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的书籍VS流动的屏幕|「沉浸式」阅读和严密的内容逻辑,是否还如此适用于「屏读」时代?
【KK的话】
•书籍之民喜欢律法提供的解决方案,而屏幕之民只把技术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其中的观念并不突出,却和方方面面纠缠连接在一起。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快速变化的代码(就像是不断升级的电脑代码)比固定的律法更加重要。代码塑造行为的能力和律法几乎一样,甚至更大。若想通过屏幕改变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只要改变管理这个地方的算法即可。算法可以监督集体行为,也可以把人们引向其所偏好的方向。
【关键词】
Google Lens,权威,内容介质,图书差错率,社交阅读,短视频
【正文】
你好,欢迎来到KK对话未来!
在接下来的三期中,我们聊一聊「屏读」的话题。「屏」是屏幕的屏,「读」是阅读的读。
前不久,Google在I/O大会上推出了一款新产品,叫Google Lens。其实,它也不能算是新产品,因为你一听这个名字,马上就会联想到Google前几年推出的Google Glasses,我们把它翻译成「Google 眼镜」。而Goolge Lens,我们把它翻译成「Google 镜头」。
Google Lens实际上就是在Google Glasses上做的改进版,或者我们管它叫回退版。Google Glasses超前了一点点——它叫「眼镜」,所以你是要戴着它。而Google Lens是什么?实际上是你手机屏幕加上手机上的镜头。它抛弃了「眼镜」这样一种硬件形态,因为今天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持。Google Lens在硬件上回退到了智能手机上:用智能手机的屏幕,加智能手机的镜头,同时再加上Google的人工智能软件。
Google Lens有什么功能呢?比如说,你把它对准一朵花,它就会告诉你,这是什么花;如果你把它对准一家饭店,它会告诉你顾客对这家饭店的评价;如果你把它对准一块其他屏幕上播放的MV的话,它会告诉你,这个演唱者是谁。它的功能,实际上跟前几年推出的Google Glasses大同小异。不过,相信在这几年中,Google在人工智能上应该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种屏幕+镜头+人工智能的设备,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眼睛的延伸。我们不但通过它来接收信息,更通过它来认识世界,并且与世界发生互动。
KK根据内容的介质,把人类文明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言语之民,People of the Word。这个时代就是从我们有语言开始,一直到距今大概四、五百年前。在这个时代,人们之间是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内容、传播文化。
从活字印刷术开始,我们就进入到了一个叫做书籍之民的时代,People of the Book。这个时代,如果是从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大概有1000年的时间,如果是从西方的古登堡印刷术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大概是500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人们主要是通过印刷书籍来传播文化。书籍跟言语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开始树立起权威来。权威这个词,英文是authority,实际上就是从作者,author,这个词派生来的。因为印在书籍上的内容都是白纸黑字,我们老说「有字为证」,所以一旦内容要印在书上的话,那么写作者就一定要追求表达的精确、客观,因为你所有的表达都会被固化在书里面。如果作者写出一本书来,那么他可能就会树立在一个领域的权威,因为人们都会去读它,去引用它,去参考它。
第三个阶段就是屏幕之民,People of the Screen。今天,我们周围已经有超过50亿块数字屏幕,而且每年还在新增38亿块。屏幕时代跟书籍时代又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屏幕上能够显示的不再仅仅是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等等其他多媒体形式。我们都知道,图片比文字更有传播力,而视频又比图片更有传播力。还有其他的呈现形式,比如说像弹幕。其实我认为,弹幕已经不再是内容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
KK 为什么要用言语之民、书籍之民、屏幕之民呢?这个「民」是什么意思?在KK看来,内容的介质实际上代表着文化的中心地位;我们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介质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更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的内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是内容介质的臣民,这是KK用people这个词的一个隐含意义。
从书籍之民到屏幕之民——其实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代——必然会产生很多的文化冲突。
第一个冲突就是,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精准的书面文字?
我们这些做老编辑的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当阅读的时候,如果一段文字中有错别字,甚至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或者是多一、两个空格,这些错误都会自己跳出来。我们对这些错误会特别的敏感。
国家对书籍的差错率有一个规定,就是差错率不允许超过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万个字里面,不能有超过一个字的错别字。但是在看屏幕上文章的时候,最受不了的就是,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错别字,不是一处两处,可能甚至是几处、十几处的错误。但是大家都还是能够容忍它。可能因为屏幕上的内容,它的存在时间、它的存活时间,可能要比书籍短得多。这是屏幕之民时代的一个特点。
另一个冲突就是,内容还需不需要严密的内在逻辑?
在书籍之民时代,大家对阅读的内容,要求有比较强的内在的线性逻辑,喜欢精准、深刻和权威的感觉。但是在屏幕之民时代,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其实是不在意这种内在逻辑的;人们更喜欢内容之间的连接性,尤其是动态的连接;人们并不需要内容有什么深意,可能越简单、越直白越好,但是却要求内容能够和其他很多事物交织在一起,关联在一起。
第三个冲突就是,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恒久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籍之民时代,图书是静态的,是固定的,而且是可以时时被用来作为参考、用来引用的。所以它要追求一种长效的、接近于恒久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屏幕之民时代,所有的内容几乎都是流动的、变化的,就像过眼云烟,你看过就看过了。所以它可能并不追求长时间的价值和效用。
第四个冲突就是,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专心致志的沉浸。
在书籍之民时代,我们在阅读时会进入到一种特别专心、特别沉思遐想的一种状态。有人把这种虚拟的状态称为「文学空间」。很多时候,我们说阅读是安静的,是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有神经学的研究显示,这种沉浸的阅读方式实际上会改变我们的大脑回路。
在屏幕之民时代,我们更注重阅读时的社交分享和与他人的互动。我们更习惯于随手转发,随手点赞。这种社交分享和互动行为,正在成为我们阅读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不是为了内容本身,而是为了去分享和互动,甚至是为了刷存在感。我相信,这种阅读方式也会改变我们的脑神经回路,但与书籍的沉浸式阅读是大大不同的。
KK在《必然》的第四章《屏读》中,对书籍之民到屏幕之民的变化和冲突,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我从中选了几段来读一下:
书籍之民喜欢律法提供的解决方案,而屏幕之民只把技术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其中的观念并不突出,却和方方面面纠缠连接在一起。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快速变化的代码(就像是不断升级的电脑代码)比固定的律法更加重要。代码塑造行为的能力和律法几乎一样,甚至更大。若想通过屏幕改变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只要改变管理这个地方的算法即可。算法可以监督集体行为,也可以把人们引向其所偏好的方向。
这是KK在《必然》第四章《屏读》中的一些文字。
我刚才说到,从书籍之民到屏幕之民存在文化冲突,但其实用「冲突」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实际上,从书籍之民到屏幕之民的转化是单向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可能会有这种冲突和矛盾,但是对于生来就是屏幕之民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种冲突。他们已经习惯了屏幕的阅读方式,他们不会纠结于书籍的那些特点。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这种冲突只存在于我们这些处在转折时期的人们身上。换一种说法就是,这种转变是不可阻挡的,是一种必然。
KK自己对这种必然的趋势显然也有很清醒的认识。
在宁波余姚所做的直播秀上,有网友问KK关于下一本书的计划。他说,他手头正在做的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亚洲的摄影集,用照片来纪录亚洲正在消失的传统和文化。KK自己曾经对我们表示,他不会再写像《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这样的书了,因为他认为这样的书将来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写。他更期待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比如说,他出过一本图画书叫《银带》。他还期待能够把这本科幻的图画书改编成视频,或者短片,甚至是虚拟现实作品。
大概是三年前,我陪KK去青岛。从青岛回来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前面有个女孩在刷微信。她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视频。那个时候KK说,他认为将来短视频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形式。这是三年前他说过的话。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聊到的内容。我们说到,KK根据内容介质的不同,把人类文明分为三个阶段:言语之民时代,书籍之民时代和屏幕之民时代。我们还说到,从书籍之民到屏幕之民的转变存在文化冲突,包括要不要精准的书面文字,要不要严密的内在逻辑,要不要恒久的价值和意义,要不要专心致志的沉浸式阅读。我们需要认识到,不管我们怎么纠结,这种转变都是不可阻挡的,是必然的。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谢谢收听!
为什么很多评论都被删了
YOURMONKEYDL 回复 @听友8195715: 要不然产品卖不出去了
只有我一个人只能听到7分多,后面都没有声音了?
宣传是kk音频,事实只有最开始几集是kk,后来都是中文男,如果是早知道这样的话那我是不会购买的
这明明是欺骗,以后谁还来买喜马拉雅?
我是音频之民,听音频更有想象力,学习更有效率,更符合学习的需求,不占眼睛,琐碎时间或是开车或事做家务,地铁上,我基本都在音频获取知识活着资讯,绝对看好。
人类解脱了劳力,但是退化了智力。
能找个靠谱点的播音么,听起来太枯燥了。。。。
我要申请退款
确实,至少应该达到在线翻译解说这种
颜色、服装、动物、身体、家庭、天气、零食、数字、形状、快餐、情绪、宠物等20个生活常见主题,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全书共包含230+英语认知词句。每个主题均由一个核...
在一个以屏幕为中心的世界里,你如何深思熟虑的抚养孩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本书中有许多聪明而实用的答案。
数字时代的父母指导手册
屏幕时代,许多孩子屏幕成瘾,耽误学习、社交、健康,许多家长育儿行动乏善可陈。屏幕时代如何养育儿女,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听听灯下漫读介绍外国教育大咖的观点吧�
数字时代的父母指导手册
美国耶格系统每月推荐书籍之一《屏幕时代的养育》是一本2022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盖瑞·查普曼/[美]阿琳·佩利肯。吃饭的时候,每个人...
【美】盖瑞•查普曼阿琳•佩利肯/著找到啦/译你的家庭生活,是被科技提升了,还是摧毁了?本书将为你提供做出积极改变所需的工具,你将发现如何从对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
自己读得第十五本书,请大家多多支持️
本栏目报道网络&科技最IN潮流新闻,挖掘最新鲜神奇的科技小玩意儿,提供唱歌爱好者在整个校园一展歌喉的平台,深入探讨分析网络、科技业界博弈内幕,闲聊网上最新热门事...
不是应该是kk讲吗?怎么是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在讲中文?!货不对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