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 - 鬼谷子雄辩智慧之符言术(上)

第二十四讲 - 鬼谷子雄辩智慧之符言术(上)

00:00
24:28

鬼谷子用符言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上下一心如同虎符,实际上一半在君主,一半在人民;一半在理论,一半在实践,他通篇讲述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要能符合在一起,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在君王这一半、理论这一半就是鬼谷子本篇的符言—九问。而这篇文章据说又是鬼谷子的抄袭制作?为什么?


一个君王如何做是明君而不是昏君?就产生了很多的理论,毫无例外,鬼谷子的谋略大多数也是为君王服务的。那么一个君王如何做到上下一心?一个国家的军队如何做到号令统一?有什么样标准可以看出或预测一个国家的兴衰么?这就是鬼谷子第十二篇所讲符言的问题。我读到这篇符言后,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武圣人孙子,因为在《孙子兵法》的开篇《始计篇》有七计也叫七问,可知战争的胜负,“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鬼谷子在他的第十二篇《符言》中有九守,也叫九问,可知一个国家的兴亡,叫“主位?主明?主德?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一个君王怎么做可以做到呢?鬼谷子说,君王与人民的关系,如同兵符一样,一半在君王一半在人民,两者相合才能国泰民安。


第一种观点是这篇文章不是鬼谷子所做,而是从“管子”抄袭来的。主要的理由有三个:一是这篇专讲为君之道,与前十一篇讲纵横游说之术,似乎脱节;二是文章的结构与风格确实与前面的不同;三是本篇与先秦时的一些文章非常类似。比如:与《管子·九守》大同小异,主位、主听、主明又与《六韬·文韬·转辞》相近,主明、主因还和《邓析子·转辞》很像;还有一些句子见于《韩非子》之中。


第二种观点就是鬼谷子所做。这是当代的一些考古学家们,根据马王堆和出土的一些先秦之前的竹简、帛书的记载习惯考证,并且举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也引用了《鬼谷子》的“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的句子,来说明《鬼谷子》一书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种观念是民间理由。在民间传说《鬼谷子》是十三篇,但是目前通行的是十四篇,这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孙子兵法》是十三篇,《鬼谷子》也应该是十三篇。


第二是符言的内涵


在国家的层面最重要的是兵符,也叫“虎符”,传说虎符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中央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


民间用符的方式来找人,公文用骑缝章来防止合同中间页的调换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理解为何鬼谷子用一篇的篇幅来讲为君之道呢?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是鬼谷子的智谋在那个时代是为君侯服务的,前面讲了这么多计谋方法,就更应该讲一讲这些计谋的客户——君主了,这并不奇怪;二是因为研究君王的历来是儒家、法家为最多,所以鬼谷子采取了拿来和融合的方式,就很正常和智慧了;第三是标题用符言用的很好,就是那鬼谷子的理论来与实际和儒家、法家、兵家、名家等来个验证,就是告诉他的弟子与后人,最高的谋略不就是智慧的融合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夏夏的话

    想来收获些智慧,结果是知识

  • 夏夏的话

    出于对我自己已经付出去的款的尊重,耐着性子听完吧,收获没自己期望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