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知之为知之,方为真知

30. 知之为知之,方为真知

00:00
19:40


什么是真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那先要知道的是什么?日常生活人伦大事先了解透彻,做好眼前的事,为他人好的事。多学多见识,但放下有疑虑的部分,谨慎的去实行没有疑虑的、正确的事,过错自然就少。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看下一段,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就是钻研,叫做攻。“异端”就是很新奇的,特立独行的,很怪异的,不在日常生活所见的,很奇特的,叫异端。孔子说,不奉行正法,而喜好钻研新奇怪异之术,这个便是最大的祸害。这非常非常容易产生很大的祸害,而这也正是一般人修行最好奇的地方,最喜欢追寻的地方,喜欢攻乎异端。你有什么特殊才干;你能怎样怎样;有什么法术;能不能怎么变化;会不会看到什么,有没有?喜欢攻乎异端。


我们看《庄子·秋水》这一段,北海若是一个寓言中的人物。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好几个人才抱得住的那种大的栋梁,战争的时候,可以几百个人抬着去冲它的城门,但是可不可以去塞一个小小的鼠穴?没办法的。水库破了一个洞,那个小小的洞,就跟筷子一样,你有这么好的栋梁,可不可以塞那个洞?是没办法的。言殊器也,材器用的地方都不同。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这种就是快马,一日可以跑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要捕那个小老鼠还不如小狐狸。骐骥骅骝就是快马,驰骋沙场,可以杀敌无数的快马,但是捕老鼠却用不上。言殊技也,是技艺不同。鸱鸺夜撮蚤,察毫末,猫头鹰之类叫鸱鸺,晚上眼睛锐利到连跳蚤都看得到,秋毫之末都看得透。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白天叫它看,连前面有一座山都看不到。言殊性也,是性质不同的关系。这个就是在说异端,看起来它的现象是非常奇异,非常神妙,非常特殊,非常引人入胜,很吸引人,但各有死地哦,有法就有破。比如你学到一个什么样奇异的法术,那个法有没有破?一定有破。五行物物生克,岂有没破的道理?一定有破。而且不只是有死地,这些奇异的幻术也好,法术也好,它吸引掉你的整个心神、整个目光、整个兴趣、整个精力,可是它却对于你照见你本心本性是一点点帮助都没有。就好像那个骐骥骅骝可以日驰千里,可是捕老鼠还不如狸狌,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为什么孔夫子一直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我们看《庄子·天地》这一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到赤水的北边。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登到最高的山,然后往南边一看,一望无际,心旷神怡,去玩了。还归,回来了。遗其玄珠,最重要的宝贝却丢了。使知索之而不得,叫最有智慧的那个人去找,找不到,比喻说你修行绞尽脑汁,用尽智慧、权谋,你得不到你的本心本性。使离朱索之而不得,离朱能够查秋毫之末,那个千里眼,那个顺风耳,有天底下最奇异、奇特的才干,能够洞彻所有隐微难查之物,但是叫他去找,找不到。有很多人可以看见无形的鬼神,看到天上的什么,看到地狱的什么,有没有?很多。使喫诟索之而不得,喫诟,善于闻声辨颜的,千里眼,顺风耳之类的,可以知人的心声很准的那种人,但是请他去找也找不到。乃使象罔,叫象罔去找。“罔”就是不贪不嗔,不取不舍,混混沌沌。“象”就是对待的知见,分别取舍。这些都是寓言中的人物,把他类比为人。一定要在你的心里面空空荡荡,了无一物可攀缘罣碍的情况下,找这个人去找,结果找到了玄珠。玄珠是比喻心性,比喻你的本心本性。黄帝曰:异哉,说奇怪啊,象罔看起来一无所能的人,才能找回我那最珍贵的玄珠吗?


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啊,前面的“知”就是讲智慧最通达的人,最聪明的人,能够了知三十三天外的世界有什么,九地之下有什么的人,这种人各位多不多?多啊!你不是常常去庙里面这样子问嘛,问这个灵媒怎样怎样,她也能答,问那样那样,她也能答,付点费用就给你回答。“知”找不到,“离朱”找不到,“喫诟”找不到,只有谁找得到?“象罔”,一无所能,只有这个找得到。因为照见心性不是靠特殊才艺,照见心性不靠那些玄奇法术,不攻乎异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所以《论语》这样讲,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怪力不谈,乱神不谈。意思就是异端不谈,异端不表示不存在,不谈。


我们看季路这一段。季路问孔子事鬼神的事情,鬼怎么样?神怎么样?应该怎么侍奉才能得到好处?孔子说,先别谈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问那么多干吗?以我的看法,你人都还没有事好,对吧?你眼前就可以做好的事还没有做好,问那三十三天外的事情,究竟有何益处呢?你先把眼前的先做好。敢问死。说死后什么境地啊?有多少层的地狱啊?里面到底有什么啊?到底犯了罪去那边会不会受到惩罚呀?问这些东西。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说现在你还活着的事情,该了解都还不去求,不去探知,死后的事情还那么远,眼前的事情比较重要,先把眼前的事,日常生活的人伦大事,先把它给透彻了,这是孔子所交代的。


《中庸》这一段,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索隐求怪这种事情,后世喜欢的人很多。吾弗为之矣,孔子说,我不喜欢这个,我所教的也不喜欢谈这个,不表示它不存在。君子遵道而行,君子遵着这个道来做,道是什么?《道德经》是这样说,道生之德蓄之。“道生之”,道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就是生。道的最主要的德性是什么?就是生。那你要修道你要学道,你要学道的什么?就是生。生什么?什么叫生?为人好就是生,希望他多一点的获得就是生,希望他们比现在更好就是生。各位你在上班的时候是不是希望他们更好?有没有存这个心?希望我的消费者更好,希望我的同事更好,希望我的老板更好。你有没有天天在诅咒老板?那你是希望他死,你不是希望他生。你在学道,道的德性是什么?最具体明确的德性是什么?生!而你希望他什么?最好死了,你是不是这样?


道不好说,阴阳不好说,阴阳的这个道显现在宇宙天地之间最具体的德性跟作为是什么?生生不息,你就学这个就可以了。遵道而行,遵这个“生”,在家里就怎么样想让父母高兴,他高兴的时候内心气机百脉会顺畅,他的身体会好,他的心情会好,他的本性无形中得到长养,这就是生。你的朋友跟你在一起没有不良嗜好,神清气爽,身体越来越好,是不是生?你的朋友跟你在一起,精神日渐凋残,有没有?睡到太阳晒屁股还爬不起来,跟你在一起的代价是生还是死?是死。你所处心积虑所想的就是生,君子遵道而行,就是代替老天爷去实行这个生生的大仁,给你家里的人,给你公司的人,给所有的人,大家都好。


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叫我做一半停下来,我不可能的,我无法停下来,因为祂是那么的美好。君子依乎中庸,很平常的人伦道理,那个生生不息就在我们心性里面,很平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世上没有人认识他,都以为他平庸,没有特殊才艺,这个一点都不后悔,为什么?因为他自己的生他能掌握,因为他可以造就别人的生,他看得到,因为他内心里充满安慰,因为他日日浸迷于这个大道的生生不息,他有什么好后悔的,对不对?但是一般的人要遁世,不遁世,他要求一个别人能够知道我的才干,别人不知道会怨恨。他说别人这样做是攻乎异端的事,我不这样做,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能够这样持守着很平易的心性的道理,运用实行于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却能够长养幽深的心性,这种人唯有圣者才能做。


为什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不是不存在,也不是都不能学。有些有益于民生的还有很多,譬如说学地理,看看风水,帮人家调解一下,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一点医术,然后在能力所能之内救几条性命,这不是很好嘛,这都很好哦。学一些法术,偶尔也能排难解困也很好。但是如果你把一辈子的精力,攻在那个不值得投入的地方。它也许很好,但它不值得你投入一辈子而忘了心性,各位这样对不对?重点是在这里。你可以去多学习,但是你不应该攻在这里,专注在这里,耗尽你一辈子的时间,不需要的。


再看下一段,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由”就是仲由,就是子路。孔子说:子路啊,我教你什么叫做真知吧!真知,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个就是真正的知道。一个求道德学问的人,不知道的硬说知道,因为我说不知道,好像很糗,好像很没面子,那这个人的德性就有一点欠缺,这不是求道德学问的人。求道德学问的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有好处就说有好处,有坏处就说有坏处。不会因为自己做什么生意,有坏处也说成好处,假的说成真的,没这个事情,这个就是真知。


子路生性好勇有余,如果我们在狂跟狷这两个属性里面,他是属于哪一种呢?他是属于狂,狂士。狷跟狂刚好相对。狂就是志大言大那一种人,很有豪气,很有勇气,很急于往前的那一种就叫做狂。狷就是什么?很拘拘逼逼的,很小心谨慎的,鼓吹三五次都还动不了的那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很善良的人。这种狂者进取,有豪气,但是缺点就是没耐性,而且容易犯好高的毛病。所以他说的话常常有很多的疏失,说一说后面很难收拾。这种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也应该碰到过一些。狂士往往初有见地之时,便急着发表自以为是的高论,但这个却是进德修业者的大病。因为第一个大病就是妄语,所以孔子为了要戒除他这个毛病,谆谆教诲,什么是真知,你知道吗?因为他喜欢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什么我知道什么”。他说:“子路啊,你过来,我告诉你什么是真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个呢就是真知的地方。”


《中庸》说,天下国家可均也,有豪气的人,他甚至把天下国家割一半给你,好吧,割给你,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好吧,分一点给你,分给兄弟没问题。爵禄可辞也,很好的俸禄,把它辞掉,可以的。不该得的不要得,有豪气的人做得到。白刃可蹈也,同甘苦共患难的时候,杀生成仁的,有豪气的人也办得到,狂士这几条都做得到。


但下面这一条对他来讲却是最困难的,哪一条啊?中庸不可能也。有豪气的人叫他把豪气削一点回到中庸的位置上来,太难太难了。因为豪气就是豪气,一直往前冲。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实实在在的中庸之道,这种对豪气的人,对狂士反而是有困难的,所以孔子对他做了这样的教诲。


子张学干禄。“子张”姓颛孙,名师。学干禄这个“干”,就是求。“禄”就是做官的俸禄,就是现在的薪水,想要求一个铁饭碗。子张求学的心态一直存着想要做官去谋取一份优沃的薪水,这样的心思,叫做子张学干禄。他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求一点点俸禄。这个心思很可耻吗?不可耻。各位,我们现在的人从小学一直读,读国中、读高中、读大学,为什么?就干禄啊,就是想要让下辈子活得更好,不是吗?但是一个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下面一大堆的求学者,他希望他的学生在这里,都是想要来学一学以后去上班赚钱的吗?他不希望,他希望里面有真学问的人。


孔子就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给他开示这一段,怎么样可以求得更安稳的俸禄,而又可以进德修业呢?而不要只是想求俸禄,还可以进德修业。我们看这一段里面的生字:多闻阙疑这个“阙”是空白的意思,意思就是放着不要动,去给他写填充题,给它空着,不要动它,不要做它。言寡尤这个“尤”是过错的意思。寡悔的“悔”是后悔的意思。


我们先看这一段: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孔子跟子张说,多去听一些道理,放下那些有疑虑的别去说它,别去做它。有疑问的别去说它,别去做它。你可能跟一个老师学道理,可能讲了很多很多都很对,都没有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有问题,那这段话我又没有能力去深入了解它的意思,那我要一昧地盲从跟着做吗?这个危险性也很高,对不对?就这一段话所指的范围内,那一些我也有疑问,那一些暂时我不要去实行。可是90%的道理都很好,那我就把很好而确定没有问题的那一些,我好好实行。譬如说,叫你要多帮助人,叫你要多做善事,这些算不好吗?到哪里也不会不好。到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度,也不会不好,对不对?已经对的那些你去实行。有问题的那些先放着。你慢慢累积,你就会发现已经确定,真的没问题的,越积越多,越积越多,所以你的罣碍就会越少。谨慎的去实行那些没有疑虑的,那过错自然就减少,因为有疑问的,你没有去做,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去见识一些事情,你从前面“多闻阙疑”,跟这边所谓“多见阙殆”,你就可以知道,孔子鼓不鼓励他的学生多听多看?很鼓励!鼓不鼓励学生多学?是没问题的!多学,但是多学你会不会常常碰到一些庸师?碰到明师的机会多还是庸师机会多?庸师的机会多啦,因为明师少,对吧?好运的人拜一个师就刚好明师,他也一辈子不用再找了,但他也要有智慧判断。那我想多学,那也要知道真正高超的人是很少,跟金字塔一样嘛,对不对?真正有智慧高超的人真的很少,多数的人,其实是庸师。那我多学一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有问题的,先放着。或者这一派说那一派怎样,那一派说这一派怎样,他们冲突的地方,我没有智慧判断,那就先放着。他们都共同认为可以的,大家都说可以,我也认为可以,好吧,那一些我先实行,其实这样也够了,够保持一个中庸的道理了。


多去见识一些事情,放下那些让内心不安的部分,感到惴惴不安的,别做它。谨慎去实行其余没有问题的部分,那么后悔的机会你就会减少。两方的人在争端,你有能力,就进去厘清个清楚。好,我决定怎么办。你没有能力,那我听哪边?看心情吗?那是很危险的。看地位吗?世界这么乱,往往跟地位出很多问题,不是地位大就好就对嘛。那我实在无法判断那怎么办?站在中间,则寡尤,则寡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gjing无为而治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踏踏实实的去做就好了。不会装会,大家都心知肚明,反而是在掩耳盗铃。

  • 陈洪777

    无论生活、工作、学习,按本集去做,就会【行寡过,言寡悔】。谢谢讲师教给我们这么实用的方法。太开心啦

  • 小鸣0505

    孔子教导给我们,求学问又不浪费时间,又可以建立我们的德性,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有疑问的放着,没有疑问的赶快去做,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静坐的小丸子

    谢谢讲师讲解,再不用那么畏畏缩缩啦,不是什么都懂才可以去行持,就咱们没有疑问的大胆去行持,有疑问的放在一边,慢慢地学习积累行持,疑问就就越来越少了。

  • NJ余文慧

    往往学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空缺与匮乏,学习要抱着谦卑的态度,才能学到东西,学有所成。

  • 靜鳯

    感恩讲师开示有法就有破,生活就是修行,既能取俸安家,亦能进德修业,让身边的人生生不息,求真知,一切抉择都是准则,就会言寡尤行寡悔。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1019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感谢🙏20230108

  • 李海丫

    惴惴不安听得我好纠结

  • 莹心至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承认自己不知道,不行,好象不难,却是因为内心的一点好名而不愿意承认。坦然地说出自己不懂,反而更轻松更真实。

  • 晓_春

    “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来不懂装懂是种病,是好面子、欠德性的大毛病,真正的学问是真实面对,不会的虚心接受,才是求道德学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