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大舜的德行——善与人同

189.大舜的德行——善与人同

00:00
16:37


王阳明说,世人修行只因一病而终不能达到大舜的德行——善与人同,就是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此病学生崇一说道就是“好高不能忘己”, 讲师解释,只有忘掉自己的得失荣辱,才能够一心一意地去为人服务,只要有一丁点的执着还在,就不行,这个执着就是因为有我,我执啊! 


学生问阳明先生,良知本来是中和的,为什么我们一般的人有超过的、有不及的呢?先生答:“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这就是反观觉照的功夫,就是致良知,在过与不及的时候,用良知去感觉,渐渐恢复于常轨。


良知也会有权谋,如果把良知的权谋用在大公无私的地方,那就可以成天下之功业,如果只是把它用在一己之私的话,那就会像苏秦、张仪一样,王阳明说“虽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为君子所耻笑啊!


1执着的根源是什么?

2 如何在生活中用好【良知】?

《传习录卷下》

(一0三)

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一0四)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一0五)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一0六)

先生曰:“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欣赏《传习录》,我们接着看本文:

“先生叹曰: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阳明先生说,世间这些求学问的人,若是只有一些毛病改不掉,仅仅只是一丁点的毛病改不掉,就不是善与人同。什么是“善与人同”?这个是在《孟子》的公孙丑章里面的一段文章。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孟子说:“舜有一个特别的才华,特别的德性,大大地超过一般的人。”说“大舜有大焉”什么德性大大地超过一般的人?就是“善与人同”什么叫善与人同?他说:“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比如说我们很多人一起出意见,我有我的意见,他有他的意见,我们现在的人就是会坚持己见,但是大舜不一样,大舜是反过来的。怎么样的呢?“舍己从人”,说是我的意见放下,别人的意见提出来,他敢提出来起码也有三分五分的美,对不对?他如果提的还不是很美,那么舜会怎么做呢?会诱导他,诱导这个完美的计划要从对方的嘴巴讲出来,或者是大舜再提供一个意见给他,让他重复一遍,就是他提的!“乐取于人以为善”,他乐于把这个善透过别人提出来,然后我们来实践它,最后把这个功劳就归给那个人。所以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取别人好的意见来为善。各位,你一定会很纳闷说,万一别人没有好的意见呢?如果你愿意把好意见给他,让他重复一遍,就是他所提的好意见。然后,这就叫作与人为善,就是带着人一起做善,并且把善都归给他。这个是要一个怎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必定要是一个气量非常大的人,一个真正无我的人哪!一个真正是内心就是有着他人,关心别人的人才做得到。

各位,你想想看,我们一般的人,如果我们提了一个意见,结果别人把我们的意见拿去做了,做得很好,我们会怎么说?那都是我的意见。各位,对不对?舜完全相反,因为完全相反,他才大得人心。舜会告诉人家说:“对!就是他提的意见!只不过我们拿他的意见来实施,果真是这么好,结果是这么的好。”所以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啊! 这明明是舜的意见,你说出来我重述了一遍,你就说是我的意见,你试图把功劳全部归给我,所以每一个人对于这个舜的领导是百般的臣服。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有一些毛病还存在,打不破还改不掉,那就不是真正的无我。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好高,不能忘己尔。’那么他前面其实并没有讲什么病痛,病痛就是毛病,王阳明说只要有一丁点的毛病没改掉,就不是大舜的善与人同,其实他并没有把毛病讲出来,意思是什么?任何毛病。那么他的这个高弟——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做到礼部的尚书,这个官位可不小,也是个进士,欧阳崇一他就补充王阳明的意思,因为王阳明讲,旁边的学生不一定听得懂意思,他说这些毛病,只要有一丁点毛病没有改掉,“就不是善与人同”。这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是什么毛病呢?大家听不懂。欧阳崇一在阳明的身旁,那就相当于颜回,子贡,子张这一类的人。他就提出补充,他说“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他说所有的病痛,所有的毛病,其实之所以有这些执着毛病,都是因为一个好高的心,一个不能够忘记自己的得失荣辱所致。一个无我的人,就是忘掉自己的得失荣辱,他就能够一心一意地去为人,那只要有一丁点的执着还在。各位,什么叫执着?就是因为有我,我们的执着都是我。比如说我们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你做个事情老是想到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很希望博得认同,那不是因为这个主轴就是你,如果没有你的得失荣辱,你为什么要去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你一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要去虚伪地去表演,表演到让别人可以认同你,不就作为一个虚伪的人了吗?一个无我的人,就是看事情对还是错,看怎么做对大体,对大家有帮助,他就会往那个方向去做。所以,叫作无我。也就是说,所有的病痛,所有的毛病,它都是集合在一个焦点上,就是我,如果没有我,那些毛病其实是都不见了。所以这个欧阳崇一做这样的一个补充,就画龙点睛,这师徒两个人,一个唱一个和,画龙点睛,就把修行最主要的我这个字,这个根本处,病痛处,所有无明所集结的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我字,把它给点出来。

虽然,这一个小章节,对话只有师徒两个人,只有两句这样往来,实际上它已经点出了一个修行中非常非常要害的地方。各位,就不要轻易地读过,所有的毛病都是因为有一个我。不相信的话,各位,从此时此刻开始你慢慢检验,检验你的习气毛病出来的时候,你看看它是不是因为有一个我存在。如果无我,就会像大舜一样,“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把善都归给别人无所谓,为什么?因为没有我。眼中只有别人的得失,这个事情,这个世界怎么更好,而不是只有我怎么更好。各位,你看贪官污吏,他也许做了很多事业,他也许刺激了经济的增长,都做了,但是,他就贪污,贪污。为什么呢?因为就是一个我,想到我以后怎么样能够有很好的生活,我有很多的享受,我怎么样变成很有钱,很有财富,让别人看得起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先树立一个有我,不然也就不至于此。所以,所有的毛病都是因为一个我字,叫作我执。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学生问阳明先生说:“致良知,这个良知本来是中和的,那怎么会我们一般的人有超过的,有不及的呢?”各位,这个“过”与“不及”是出自于《论语》的先进篇里面。子曰:过犹不及。’超过了跟没赶上,不及就是没赶上,反正是中和最恰当的那一点,超过了也是过嘛,不及的也是过,都叫作过。那超过了叫作过,还没到的叫不及,反正就是都未达中和。那么学生就问:“良知不是本来就中和的嘛,天性不是本来就纯善的嘛,那为什么还会有过与不及的发生呢?”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他这个回答是说,你为什么知道你现在是过还是不及呢?你现在觉察你的内心,到底是有没有阴私的存在?还是廓然大公的,大公无私的?是不是光明磊落的?你知不知道?我今天说这个话,做这个事情,到底是因为一己之私还是光明磊落的?你知不知道?当你正在知道,正在觉知的这个过程,这个觉知就是良知的显现。良知的知就是一种知觉。“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这意思是说,你正在觉照自己过错的时候,那个觉照,觉知,那个良知,就渐渐渐渐正在趋于中和。

各位,这样讲也许不懂,但是我们如果学过黄庭禅的人,大略就能够体会。比如说,我现在正在愤怒,你会愤怒,越想越愤怒就是因为一股脑都往外,但是我们教禅学的,就是把握你有情绪的时候开始往内。我现在正在愤怒,我现在正在哀伤,那么我就开始觉知我那个愤怒的能量是怎么了,我到底现在是多愤怒,你正在觉知的这个过程,你的情绪已经减掉三分、减掉五分、甚至减掉七分了。你就发现,你开始往内的时候,它里面的习气很难狂野,它就渐渐趋于中和,这个就是良知的能耐。那当然,如果我们对内在茫然无知,或者是你正在觉知,但是对内在正在发生的这个能量变化不透彻,那当然它功效就会大减。所以,所谓的知,知行合一,你正在觉知,它已经渐趋于实相。这个部分,就是良知已经渐渐趋于中和的时候,所以这段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觉知的妙用。

在阳明的经典《传习录》里面,常常说的是涵养功夫,返观觉照的功夫,我们开始返观觉照的时候,内在的气机自然归于祥和,所以叫作涵养本原。

这一章是提醒我们,时时觉照自己,现在正在什么状态下,即使我们常常会“过与不及”,但是你知得你的“过与不及”,正在感觉你的“过与不及”的时候,你就正在返观觉照,就渐渐渐渐让你恢复于常轨,这个就是运用良知的力量。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所恶于上”就是上面做了什么事,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这个就是良知的发现。各位,良知的发现不在于上或下的问题,是在于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我正在辨别,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凭什么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就是到底是廓然大公的,天下为公的,还是一己之私的。就仅仅只是在这个方向的分别而已。所以,“所恶于上”他就是知道好恶,知道分辨是非,这就是良知的显现。那我既然知道上面这样做是不对的,那我就不要用那样的逻辑,那样的理论,那样的行为去对待我的下面叫“毋以使下”上面这样叫我是不对的,比如说,他叫我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对的,那我就不可以说,叫下面的人说你去暗杀一个人,这样是不行的!上面叫我说你去欺骗谁,这样不对!那我就不要说为了一己之私的目的,告诉下面说你去欺骗谁。所以一个是良知,一个是致知,致知就是落实,去落实这个良知叫作致知。既然我知道上面对我的不对,我就不能够去对下面如何。那一样的意思,左边的人对我这样是不好的,我就不能对我右边的人那样做,所以这段的原文是在大学里面叫作絜矩之道。

它的原文是这样“君子有絜矩之道”,什么叫“絜矩之道”呢?就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我们厌恶上面的人这样做,他不对,我们就不要指使下面的人这样做。“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我们知道下面的人这样对上面是不对的,那我们就不能用这样的方式侍奉我们上面的人。“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简单地说“絜矩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我们将心比心之后知道说这样是不对的,那我们就要大公无私,以后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这就是所谓“廓然大公,俯仰无愧”,就是复我良知的这个办法。

“先生曰: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阳明先生说,苏秦跟张仪他们的智慧,也是可以作为圣人的资才,他们的智慧如果用对地方,可以作圣人。可惜这两个人没有做圣人,而且在孟子的文章里面,还为孟子所耻笑。孟子怎么笑他们?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说这两个人等于是妾妇之道,为什么?因为他是“以顺为正”,他只是听从他的国君命令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没有诱导他的国君做该做的事。苏秦是战国的说客,他跟张仪是同学,他们同师于鬼谷子。苏秦下山之后,他是合六国来同盟,然后,抗拒秦国,所以叫作连横。后来,他的这个方法被张仪所破。这个张仪是战国时代的卫国人,他是秦惠王的宰相,他以连横的策略游说六国,使他们悖于苏秦的合纵。所以这两个师兄弟,他们用的方式不同,而且两个人为敌,两个人都是才高八斗,苏秦用了合纵的策略,而张仪就用了连横的策略。那么他们两个智慧都很高,就以这个智慧来说,如果用对地方,不要这么样奸诈狡计,就是用对地方也可以作为圣人的资才。

“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说后世的这些豪杰名家,大多只学到了张仪、苏秦他们使用过的这种权谋。“故智”就是使用过的这些智慧。他们表演过的、表现过的这些智慧,后世就深深觉得他们实在是太聪明了!太厉害了!所以分别去效法这种权谋智略。

“仪秦学术善揣摩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那么苏秦、张仪他们善于揣摩人情。人的心思怎么样?各位,怎么揣摩?一般的人充满阴私,一个充满阴私的人会怎么做?他揣摩得非常清楚。“无一些不中人肯綮”这个“肯綮”是什么?就是有带着骨头的肉就叫肯,綮这个字就是筋骨接合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骨节,很多的筋,跟骨头接合的地方,就是很多的神经,很多的血管这种地方。以前在讲疱丁解牛的时候,讲到肯綮这个字眼,总而言之就是很复杂的地方。你看,骨头跟肉分开,不是很单纯了嘛,它又连一起,它又要很多筋,很多节,连在一起叫作肯綮,比喻事物的关键复杂处。说这个苏秦、张仪他善于揣摩人情,内心很复杂的这些情况,他揣摩得非常透彻。“故其说不能穷”所以,他们游说这些诸侯的时候,就有很多很多说法,而且说得非常精妙,而且用他的计谋果然都能够出奇制胜。

“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所以张仪、苏秦,他也是对内在的内心的变化,内心的变化就是良知显现的其中的一部分,他也是把它看得非常透彻。对心的观察,他们还是有所见地的,只不过,没有真正回到大公无私的良知,用在不好的地方,用在权谋的地方。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说人人本俱良知,这个良知发端会在很多地方,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公无私的心,而只是要怎么样表现我自己,怎么样为我方谋得更大的权益,而不去管别人如何如何,就是变成一种权谋了。好像现在美国的总统特朗普,就是一切以美国为中心,那你为你的国家好,那别的国家怎么办?是不是要以邻为祸?这个就是不能公天下。不能公天下,就不能做天下之共主,你有再多的权谋,那并非良知的正当显现,所以我们在观察我们良知的时候,良知也会有权谋。但是,如果把良知的权谋,用在大公无私的地方,那就可以成天下之功业;如果只是把它用在一己之私的话,那就会像这个苏秦、张仪一样,为孟子所耻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越死亡

    权谋如果不是为了大公无私,怎么会是出于良知呢?应该是阴私吧

    黄庭心学 回复 @超越死亡: 您好 您可以添加黄庭书院志工微信htzchina,进入相关经典学习交流群,一起学习探讨。 黄庭书院志工敬上

  • 听友68890145

    无我,才会体会到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

  • 桃之夭夭_5tu

    性就类似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比如一个硬币,有人从正面看,有人从反面看,有人从侧面看,有人从里面看,角度不同,看法数不尽,而且站在他的角度是对的,所以他认为你不对。这一切源于我在,要想真正认知硬币(性),就要无我,无我才能用心全面感受到事物,无我才能以心印心,以性印性。

    月婳如痕202011 回复 @桃之夭夭_5tu: 横看成岭侧成峰

  • 桃之夭夭_5tu

    无我即是无我私,即是良知,即本心自然而发。良知明辩是非、自会为善去恶。

  • 笨笨的素素

    所有的毛病都是一个“我”!

  • 枕肱室主人

    与人为善 正是我所要修的功课 鄙人正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待 有功时常常是自以为是 正当由此去除小我

  • 地天泰004

    这2天对未发之中有些心得,可能秦张辈对未发之中那个廓然大公的心体还是没有见到,所以不能以此为心度,很可惜的,廓然大公的心是三分时分空空荡荡的心,希望能看到此条的读者都能细细体悟,真是太传神了

    超越死亡 回复 @地天泰004: 廓然大公的心就是良知啊,良知下个本体长存,哪里会有时间限制呢

  • 桃之夭夭_5tu

    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引到别人说出、做出好的意见、抉择,并归功于他。 这是无我的人才做的到,因为只有无我,他才能时刻锚定在人情事变趋于善的因果上,而不是锚定在自己的得失上。 这是为人处事大智慧,利人利己。但是私欲是人性中的弱点,所以众人被其困扰,成了坐井观天中那只自诩“聪明的小青蛙.。你我皆是。

  • 海中小鱼儿

    善与人同,令我感动.善与父母同,何至于不孝!加油!感恩讲师!

  • leikind

    善与人同,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