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青年张伯驹在丛碧山房 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古代书画煌煌巨制。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当之所愿也。” 乾隆御笔“紫碧山房” (横幅) 水墨绢本 69.5×156 cm 张伯驹是生父张锦芳的长子,最大可能是继承父亲遗产,成为项城一个乡绅,但他的命运因为他的大伯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五伯张镇芳富有才华,他与袁世凯表兄弟关系。后来,袁世凯推荐张镇芳代理直隶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张伯驹先生的这位伯父官运亨通,但人生不如意事常有,自己的的两个子女先后夭折,眼看年纪已四十开外,生子无望,传宗接代的事,令他十分苦恼。按照中国人家庭不成文的老规矩,1905年,张锦芳带着儿子赴天津,将他过继给了张镇芳。从此,张伯驹先生离别家乡,成为张镇芳的儿子,他一直生活在天津、北京、上海这三个地方。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今天看来,张伯驹先生所有的人生轨迹就是循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最后于乱世之中横空出世,成为众多国宝级书画的救命恩人,成为保佑中华珍宝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