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又名《陈隋》。后改编为二胡曲和古筝曲。《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汉宫秋月》虽列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愁的情绪。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古筝曲《汉宫秋月》:此曲为五声宫调式,为山东筝曲。此曲为回旋奏鸣曲式,一唱三叹,哀婉凄绝,激发听者无尽遐思。曲始引子音调由高到低,仿如女子幽怨中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使人的视野中凸显出一幅清冷宫中,残阳斜照里,长门幽影独自徘徊的情境。紧接着,拉出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如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地想到了什么,骤然屏息凝思,及愁绪涌溢心头,不自禁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短暂的休止引发了听者对其生命的思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勾起了对其悲凉身世的同情与对封建强权下压制人命运的统治的憎恨。继而副部则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细聆听时,可清晰感受到宫女在悲痛欲绝、倾尽苦衷后面对镜中靓丽面影,一点朱唇,万缕青丝,却无人欣赏时静静的哀思和怨愤。此后,回旋曲式的主部多次再现,副部也紧跟其后。主副交叉辉映,如泣如诉,哀绝断肠,将曲折心绪表现的淋漓尽致。曲末,变化后的副部主体,音调渐低,旋律更加缓慢,展现了一种夕阳西沉,宫门危耸,风平浪静,万籁俱寂的情境。最后一声低音长叹,暗寓秋月清冷,梧桐潇潇,寒星寥寥之时,宫女说也说罢,怨也怨罢,哭也哭罢,细想无能为力,便转竹阁,入深闺,继续承受这种生命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