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孔子离鲁为哪般

10. 孔子离鲁为哪般

00:00
13:05


一个真正的君子所做的事情其实不是一般人所看得懂,但没有什么逆境跟误会能够使他丧失开阔仁慈的心境。鲁国祭典后,燔肉不至,孔子便匆忙离鲁,究其原因,有人以为为肉,有人以为为无礼,然而孔子真正的用意是什么?一起来听听。

原文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们接着往下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闷闷不乐,藏在里面。加一个草字头就是五蕴的“蕴”,是烦恼的意思。胸怀无价的真道,而不见用,一点也不感到自怜,这才是君子的气量。时势应该怎么办就去办,但不会自己感到自怜。


《道德经》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于大顺。”真正的德性深、入于道越深越远,跟一般人常理的认识越是相反,然后才真正进入无为的性天。凡夫的见地不外乎事貌功业上的修为,但圣哲玄德深矣远矣的时候不在事貌功业上去琢磨、去花时间,唯一只有在他的性理心法上花时间,然后乃至于大顺。


《道德经》又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老子说全天下的人都说我自称道很大,好像不太像,为什么?也没有功德会呀。各位老子有组织什么功德会?你听过吗?老子捐多少钱吗?你听过这种记载吗?老子养过几个孤苦无依的小孩吗你见过吗?我数得出来你都没见过,一般最令人动容、最令人感动的、最以为参天之德的,在老子身上看不到。坦白讲在释迦佛身上也看不到,我们来问问孔夫子当时周游列国捐多少钱啊?还是盖多少庙?不曾听过。那他们成圣成佛的凭依到底是什么?大家都以为不像,夫唯大,就是大,故似不肖,所以用你们的脑袋、逻辑来想象圣哲内在的伟大,是想都想不到的。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伟大,那他未免也太卑微,而且很早以前就很卑微,在圣人眼中早就卑微得不得了。大,大在哪里?只有以道为依归,道是阴阳,道无分别,道在性命之中不断周流。长养的就是这一股阴阳的浩然正气,是顶天立地的人当下唯一正在进行的事情,其余的都是日常琐事,看着社会上应该怎么样去调和、去办理,只是如此而已。本来道高毁来、曲高和寡、真道精微,向来为凡夫所不识。若为凡夫所能识者,那早就粗了。因此修性命真道而想要得到所有人的掌声跟认同,必然会感到很大的失望。君子深知此理,所以不论多少人的数落跟阻碍依然独行正道。


孟子所谓得志与民由之,得志就是内里有真道,外面刚好有机会,有一个舞台可以让你去施展,可以让你度化,跟百姓共同来分享。不得志独行其道,不得志,内里有真道,四处都是小人,这种机会多不多?到处都是啊,不然六祖干嘛逃难十七年?干嘛躲到猎人堆里,后面的人还拿刀日日在追杀?这种事情是常常在发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个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富贵不能够淫乱了他的志向,贫贱也不能够移动了他的志向,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叫做大丈夫。


《孟子》里有这么一小段,来说明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做鲁国的司寇,管法务的人。不用,三个月之后,鲁君不再想要施行仁政,而沉溺于齐国送来的女乐,三天不早朝。其实鲁君是没有直接告诉孔子说我不要用你,但孔子看他这个作为就知道扶不起来了。从而祭,就一直找机会要离开鲁国,可是找不到机会,因为找不到机会走人家就会说因为鲁君不用他,他才走,这样是不是陷君于不义啊,对不对?然后有一次在祭典,燔肉不至,像他们这种官阶的人,祭完之后都会有一大块一大块的肉送到他们府上,然后那一次刚好送肉的人忘了,不税冕而行,好高兴逮到机会了,连官帽都忘了脱就赶快捆了包袱走了。不知者以为为肉也,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喜欢吃肉,因为没肉可以吃,所以就跑了。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知道的人认为是该送肉的人没有尽到礼数,他觉得被羞辱了,所以他就走了。实际上是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孔子希望借由那个送礼送肉的人的小小的过错,把过错推在那个人身上,而且是很小的,不欲为苟去,不要说自己离开把这个污名留给他的国君。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有远见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其实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这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   


做一件事情,大家都看得懂,那个早就很浅了。没有什么逆境跟误会能使一个君子丧失开阔仁慈的心境。一直还是往开阔仁慈的方向、还是往对的方向、长远的方向正在努力,这个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的首段以一个“学”字确立修性了命的方向。以“时习”两个字勉励人建立不择境遇而历事炼心的态度,人生在世就是充满课题的,充满要超越的习题,借由这些事来历练我们心性的稳定度,这正吻合着《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教义。再以一个“朋”字劝人跟随不失主轴的良朋益友,亦吻合了《坤卦》:“先迷后得”的戒训。最后再以“不愠”来开阔学者的气度,亦吻合《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的教诲。真可谓言简意赅而足为万世之法。


《易经》里面重要的卦的精髓,虽然在《论语》里面不谈卦,而里面的卦意已经十足,全部的精髓都已经用上了。


看下一段,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子就是孔子的弟子,叫做有若。


“孝”由两个字组成,“老”和“子”。两个字重叠,老在上而爱护着他的子,子在下而背负着他的老,亲情融洽,以下承上,风貌显现十足,这叫做孝。


“弟”(悌)是恭敬兄长之意,在兄长面前自谦于后。


有子说:“为人若能够实行孝顺父母以及敬爱兄长的道理,那在社会上还会挟着私欲去犯上的,这是很少见到的。”这段举出“犯上”这两个字,这是因为战国之乱多源于此,多源于犯上。短短四百多年的东周,不义而臣弑其君的大小案件大概有四百件左右,而细观其发生的缘由,固然有上位咎由自取的人存在,但是多数是出于下位贪念权位、图谋不当得的权位、名利所导致的。而不义的对上之举,叫作犯上。若合于天下大义而不得不与上相武的,古人不以犯上来称。


我们看齐宣王这段,齐宣王问孟子为卿之道,孟子说:“王何卿之问也?”说你问的是哪一种卿?齐宣王说:“卿不同乎?”卿还有什么之分吗?孟子说“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贵戚之卿,天下是你家的,你做完后还是你们家的人在做,你当王的时候其他的亲戚都在当臣;异姓之卿,你当王,下面的臣都是外面请来的仁人义士。王曰:“请问贵戚之卿。”王曰贵戚之卿跟异姓之卿有不同吗?他们侍奉君上的道有不同吗?请问贵戚之道是什么?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贵戚之卿,跟皇上什么关系?亲戚。家族成员共推你当王,不表示天下是你的,只表示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只不过你代表大家出来而已,所以国君有大过就开始诤谏,诤谏一次两次三次叫反复,反复不听就赶下来。王勃然变乎色,很生气啊,天下有这种卿吗?孟子说:王勿异也,你不要怀疑,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因为你问我,我来当你的客卿,你有问题请问我,我就要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你,我不怕你生气,因为你要问我就是你有问题,我要告诉你就是正确答案。天下是我们的,你不行,换一个可以的做,我们大家投票把他赶下来,但是那时候有没有可能投票解决?不可能,一定是打仗才有办法解决。王色定,他很生气啊,然后想想好像有道理,然后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有过错,就一次诤谏,两次诤谏,三次诤谏,不听卿就离去。天下是你家的,你用俸禄请我来为你效力,我尽上我的能力告诉你怎么做才对,可是你不听,我明明白白就看到你的祸端慢慢出来了,我要明哲保身,我离去再找一个明君来侍奉。天下是你的,你要让它烂,我没有权力干涉你。


可是当贵戚之卿的时候,天下是我们家的,我们推你出来,你不行我们就把你轰下台,那个叫不叫犯上?不叫犯上。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争名夺利所造成的动荡叫做“乱”。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是必然不可能发生的。


这段的大意是说,只要注重根本,及早教导众生孝悌的道理,类似战国那么多臣弑君而惹出来的乱世,自然它可以消弭于无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明豫1355514

    经典!!!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9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101

  • 郝梅

    富贵不能够淫乱了他的志向,贫贱也不能够移动了他的志向,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叫做大丈夫。

  • 阿谈乐

  • 黄清行

    孝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 FB_BDDW9

    太好了

  • 梦唤真诚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孟子·万章下》

  • 梦唤真诚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言观观言

    再感恩!!

  • 言观观言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