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一个“谦”字魅力有多大?

193.一个“谦”字魅力有多大?

00:00
14:15


有学生疑惑于他们在外给人讲学,为何有些人不相信。阳明先生说,因为他们在讲学过程,总把自己放得很高,别人看到如此圣人般境界,自知不能及,便不易接受;故看人讲学,需说别人能听懂的话。先生不舍自己学生谦之的离去,因谦之是与先生为同志之人,每每相聚,总互相砥砺,立志共扬圣学;且谦之品格,重在一个“谦”字,为人如颜回般谦虚宽和,故先生更不忍离开此贤良友人。跟随张讲师的讲解,一起来感受圣哲的谦与和。


1.阳明先生为何特别思念邹谦之?

2.《论语》第一章在此处读来有何不同的味道?


《传习录卷下》

(一一三)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日: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日:何以见之?

对日: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

先生日: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一一四)

癸未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日:江涛烟柳, 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一友问日: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

先生日: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欣赏《传习录》。我们看本文,“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这个洪就是钱德洪,跟黄正之,黄正之就是黄宏纲,字正之,还有张叔谦,叫张元冲,字叔谦,还有汝中,王汝中,就是王畿,“丙戌”就是嘉靖五年会试归,在参加会试的途中回来。这意思也就是说,当时阳明先生有很多学生还在继续参加会考会试,就是参加举人、进士啊各种考试。“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他们就秉着阳明先生的道在去的路上,回来的路上只要一有机会就讲学,对人开讲。可是呢讲归讲,有人信有人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说有人信有人不信,王阳明一讲学,学生越聚越多,很多啊,连他住的地方都住不下,然后还要借居在附近举凡有寺庙的地方都住满了,这个前文里面有讲过。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就跟王阳明不一样,不善于讲,怎么样不善于讲呢?我们看看先生的指点,阳明先生就说“你们讲学的时候啊,讲国学就一副国学的样,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样,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讲学,这好像离开生活啊!‘人见圣人来’了都怕走了,大家看起来,这么崇高跟我是不同道路的,就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你要回来,从神坛上走下来,你要做得个愚夫愚妇,什么意思啊?就是你要用愚夫愚妇的语言。记得在前面的章节讲过,说孔子以前有鄙夫问孔夫子,孔夫子说:“我无知也。”我不用以前堆积的知识,他是空空如也,内心是空空的,是无我的状态呀,用鄙夫的语言来跟他沟通,来叩其两端,叩他所懂的是非,所以你得要做个愚夫愚妇啊。你所举的例子,你所说的话,就是他日常生活的话,什么行业,什么名词是他最容易懂的,在他的环境里面,什么是非是他最容易明白的,就举这些例子,方可与人讲学,所以才有办法取得共鸣。这个讲学呀才有意义。所以各位,作为一个讲学的人,竭尽心思所想的就是怎么把这个东西讲得更日常、更简单、更明白,就是怎么样用现代的语言,一般人听得懂的语言,贩夫走卒、愚夫愚妇所听得懂的例子,这个才是高竿。不是说动不动信手拈来都是古代大圣贤说什么,这个就是好像从神坛来了一个神,所以大家是听不下去,这个也可以作为我们以后有机会要宣扬阳明的心学,我们就应该作一个参考。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那么钱德洪这么一听,他就说现在要去分辨一个人的人品高下其实是很容易的,先生说:“怎么样分辨哪?”“何以见之呀。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您讲的道,前后连贯已经无懈可击,具体明白可以落实,深的可以讲到那么深,浅的可以讲到这么浅,您的伟大,大家有目共见,就好像泰山就站在我们前面,泰山站在你前面还不知道仰起头去看它的话,去仰望它的话,那除非是没有眼睛的人,他必定是个没有眼睛的人,他才不知道要青睐仰望您的学问。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从路上来讲学,那么多人信跟不信,那些不信的真是有眼无珠呀!

那我们看阳明先生怎么说呀,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就这么一句话,让人家体会很深哪!“泰山不如平地大。”你说泰山这么大,头不知道要仰起头来看它,那就是没有眼睛,你认为泰山很大,可是泰山很大吗?泰山永远都没有比平地大,为什么?因为泰山就是站在平地上,从平地上站起来的,平地有什么好见呢?大家看平地的时候呢低着头看的,何必一定要仰着头看哪,为什么你讲学,你总是要让人家仰着头看你呢?高高在上名号很大,一定要这样子做吗?何不做得平平实实,那个平平实实才是真正的大。所以各位你可以从这个字里行间会看到阳明先生对学生也都称友人,友人,大家都把他尊为先生,当然以学生的分位是这样,但以阳明先生来看,看大家呢?就像同修,叫作同志,你会发现他都叫作同志,而不叫作弟子。我没有看过,这个王阳明《传习录》总共八万多字,八九万字,比孟子还要多了大概快三倍,很大一部巨著啊,里面我没有看到他称谁为弟子,都是称同志,同志,我们大家一起讲学。当然如果我们是在王阳明旁边的人,这么样一个伟大的先贤,我们一定要以尊师的角度来侍奉他,但是你看王阳明先生真的是就像平地一样的博大。

“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所以先生这一句话“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什么好仰望的呢?这么样一句,把我们多出来的枝叶全给剪裁掉了,就批破了我们整年在读书的时候就一种好高骛远,说不慕利,但却反而是慕名、好名这毛病呢就忽然被剪除了。原来王阳明的心里就是如此的平坦,如此的广大,一点也不追求什么人家叫他大师呀,叫他什么,一点也不追求这个,所以在座者一下子就回返璞归真,一下子就回到平平实实来了,这个就是王阳明先生所做的典范。

下一段

“癸未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嘉靖二年,那个时候阳明先生五十二岁,邹谦之就是邹守益,来到浙江绍兴来见王阳明,来问学,因为那时候王阳明就在这个地方,“居数日”,邹谦之在这里住了数日之后,“先生送别于浮峰”,浮峰其实是浙江的一座山,叫牛头山,牛头山不好听、不文雅,阳明先生就把它改名为浮峰山,在这个地方来送邹谦之。“是夕与希渊。”希渊就是蔡宗兖,蔡宗兖字希渊。“诸友。”还有除了希渊蔡宗兖以外还有几位朋友,各位,所谓几位朋友其实就是弟子,阳明先生喜欢说朋友,其实就是弟子啦。“移舟宿延寿寺。”那么就坐了一小段的船到延寿寺去留宿,去借宿。“秉烛夜坐。”大家刚把一个很得力的一个学生,把他送走,那么内心有很多怀念哪,晚上还有很多心声还没谈,还有很多学问还没讲,就“秉烛夜坐”秉烛就是拿着烛,其实就是点着蜡烛,大家还要再继续谈谈,白天谈不够,晚上还要谈。“先生慨怅不已。”不胜唏嘘很感叹,感叹什么呢?其实他就是思念这个邹谦之,把他送走之后呀,这个“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各位,就好像孔子跟颜回,他是这么样喜欢颜回呀,跟他道别,他一离开的时候就说,唉,无限的感慨,感慨什么?大家如果能够跟颜回一样这么好学,悟性如果这么高那就好了。那么阳明对这个邹谦之也就是这种思念。

“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江涛烟柳”一路上江水奔腾、烟柳飘飞呀,因为把他送走之后,他就坐着船走了,所以想象邹谦之现在正在船上,“江涛烟柳”一路上烟柳飘飞的景象,故人就是昨天还在见面的人,现在一剎那间已经在百里外了,顺水而下的话百里外是很快的,已经在百里外了,说他很思念他的学生啊!

“一友问曰:‘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那么在座的一个人就问说先生为什么这么样的想念邹谦之呢?邹谦之是邹守益,字谦之。

“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王阳明他就举这个《论语》里面的这段话,这段话其实是曾子在形容颜渊的,曾子是孔子的弟子,颜渊也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同学里面,曾子也是最仰望颜渊的,最怀念颜渊的,因为颜渊很早就过世了,所以曾子是以着怀念的口吻来说颜渊,所以曾子怎么说呢?

这个是在《论语》的泰伯篇里面,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说过去我的朋友就是这样的德性,曾经就是这样的德性,为什么讲曾经?曾经就是因为他已经过世了,所以他非常怀念。各位,如果我们身旁有一个真正很有德性的人,却很早过世了,大家一想到他就唏嘘不已呀!同样的意思。这些话什么意思呢?“以能问以不能”颜渊是一个多么聪慧的人,他是闻一知十的人,他是不贰过的人,他呢也不慕名利,也不怕逆境怎么考验他,他都是乐在其中。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是这么样聪慧的一个人哪,大智大慧,“以能问于不能”,他有问题,这个人在这方面就有专长,那么他就请教于他,我们说不耻下问,就请教于他,我们都认为他应该没有什么值得问的,但是他就是请教于他;“以多问于寡”明明我学识很多很饱满,但却问那个刚刚入门的;“有若无,实若虚”充满了才学,但是呢非常的谦虚,很谦冲。“实若虚”实实在在是这么样的智慧,这么样的才学,但是却很谦虚、很平常;“犯而不校”冲犯他呢,他不跟你计较,很好说话。各位,我们现在的人常常说这个人很难搞,很难搞就是你没有冲犯他,他也觉得你冲犯他,跟你整天在那边斗争,那不是很难搞吗!颜回不是这样的人,你冲犯他,他说没事,他不跟你计较。

“若谦之者良近之矣。”所以王阳明非常非常怀念邹谦之,说他现在离开,这么好的人,这么样的一块材料,一个英才现在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够再见面,所以他非常的感慨,为什么?王阳明那时候生病啊,已经五十二岁了,实际上再隔几年王阳明就过世了,他大概自己知道这一次的离别呀,以后还不晓得能不能见面。就好像是孔子跟颜渊离别,但是他好像很肯定以后见不了面,所以内心的思念就会倍增。所以说这样的一个人,实在是跟颜回很像很像,他当然是感觉非常的满足,得意的门生啊,但他虽然是把他当个朋友,但是人生一世之中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人,能够有几个?

所以各位,我们如果了解这个心思啊,我们再回过去看孔子在《论语》里面的第一段话,各位第一段话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学而时习之”我们学这样一个恢复良知的学问,我们见了面就能讨论,见了面就能学习,互相砥砺,我们永远都会在这个对的目标上面前进,然后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气血,不同的心境,我们依然都时习一个悠游自在的心境,所以“不亦说乎”原来这个学问在各种时机,不同时机都这么好用。“有朋自远方来”现在王阳明把这个邹谦之当作是朋友,实际上邹谦之奉王阳明为师,那王阳明一直把他当作就是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什么是朋?就是同志,同志才叫作朋啊。我有志于恢复这个圣学,我有志于跟圣贤学习,他也是不慕名不慕利,他不好名利,他也是有志于恢复这个圣贤的学问,要跟圣贤效法学习,要恢复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大家都是这样的人碰在一起,快不快乐呀?唉呀,这个千千万万的人找不到几个这样的人哪,对不对?好不容易我们有彼此话可以沟通,我们可以进入这个甚深的心法,你说他满不满足?非常满足,这个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后呢,大家听不懂,所以他们在讲学,前几章讲,几个人会试归来,在路上就讲学,“有信有不信”对不对?但是我们不生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们听不懂我们这个甚深的心法,但是我们今天就是有这个心法,我们可以跟气血共处,我们可以观气血的实相,我们可以本着我们的良知,所以我们不会生气,看他们都像圣人一样。说“人不知而不愠”,不是不愠,看他们就像看圣人一样,一点没有敌意,就如亲兄弟姊妹,而且呢对他们有点崇敬,崇仰。待人就是那么谦和尊敬,用这样的角度,以王阳明在怀念邹谦之的角度,你再回过头去读《论语》的第一章,就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我们一这章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圣学大可阐明天地万物,小可语之麦芒之内,圣学高深但朴实无华。与人论道讲学不可自高,先无我之好名,方算无我良知之行。

  • 桃之夭夭_5tu

    朋者:志同道合之人,圣贤之朋是以恢复己之良知,崇扬天地之道的同志之人。亦师:闻道有先后,亦友:志同道合。

  • 阳明心学强大自己

    泰山不如平地大,因为泰山在平地上。做一个平平实实的人

  • 阳明心学强大自己

    用愚夫愚妇的语言,无我,叩其两端。作为讲学的人,用听的懂的语言例子,而不是从神坛之上走下来那般说话。

  • 宗耀文

    所谓“谦”实际还是无我的另外一种表现。

  • 桃之夭夭_5tu

    讲学、交流、沟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终是用对方的语言传递你信息,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难点在我私难去。 山依平地而起,山依其高要仰视,而平地托起高山,胸怀万物,谦卑居下,俯视可得。真正的胸怀、高深就是这么的平易、朴实、包容。人易是如此。

  • 言观观言

    感恩您!202103260812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627

  • 1372533bmcx

    彩!

  • 1372533bmcx

    夭寿不二

  • 听友68890145

    泰山没有平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