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心如何攸关全身的气脉

47. 心如何攸关全身的气脉

00:00
25:20

听古人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里的“天君”指的是什么呢?修行为什么一直谈“心”呢?一个人常常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想,这样就是定、慧的最高境界吗?想要修行的人要怎么样的正精进才能避免走弯路,节约我们宝贵的时间跟生命呢?请细细聆听本期张讲师的精彩解答。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道要能够通流,能够用的,能够动的,能够想的,能够说的,能够造化的,能够行内在的返本还源的工程,这就是所谓道它需要通流,道跟水一样,要通流。何以却滞?为什么我们却认为它不能动,我们认为它不能想,我们认为不能有喜,不能有怒,不能有哀,不能有乐,那这个就没有用,那个慧啊就不存的啊。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跟内在的气之间放开它,不要对它有任何力量加在上面,不要有任何分别,加在心头一丁点气机上,内在的气机造化就开始推行了。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天君就是心嘛,心放开,放开是什么意义啊?让里面的所有的气血能够自由的活动。心只要能够这样,全身的气脉都开,叫做心不住法,道即通流,这个需要通过练习,这不是听听就能懂的。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自己捆绑自己,心如果内在有一丁点的发生,马上贪嗔痴爱就在上面,跟着翩翩起舞,或者内在有一点东西发生,觉得很不舒服,然后你会去忍耐它,对不对?你会去压制它,那个刹那,全身的气脉就锁死掉了,那个叫做名为自缚。


心,为什么要一直谈心,因为心攸关全身的气脉,为什么我们又要谈全身的气脉啊?因为性隐藏在气里,所以心不开,性永远没有自在的一天。见性才能成佛,对不对?这环环相扣的嘛,若是我们不能够让内在的气机百脉都属于完全天然泰和自在的状况下,就没有所谓见性可言。见性不是看到什么光,而是内在的全身的气机都展开它属于它的旅程,那就是见性。


那性被谁锁死呢?心的罣碍,心罣碍从哪里发生呢?内在心头一丁点气机上来的时候,有贪有嗔,那一霎那就已经发生了,所以心住于法,不是在外面,外面也许是个诱因,但重要的是里面。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诃就是骂,如果一个人认为常常坐在那里不动不想,这样就是最高深的境界,那个就好像当时如来佛的弟子舍利弗安坐在这个森林里面,不断的坐,一天到晚都在坐,结果被维摩诘骂了一顿是一样的。


舍利弗宴坐林中,维摩诘道舍利弗曰,来看这一段。维摩诘为了要当头棒喝这个舍利弗,跟他说,维舍利弗不必视坐为宴坐,说舍利弗啊,不必这么样杵在那一动也不动一整天,两天,三天,这样才叫做坐。大圣人去修定是在行住坐卧中就得的,在定中得在动中得的,无时不定,不必这样坐,叫做宴坐,宴就是安然非常安定的意思。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现在这个维摩诘要来跟舍利弗解释什么是宴坐,真正的坐,坐在哪里?他说不于三界现身意啊,这个是我们的心在三界中露于实相就远离了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叫做三界。在三界,在欲界里面欲是什么?欲是内在的一种感受,各位我这样讲对不对?请问欲是脑中的想法还是身中的感受?各位,要想一下才能回答,我看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东西,我一直告诉自已喜欢吧喜欢吧,各位喜欢了嘛?没有,欲没有,我看到一个东西,我非常非常喜欢,我非常贪爱,我头脑说不行不行,你头脑说不行,可贪爱了没?贪爱了,欲是一种想法还是感受?是个感受,感受主宰一切。常常想法都输给它,有的时候想法会赢,很少啦,通常都感受打赢啊。有时候你不必想,那欲也来了,而且你的念头还向相反的方向,可是欲还是来了,对不对?


欲是个感受,感受是什么呢?气血,就是一种能量,在身中起伏,在身中激昂,在身中激荡,对不对?就是气,所以欲界在哪里发生?气,色界在哪里发生?气,无色界也是在气,单独观一个气的实相,就远离三界,所以三界现不是在三界里面现身意,不在里面现,不在这里面起任何一丁点分别,视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起灭定,本来的实相无灭,本来的实相无定,本来的实相只是一种真觉。如此而已,你放开你的胸怀。体会身中的潮起潮落各种能量的感受。没有意义,没有灭,没有定。不一定要他平息,不一定要他生起。不必的,只是任其自在。所以叫做不起灭不起定。不用人为的方式去灭,不用人为的方式去定。观照它的实相。本自灭本自定,所以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现诸威仪就是行住坐卧中,这个叫做宴坐。所以宴坐不是在坐着,在行住坐卧之中。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道法不舍,道在哪?刚刚说道场在哪?在心性内,不舍道法在哪里?就在心性内。心性内还正在观照,还正在维护,而现凡夫事。这样我们要不要有事业呀?我们要不要有人伦呢?这些都要的。你可能在菜市场里面卖菜。可是里面呢不舍道法,有没有?你说你修行人怎么做卖菜的事呢?行不行啊?这没妨碍吧,没妨碍的。这个叫做宴坐。在做任何高尚的事,卑侮的事。一样内在的实相从不丢失,叫做宴坐。坐在哪里呀?坐在你的实相上,本心本性上。


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是为宴坐。内在有发生罣碍不了你。外在有发生罣碍不了你,这个叫坐。就是不离开,坐就是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心性,但心性可以在动中,也有心也有性,静中也可以有心也可以有性,对不对?所以说在动静中皆可以得的。不表示一定在那一边坐着。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三十七品里面是由很多东西组成的。就是说把佛陀当时所说的法,把他的重点把他归类一下,用把条文把它归类一下。到底怎么做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修持。那加起来呢?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这样加起来,总共三十七品。这几项做好那几项做好加起来三十七项。不过做的好的话算是个修行人。


我们今天的主题不在这里。因为这拆开就麻烦了,我们不要拆他好了。反正就是这么多东西了,如果儒家来说仁义礼智信做好。五常做好。这样就勉强可以算一个很好的人,是不是这个意思?那儒家讲五个就比较简单了。这里把它拆成三十七。不过五常,如果把它再拆下去可不可以拆成很多?那些忠孝节义再拆下去,智仁勇再拆下去那是不得了的,对不对?就这个意思。


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在各种修为里面都可以,各种见解里面都可以。但是往内觉观的本心本性永远一个样貌,这叫做宴坐。你在念经的时候看着经文。觉照里面的本性本相。实相还是那个一个。你在那边打坐受觉观里面的还是那一个,你在走路的时候觉观还是这一个,永远没有变,所以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用,但唯独只有哪一个不变呢?就本心本性。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视为宴坐,不必断烦恼的,因为本性的实相内,是本无烦恼的,你常常觉得烦恼的不得了,找了很多办法我都还跳脱不出来,怎么办?我说你放下即至,圣贤仙佛跟你讲放下即至,可是我放了半天还是放不下来,你老是会这样问,反观你身中的实相,一秒钟就到,回到原点,回到那个小孩赤子最清真的原点,所以不必断烦恼而入于永恒的清净,这叫做宴坐,因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本自清净,若能如是坐着,佛所亦可,所以要怎么坐呢?我告诉你,像我刚刚举的这么多例子告诉你怎么坐,如果能够像这样坐,坐在哪里?本心本性实相上,这佛可以立刻的,这个就是用这一段啊,用舍利弗跟维摩诘之间的一段对话,让我们了解什么叫做正定,什么叫一行三昧,这个是定慧等持的,而不是顽空的邪定的知见。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这个看念kān,你把注音把它写下来,一般的书本都写错了,另外呢,还有书本呢因为可能拓印的关系,看写成着,那个着有一个简写的方式,上面是两点,有没有?写起来就像个看字,那有的书会印错了,印成着,尤其是第五品,第五品一开始有很多看,很多看,他都写着,我们在这里一并就更正了。


看心观静,看是看守的看,看住的看,好比监狱里面那个狱卒看守那个犯人,有没有?看的意思不让他跑掉,不要让他动。看,请一个病人叫看护,就是这个看,不是看着,不是这个意思,说有人教人家静坐,怎么坐呢?看心观静,看住他的心,让他的心念不要动,就是看心,心猿意马把他看住,让他不动,观静,想象一个非常沉静的,清静的一种静,一种意象,这个其实是错的,应该是观自在才对,心经的前三个字说看心观静还是观自在啊?是观自在,看着他的气机自起自落这就行了。不起不动,从此置功说叫人家坐在那里不起不动,叫人家坐在那里心念也不要动,气血也不要动,心情也不要动,这个就如同草木无情是一样的,从这里来用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这不了解定慧应当等持应当有体有用的人,用这个方法做久了便执成颠,浪费了大半生的生命跟气力,往一个不正确的道路上,不断的奔驰,那种情况,越努力的打坐是离原来的目标会越远,看准目标然后再迈开步伐跑步,这样会接近目标会很快,如果背离了目标,然后你越勤快的跑步,然后离目标呢就会越远,对不对?


各位,努力是好事还是坏事啊?那还未必哦,还不知道,所以佛陀特别讲一个什么,正精进,说精进不足啦,是精进不够的啦,只会跑,大家都会跑,对不对?要正精进,什么叫正精进?看准了心跟性这个方向,抓准方向开始奔跑,那个才不会浪费生命。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这个叫做相教,离开本体叫做相,离开本体的教法,所以这是一个大错,到这里为止,都还在谈定跟慧的关系。同一秒钟,只有定,而且是那种邪定这是不行的,但通常我们一想到定,一想到无念,我们因为法相,文字相执着的关系,我们总认为就是安安静静不去想什么事,没什么心情,对不对?我们是很容易一下子就堕入这一个陷阱里面。


在《六祖坛经》第八品里面有这一句可以作为佐证,他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抓住你的心,想象一个清静的场景,清静的心思,模拟一个清静的心思在你的身中,这个是定,不是禅,为什么?因为禅是讲的是自在,禅讲的是原来的面貌,没有一点人为的力量的巧饰跟造作,压抑和助长统统没有,那个叫做禅。本性的自在叫禅,所以呢,住心观静,这种叫做人为造作,叫做是病非禅。这一章所讲的看心就是这个字,住心,就这个意思,抓住它,不要让它动,像一条狗把它拴着,一只猴子把它拴着,有没有?用这个方式叫做住心观静,是不是我们静坐都容易堕入这一个陷阱里面啊?一般还没有接受正式的指导,正当的指导,一不小心都走入到这一个住心观静的陷阱里面。


再往下看,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说真正的教法没有分顿法跟渐法,所以为什么分呢?因为人性自有利钝。因为人有聪明一点的,有愚昧一点的。


迷人渐修,悟人顿契;对于度化众生,迷人讲顿法呢,听不懂,那会产生很大的质疑,还有很大的挫折,质疑和挫折产生了之后会反扑,碰到很多这样的学生,这方面我经验很多。反扑的时候会有纠纷会有唾弃。所以,圣贤为了要护卫这一些执着贪爱烧身的众生,所以设渐法,讲渐这个字就是不识本心本性,但是他有可能可以透过这个方法,慢慢有一天当他的贪迷的心稍退一点,那时候也许可以跟他谈谈本心本性,所以叫做渐法。


悟人顿契,至于上根器的人,清明的人,贪嗔痴爱稍淡的人,那么可以跟他讲直接的顿法,就是直指人心,但直指人心是痛苦的,因为你马上要面临到你内心的污秽,你马上要面临到的是内心的动荡,还有当你有一点的收获之后,你会发现它非常深邃,它非常困难。


通常我们教学生都这样,一两个月之内,你会发现他会有大量回馈,他会欣喜若狂,然后过了三四个月,你就发现他脸色开始变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他回到原点,其实你没有回到原点,但是内心里面过往所积下的会有很大的反冲反弹,会一一出现,但往往那时候,你观自在的能力却没有提升,所以会有很大的反扑,内在会有很大的冲突,所以顿法不行的时候,要告诉自已,退到渐法里面去。直接的方式不行太痛苦,那退到旁边一点去,这个就是给予我们自已相当的保护。不然,本来法里面没有分顿渐,因为本心就是本心,本性就是本性,何来的顿渐,对不对?一照见,一显现,本心就本心,本性就本性,这是为人而设的。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不论顿法渐法,当你照见了本心本性一点都没有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所以顿渐乃是诠释的假名,而没有这个真识。你今天用渐法其实就是没有精进,但是一直用渐法的过程中,把我们的习气毛病稍微消掉一点,然后直接进入顿法,但是其实顿跟渐都是同一个本。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说我这个法门,从达摩祖师、二祖神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个法门一脉相承下来。先立无念为宗,第一要务就是立起无念,教导徒弟无念这个重要的根本啊,无念其实不是没有念头,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正定是在行住坐卧中,对不对?那行住坐卧中要不要有想法啊?你可以走路没想法,吃饭没想法,穿衣没想法,看电视也没想法,说话也没想法,有可能吗?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有想法,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无念是无住。无住,没有一点点的执着、污染,无念的意思。所以立起这个无念为宗,观照我们的实相,不论你做什么都行,观照你的实相,没有一点点的贪嗔在里面,了无罣碍。


无相为体,无相也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实相就是无念,实相就是无相。无住为本,任气机自在的起伏,就是所谓的无住,那个住就是不要让它动,它本质可以动,没有什么不能动的,让它动,这个叫做无住为本,就是任本性自在的意思。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前面六祖在解释什么叫无相,无相不是没有相,无相是在相里面不被相牵着走,不被相所罣碍。不因看着一个什么相而内在有贪嗔分别,不因内在有一个气血的发生,而对那个气血有贪嗔分别,叫做于相而离相。看于相这两个字,你就知道它是有相的。


礼拜二,台北市有一个坛的峦生,峦生就是专门在接窍,被杀的人,看了我的书,然后到禅院去拜访我,他说:老师啊,我有一个烦恼,仙佛下来都说要无相,可是我一接机的那一霎那,我有时会看到光,有时候会看到相,我很苦恼,如何才能无相?我说你已经无相了,但那个烦恼就是相的所在,看到光不行嘛?仙佛以后都看不光吗?不会吧,看到相不行吗?你看着我没相,我看你也没相吗?没有罣碍是真的,相是有的,对不对?于相而离相,在各种的相里面了无罣碍。我说,你已经无相了,背着老娘找母亲,找的心烦气躁,已经有相了,对吧?他天天都很烦恼,然后每次快接的那一霎那,他就想办法待会我一定要怎样,然后每一次都失败。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念什么意思?于念有没有念头啊?那就有念头啦,在各种念头里面的了无罣碍,了无牵绊,对于我们心头的一切的起伏能够感知,但了无罣碍,任其自在,但了无罣碍,这得练习的,这听不懂的,这是练习题。


这个无相也好,无念也好,这个无字是一切保持自然的原貌,了无攀附跟罣碍,也没有破坏也没有助长,而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但是就是没有攀附,没有罣碍,没有扭曲,没有改造他一点的原样,保持我的心,就是保持本心,保持我的性,就是维持本性。他该有的样子,就叫做无。


譬如《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各位你怎么解啊?耳朵割掉眼睛挖掉吗?不是吧,你有眼耳鼻舌身意,但《心经》却写无眼耳鼻舌身意,可见这个无是真的连眼睛也没有,耳朵也没吗?不是,是不罣碍的意思。你耳朵挂在你的头上,各位你很罣碍吗?不会吧,对吧?你可自在的很啊,这只是所谓的无,他说无色身香味触法,这也是一样嘛,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身香味触法,但不罣碍即是啦。


因此无念是对心头气机了无罣碍,是对心头实相的自在,没有任何的攀援,阻碍,而非脑中没有想法,更非心中的气机没有感应,没有感觉,没有心情,不是这个。所以才叫做于念而无念,所以可不可以有想法呢?可以的,那这样来说,行住坐卧中都可以有想法,但他所要说的是罣碍的那一部分要拿掉,就是所谓于念而无念。


那这样来说,偶尔有一天静坐的时候想到什么东西行吗?可以的,但是我想这个事物的时候我的内在有没有罣碍呢?这个是你要检验的,所谓罣碍就是有贪有嗔,而内在的心情的起伏动荡对你来说是有贪的意味,跟有嗔的意味的,这些都不行的。


《顿悟入道要门论》说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这样更确切,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是邪的罣碍的部分没了,而正念是存在的,什么是正念呢?就不罣碍的那一些。想什么都行啦,不罣碍那一些就是所谓的正念。


六祖的第十品,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这个就是所谓无相,就是所谓无念。在相中,不生憎爱,贪嗔不要爬上去,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说,而贪嗔不要爬上去,爬到哪里上去啊?心头上来,在对心头内的一丁点的能量的发生,不在上面攀附贪嗔取舍,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念无相的当下。无相跟无念有没有不同啊?各位,有吗?无相根据谁来说无相,根据本性,无念根据谁来说无念呢?也是根据本性。同一个本性发两个词出来,你说他有不同吗?他没有不同,他一点都没有不同。


无住者,人之本性。无住呢跟无相跟无念一样吗?还是一样的,一进入实相就一样。无住就是那个内在的能量气的通流,这就是属于人的本性。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好的坏的,亲的疏的,仇家的。言语触刺欺争之时,两个人的对骂的时候,争辩的时候,并将为空,对内在的能量都要看到它清真的实相,一点攀附都不行,叫做并将为空。不是把前面那个人看空,重点不在那里,前面那个人明明就在,重点是攀附在内心的能量上的那个知见退下来,那个叫做并将为空。不思酬害。本来见到实相里面就有这个相对啦,不相对,不贪不嗔,所以不思酬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6

  • 母亲冬冬南南安安

    不必断烦恼而入永恒的清净叫做宴坐。

  • 乙睻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阿谈乐

  • 听友132770476

    看着他,不给力量,不给意义,本自定,本自灭,虚空,允许他们存在,允许他们流动,允许他们消失

  • 海中小鱼儿

  • mofeisituo

    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 阿谈乐

    讲的真好!谢谢老师

  • 光明海姐姐

    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