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何为戒、定、慧

71. 何为戒、定、慧

00:00
18:51

“万法惟心”,修行不在于具足外行,不在于你外在做了多少,最重要的是你在做很多好事的时候需要配一个心,而不是做好事的样子,不是那个效率,也不是做好事积的功德。最重要的是心里面的清真。抓住了这个要点,再来听听六祖解的“戒定慧”,才能  融会贯通啊!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师然之。


接续上一次的本文,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志诚向六祖行礼说,我在神秀大师那里已经学道九年了,还是不能够了悟其中的奥义。当然,这要承认自己在某一部分的不足,实际上有的时候,也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说今天听六祖您一席话,马上体会到说心究竟是什么,心的本来清静究竟为何。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说,生死一瞬间而已。人身难得,现在已经有人身了,什么时候这个双腿一蹬要走还不知道,对不对?这个生死是最大的事情,要把握时间的意思啦。说请六祖慈悲,再帮我开示一些。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说,我听说神秀大师都教你们戒定慧这种佛法,不知道你的师父说戒定慧怎么说法?来,你说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志诚就说神秀大师是这么说的,诸恶莫作名为戒,戒,就是说坏事不要做。诸善奉行名为慧,说最有智慧就是做善事。自净其意名为定。洗涤内心,让它这么清静,就是所谓的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说神秀大师是这样说,不晓得六祖您有什么说法?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说,我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是骗你的。为什么?因为我只能够指点你,你原本具有的东西。所以,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所谓的说法,只是随着众生的各种的执着、污染,然后慢慢地解脱他的束缚。假名三昧,至于所谓三昧,所谓正定,所谓菩提,其实假立一个名,暂时假立一个空的虚名,定位在那里,然后让你来追逐。在这个追逐的过程里面,我希望你能够了解你的本心本性为何,所以叫假名三昧。这些名称呐,不值钱呐,不值钱。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就像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吾所见戒定慧又别。我所说的戒定慧跟他有点差异。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志诚很疑惑,戒定慧就是戒定慧三个字而已,怎么同样是五祖教的,会有两种呢?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说,你师父教的戒定慧很不错,大乘人可以来悟入。我的戒定慧呢,接最上乘人。那到底大乘人大,还是最上乘人大?不要在这里分,反正他要讲直指你的心性的事。“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因为对戒定慧了解的层面有不同,所以呢有深入的,有皮毛的。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你听说说看,跟他一不一样?吾所说法,不离自性。说,我所说的每一个法,包含现在要讲的戒定慧,我都是根据观照自性的本来,来诉说这个字的义理。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这句话很重要,你应当把它记起来,把它背起来。说法的人不能离体。各位这个“体”指的是什么?就是你的自性,你的法身,就是体。也就是身中那一股刚健不息的气,就是这个体。所有的佛经,任何哪一个文字,般若也好,如来也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好,全部都要进入观照你的自性,才有办法解的开。如果离开这个体来说法,就叫相说,就叫做隔靴搔痒,就叫做文字相,叫做语言相,不在本体上。自性常迷。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任你文辞再怎么好,解的再怎么美丽,浮华辞藻用的再多,还是跟自性无关。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要了解,所有一切的佛经文字,所有一切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唤醒你的自性,每一字每一句都围绕在你的自性上。所以要解开这些字句,都要了解你的本性,这个才是真戒定慧法。说戒定慧当然了,所有一切法都自性里面,戒定慧法当然在自性里面了。


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说心地里面没有是非来牵缠的时候,那个自性本来就具足,自性已经戒了。心地无痴自性慧,这是心地里面没有任何的迷惘,没有任何贪执的时候,那个佛性本来自在,那个最高的智慧已经在里面了。叫“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当我们的心里面是非常得自在的时候,在我们的心里面,了脱这个生死烦恼,了脱得得失失牵缠的时候,自性已经非常的安宁。在这短短的三句偈语里面,很明显六祖把自性跟什么有关?跟心地有关,对不对?所以心地怎么样,那自性就怎么样。这个性跟心有关,要见性,要从心来做起。所以戒定慧是在心上用功,心太和了,气呢就太和了,性呢也就太和了。


所以,《尚书》里面是有这一段这样说:“惟圣罔念作狂”。说一个圣人已经成圣了,当他的念头开始乱的时候,他就不叫圣,那一刻叫什么?叫狂。“惟狂克念作圣”,这个狂人,狂妄的凡夫,克念那一刹那是一念清真的时候,这一刹那他的名称是什么?是圣。为什么?因为圣人就是能够圆满他的心性的人,对不对?是从这一点作为起点的。后来发生多大变化,那是后来的事情,不过他的起点是从哪里开始呢?从心性开始的。所以说圣,“惟圣罔念”。罔,就是迷妄。“惟圣罔念”,错误了叫做罔。那一刹那的圣叫做狂,不叫做圣。而狂人呢那一刹那的一念清真就叫做圣。就是告诉我们,万法惟心。为什么六祖把这个三首的偈语都寄托在心地?“心地无非,心地无痴,心地无乱”。自性呢就可以得到戒定慧。“万法惟心”。总而言之,就在说性源在心,所谓修行就是在率性,而率性的关键就是在于一个心。一个无住的心,一个自在的心,一个无相的心,同一个心。不论你用多少名词在形容它,同一个本源的心,所以呢叫做万法惟心,不在于具足万行。不在于你外在到底做多少,那一些都是枝微末节的事。最重要你在做很多很多好事的时候,要不要配一个心?各位?一定得配一个心嘛。不是做好事的那个样子,不是在讲那个效率,那个功绩,不是在讲那些,是在那个心嘛。


《六祖坛经》这一段是这样说的:“我心自有佛”,在心中。从心开始就能够成就这个佛。“自佛是真佛”,说自己里面的自性所造化出来的才是真的。“若自无佛心,何处求真佛”?佛从哪里做起来的呢?从内心来做起来的。“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意思就是说修行从哪里做起呢?心。不过是心的什么?这点是最难以解破的,对不对?心到底要怎样吗?是善吗?那善还不简单,善有什么难谈的?善一个字就讲破,它必有难以去表达的地方。“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说外在的具足万行,没有一样是跟真正成佛有是关的。那充其量也只不过就是像刚刚所谈到《论语》里面,说孔子用四个东西教徒弟,什么?“文,行,忠,性”。忠、性在内就是这个心。而文、行呢?就是那个具足万行。具足万行只不过是个诱因,最重要是要什么?里面内在那一个清真,万法惟心。


不增不减自金刚,说“性”本是天成的,本来具足的。现在各位我们在这里不论你学问多高多低,不论你的家庭多富多贫,各位,我们现在的性平不平等?性是平等的。所以“不增不减自金刚”。不劳人们去造作,不会因为我们凡夫俗子的价值,然后它就跟着开始飘荡,没有的,不增不减。


《孟子》说:“君子所性”,君子的性,“虽大行不加”,最富贵,达官贵人也没有多一分。“虽穷居不损焉”。说在最落魄的时候,那个性那个造化的奇妙真精,一点也没有损。“分定故也”。老天爷造人,你之所以成为人,就是这一点性。那人跟人是相等的,性是相等的。所以不增不减是本自具足,叫“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身去身来是讲行住坐卧之间,本三昧,三昧是正定,无不定时。在行的时候就已经定于本性,住的时候不动的时候,就定于本性,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就定于本性,睡觉的时候呢也定于本性。就是说你的所有言行举止之间的内在的性,已经圆满,已经具足,已经清真。“身去身来本三昧”,不是只有在静坐的时候,才叫做三昧,不是在静坐中的某一个感受下,才叫做三昧。在最动荡的时候,在奔忙的时候,在日理万机的时候,就已经三昧。要有这个功夫,那个三昧就是真正的三昧。要是只有在静坐中,你认为是三昧,那是很狭隘的三昧。


《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道这个东西,有清的面貌,有浊的面貌,有动的面貌,有静的面貌。各位,那我们现在是求什么?求道。可是你却只求一个愿意很静,对不对?那很明显的跟道是违背的。对吧?所以,不可只以清静为道。即便在动跟浊的境遇里面,只要心能空,心能如,心能自在,道也在其中。所以叫做身来身去,无妨于三昧,所以叫做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你看刚刚六祖解释戒定慧,有没有叫他戒除什么啊?戒烟戒酒啊?没有啊,一个字也没提。他是以什么做主轴?心性。用这个来讲戒定慧。心性,实相握的住,那还用戒烟戒酒吗?不用了,外面自己就会做好了。内在的贪欲不见了的时候,为什么他还会做这些无聊的事呢?对不对?坦白讲,抽烟百害而无一利,你写不出一个优点。有的人说,可以提神。那都假的,我抽过,我知道。为了要让它稍微镇定一点,再抽一根。所以,内在必有一个贪欲才会这样。所以从心性着手是得其本。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志诚听到六祖这样解说,哦,原来我以前学的还不够究竟。乃呈一偈。再写一个偈语给他。五蕴幻身,幻何究竟?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各种情绪的那种感觉在身中,才叫做蕴。看到色有一个感觉,叫色蕴。想到东西有感觉,叫想蕴。做做做,做一个事情做到里面有一个感觉,那个叫做行蕴。我们分别识别东西有一个感觉,那就叫做识蕴。在里面才叫蕴,在外面的叫做色,在脑袋叫做想,在行为叫做行。可是蕴在哪里呢?在心内。心内的当下那一份感觉,叫做蕴。所以当我们讲五蕴的时候,千万不能说,色,外面的花开花谢,不能这样解。是在讲里面的感受,总为胸中一股情绪的那种感觉,那种气血,就是五蕴。从外面的来源可以说五个,但当它进入你的内心,成为一种感觉的时候,有几个?一个,就是心,一个,就一个。“五蕴幻身,幻何究竟”?说,常人一身的价值都是建筑在一种内心的气血的感受上,我们说内心的感觉。我觉得这样做我觉得很尊荣,我觉得很有面子。各位,很有面子是不是一个感觉?还是真的有再多一张面皮?没有吧,是一种感觉嘛。那个感觉在哪?在心头,建筑在一种心头的一种气的感觉。例如,某些会让你产生高尚感的那种气血的事,比如说做空务员,做律师,恩,现在时尚感的,做模特,很酷,他觉得在那里很高级,有一种很高级的感觉。当有这种感觉,就是最能够让你认为有理想有目标有地位,那种事情,因此才能够令你穷其一生,追逐不已,一种感觉啦。


为了人说:这个主管好尽职,九点半、十点半还在公司,好尽职啊!那个纯粹是一个误解。真的,我当过主管,我知道。误解,为什么?因为他急于赶快看到完成的结果。那是一种莫大的贪欲。你想得到那种成就感,然后你就天天混在那里,就是要混那个成就感。对不对?跟那个天天在那边抽烟的人,混一种感觉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美其名,就说,因为他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所以,我们就会有很多好的名声,加在他的身上。就会成为一种追逐不已,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惜伤身他也在做。同样的,某些会让你产生卑污感的气血的事,也就是最能够让你认为最肮脏最卑俗最不可理喻的那些事,因此才令你穷其一生,鄙视不已,就是因为有感觉啦。看到脏脏的臭水沟,有没有感觉?有一个感觉,都流出那个工厂的污水,哦,好脏啊。然后你就看旁边有一个人在清水沟,哎呦,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就干那个事。有没有?妈妈对小孩说,以后给你干这个事,好好读书。那个小孩子就看到他,哎呦!一辈子就不屑这种人。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这个画面,看到这种人,我们内心有一种感觉。我们的价值定位是用什么来定位?感觉,一种感觉。你的人生品格,用什么定位?一种感觉。然而,该感觉会随着时空而变化,没有一相是真实的。以前感觉最高尚,最舒适的事,只要气血的感觉一变,那个高尚舒适的感觉也就消失了。所以人们又忙着追逐下一个,能够提供那种高尚与舒适感的那种事物。或者是忙着排斥那个会令他有鄙俗跟不安的那种感觉的事物。愚者就是用这种短暂的变动,那种气血的变动,胸中的感觉的变动为他生命所追逐的主轴。是不是这样?各位想想看。为什么一直做这个事?我们一辈子追逐这种感觉,茫茫然不知所归。都是受五蕴所控制。所以志诚才会说五蕴幻身,原来是一个气在里面跟云一样流动,被骗了。幻何究竟?追逐一种虚妄的感觉,有什么好究竟的。对不对?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说八万四千法,这么多,这么高尚,这么第一,这么高级,但是如果离开了真如的心性,那个法一点价值都没有。不净,一点价值都没有。“回趣”就是离开了,离开的意思。不了解你的真正的心性,八万四千法没有跟心性联结,失联。解经典,每一个字句没有跟你的心性的实相没有联结上,失联了,再高级的《金刚经》,再高级的《心经》,一点价值都没有。师然之。六祖听一听,恩,果然有一点慧根。不愧是神秀派来的第一弟子,果然有点根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15570lqvx

    感恩六祖,感恩张讲师

  • ellen128

    说“法”不能离体,即离开自性说“法”就是“相”。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唤醒你的自性,戒定慧就是在心上用功。

  • 晓学堂嬿姐

    👍👏🌸谢谢老师!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8

  • 1562915ujuz

    感恩老师!

  • L学修

    明师。

  • L学修

    听坛经把以前不明的渐渐清楚了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听友378037784

    没字奥

  • 乙睻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