埃塞俄比亚的人均寿命都快接近六十八岁了,我们有什么资格不乐观呢?世界不会怎样的。如果你再看一下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种种时代的变局,会发现这个民族总是在历次的振荡中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地往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能量,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来自对历史的学习。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这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有一天,我和中国最顶尖的公募基金团队吃饭,我们很深入地探讨了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我发现他们能够成为最赚钱的基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永远保持乐观。
嗯,这是我在“温故”之后得出的一个新知——事情早就经历过了,只是我们忘记了,或者从来没有认真地复习过而已。
温故闻,得新知。用华杉先生的话来说,新东西不是你没有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很多遍却从来没有体会到的。
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头温习,不断在实践中观照,反知于心,才能够从那些熟视无睹的旧经验中发展出自己全新的体悟。
这篇解读有新知,很受启发。谢了
谢谢梁同学,小学语文我一直记得很多,受益匪浅
佩服梁同学,任何话题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表达出来。
王小二还让人睡觉吗?笑精神了
因为题目,怀着情感探索八卦的心听到了高级人生指导。这个标题着实和内容只有一丝丝关系。
很受教 温故知新
《哪咤》里的太乙真人一开口还以为是梁冬老师配的音
他们能够成为最赚钱的基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永远保持乐观
zacma 回复 @王践飞: 👍
鼓励战时未成年人参战,也就是「童兵」?自杀式攻击手段换取所谓的「胜利」?孔子觉得没有问题?
铁幕红尘 回复 @日尼_禾尔_: 这不是鼓励,只是赞扬那种精神,战争打到最后双方都是强弩之末了,日本到末期也有好多十多岁的少年兵
您太可爱了,每当我要打瞌睡的时候,就想起你这王小二,然后就憋出眼泪来把眼睛就洗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