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06 “三来一补”来龙去脉
 1.04万

试听180【1978】06 “三来一补”来龙去脉

00:00
10:22

课程交流群

欢迎添加微信:xmcaijing,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课程VIP官方交流群,可获得课程话题交流、直播互动、不定期抽奖等福利!

课程文稿

“三来一补”的含义,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始于1978年。1978年夏,习仲勋视察宝安沙头角镇的来料加工厂时,就充分肯定并鼓励宝安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到1979年底,深圳市已办起约200个“三来一补”企业。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宝安农村引进“三来一补”工业超千宗。

通过“三来一补”使得我们可以发挥人工、要素成本比较便宜的优势,先和国际社会接轨,知道别人的原材料、成品、装配工艺、生产流程,再慢慢被带动加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循环。


关于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究竟是哪一家,现在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在中国珠海有一个香洲毛纺厂,是由香港澳龙航空公司的创始人曹光彪创办的。另一个说法是东莞的太平手袋厂。


【东莞太平手袋厂】

1978年7月,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境内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同年9月15日,太平手袋厂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牌照,编号为“粤字001”。7月29日晚上,一位叫张子弥的港商,在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服装厂。张子弥给服装厂出了一道按版加工的考题。他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人造革女士手袋,并拿出了带过来的毛料,让工人复制手袋。当时担任太平服装厂厂长的刘艮立刻安排了技术骨干陈雪萍与其他两名服装厂技术人员来负责这件事,虽然这三人之前并没有做过手袋,但太平服装厂一直做服装,工艺手法与做手袋是相通的,所以在熬了一个通宵后,第二天他们就交出了一个和样品一模一样的手袋。


第二天早晨,张子弥看到做好的手袋感到很惊讶。他觉得做得很好,和样品一模一样。当时,在他的印象中,内地企业工作散漫,没有时间观念,他没想到我们的工作效率这么高,做工质量这么好,所以非常满意,当即拍板要投资200万元港币,将手袋加工厂落户虎门。


张子弥当时在香港的工厂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已被香港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倒闭的边缘。就在半个月前,国务院刚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规定广东、福建可以实行来料加工试点,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张子弥先是通过华润公司找到了省轻工局,当时省轻工局刚好有一个东莞人,就介绍他到了东莞。


张子弥之所以给服装厂出这道考题,怕生产速度跟不上,担心投资了不能及时交货要赔钱。后来看到那么快就做了出来,而且做得很好,他就放心了,马上开始谈合作。


1978年7月31日晚上,东莞县二轻局和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双方在太平服装厂开会讨论合作细节,太平手袋厂就这样诞生了。太平手袋厂刚建时,所有的原材料和设备都是张子弥从香港运过来,手袋厂赚取其中的加工费,而加工费的20%要返还给张子弥,作为偿还设备的费用。平均20元左右一打的手袋,太平手袋厂只收12元的加工费。虽然太平手袋厂是港商投资,但仍算集体企业,由中方太平服装厂掌握生产指挥权。


那时候还没有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家还是担心跟港商一起做,会不会有资本主义成分。1978年的中国,政治走向尚不甚明朗,“文革”的余霾并未散去,与所谓的“资本家”合作,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的。但当时正值知青回城,僧多粥少的工厂正面临就业份额的挤压,张子弥带来的来料加工贸易,正好拓展了就业的渠道,还是值得太平人奋力一搏的。所以他们就抛开顾虑,决定把这个太平手袋厂做好。东莞探索的一小步,这在当时全国就是跨越门槛的一大步。一个半月后,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牌照,编号为“粤字001”,成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张子弥从香港带了几个电工、机修工和技术人员到东莞,教东莞厂里的工人使用和维修设备。在这之前,厂里一直用的都是脚踏设备,张子弥把它全部改成了电动设备。一开始工人工资很低,一个月18元、28元、38元不等,但是太平手袋厂一开始就接受张子弥的建议——悄悄用香港的“按件计酬”分配方式,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这样打破了当时的大锅饭,调动了全厂工人的积极性,大家通宵达旦地赶生产,工人因为有钱赚,加班都很开心。1978年的时候,在那个八级工资制的年代,哪怕是工程师一类的,也只有不到100元的月收入。但是太平手袋厂从一开始,工人头一个月就已经尝到了甜头,连学徒都能拿到80到110元的月工资。一发工资,整个城镇都轰动了。手袋厂的员工算是这个城镇里第一批用上洗衣机、冰箱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太平手袋厂还没有自己的厂房,是借太平竹器厂的厂房,后来他们一下子工资翻了几番,竹器厂的人都羡慕得不得了。他们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兼并了竹器厂和旁边的综合修配厂,这两家都是二轻局的下属企业,厂房面积一下子就从200多平方米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生产规模扩大了。


太平手袋厂还根据张子弥的建议,在管理上学习香港的经验。当时管理制度是手写的,贴在工厂的大门上,上面规定迟到要罚钱,不准抽烟等等,这在当时其他厂都是没有的。在我们太平手袋厂里按照制度扣罚,有明确厂规厂纪,靠制度管人,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


太平手袋厂刚建大约半年多的时间里,张子弥已经把他在香港的厂全部搬到了这里,然后他又在珠三角其他城市陆续开始办厂。建太平手袋厂时,张子弥当时先后一共投资了300万港币,这笔设备款对于当时的手袋厂来说,那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只花了3年时间,也就是1981年,太平手袋厂就全部还清了设备款。


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手袋仍然是个很新鲜的事物,那时候大多数人都背军绿色的帆布包,所以太平手袋厂印有各种漂亮图案的手袋一经问世,便被一抢而空。即使在上海这样见过世面、比较挑剔的城市,太平手袋厂的手袋也供不应求。一批货拉过去,到百货大楼,当地一堆人就手拿着钱,抢手袋。


【香洲毛纺厂】

另一个案例是曹光彪在珠海创办的香洲毛纺厂。曹光彪在珠海投了700多万港币,他负责引进设备、培训员工、组织原料,珠海负责提供土地、工厂的假设管理。曹光彪投资工厂,珠海用回销产品的价款进行抵扣,这种利用外资的方法叫做补偿贸易。


这就是中国早期的“三来一补”,从设备、质量、管理、市场方方面面和国际接轨,比如说像香洲毛纺厂,动工建厂的时候招了10个年轻人作为未来的骨干送到澳门学习管理和技术,这些人都是当时县里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因为培训4个月帮助他们去学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操作。当时的设备都是进口的,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算是一个联合国了,比如说梳毛机来自波兰、空调来自美国、一些机器来自日本、西德、英国等等。海关在通关的时候也给予很多便利的方法,让毛纺厂能够尽快安装好设备。


当时的香洲毛纺厂无论是生产设备、生产管理、人员编制在全国都是很先进的。虽然进口的一些设备是二手产品,但比国内的其他厂家要先进很多。同等规模国内一些老的国企,行政人员的部门甚至有上百位。但是香洲毛纺厂精兵简政,只有8-10个人。所以香洲毛纺厂投产以后,像上海第三毛纺厂,北京清河毛纺厂等等全国各地的毛纺厂都来这里学习。我们不能因为后来觉得这个模式落后了,就忽视当年香洲毛纺厂对于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1984年1月邓小平到珠海视察的时候,首先就到了香洲毛纺厂,1988年珠海科技进步颁奖大会上,香洲毛纺厂721高比例兔毛纱的技术还获得了一等奖。


所以说,“三来一补”的历史贡献,我们是不能忘记的。

用户评论
  • 听友24406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