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被误解的“知行合一”

008.被误解的“知行合一”

00:00
22:09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训广为流传,人们大都解为知是知道,行是行为,两者合一才是真正的学问。门人徐爱也是这样的见解,可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要孝悌却做不到,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嘛!带着这样的疑惑,他再向阳明先生求教。阳明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世人的曲解在于对知行的定义不清,未达本体,圣贤所教我们的知行学问正是要我们恢复本体。什么才是知行的本体?知和行的正确定义为何?在张讲师的娓娓讲述中,开启知行合一的真相。


1、说错话,做错事(贪嗔好恶)的第一现场在哪里?

2、“知行合一”出自何处?“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圣人提出“知行”的深意是什么?

(五)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好,各位好,我们现在接着上一堂的传习录继续往下讲。


现在我们看本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这个爱是徐爱,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因为对知行合一的见解还没有透彻了解,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那么就跟宗贤、惟贤这两个人探讨知行合一,因为莫衷一是嘛,所以产生了一些辩论。宗贤惟贤是谁呢?宗贤惟贤都是王阳明的门人,也是当时跟王阳明一样在朝为官的贤人。各位知道,我们现在如果在坊间谈到知行合一,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侃侃而谈:知是知道,行是行为,知道了事情之后要去做出来,知跟行呢要合一,才叫做一个真正的学问。各位,我们是不是都这样解释啊?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干嘛三个贤人在那边辩论半天还辩论未能决呢?


以问于先生。最后还要求教于王阳明先生。所以,我们看这“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呀,千万不要轻易看过,也不要以为我们以往的解释就是已经把学问全部给了解了。实际上它没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只是说知道应该怎么样孝顺父母,然后我们日常生活应该怎么样把它表现出来就叫做知行合一的话,那两三句话、顶多两三堂课不也就把怎么样事君、事亲,跟朋友交往的简单道理说完了吗?这学问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还干嘛要讨论几个世纪呢?


那么这个“知行合一”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原始是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讲到说,有的人是生而知之,他天生对大道就很有感知的能力;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有的人是学习了,不断练习之后,有所体会了;有的人是困而学之,有的人是在生活中遭遇困顿,然后不得不学。比如说现在很多生意人做生意失败了,很痛苦啊,最后跑到庙里面去学道了,这种就叫做困而学之,就是人有很多种。


然后,后来在《中庸》就有这么一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个《中庸》所引用的呢,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其实呢,最原始也就是引用于《论语》的这些话。而后呢,《中庸》又加上: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这个是《中庸》里面的原文。很简单地说,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最原始就是来自于孔子思想里面所提到的。因为《中庸》的子思所提到的,也都是孔子的思想。那么,知行合一因为有它非常隐微而难于了解的地方,所以历朝以来就引起很多学者不断的探讨跟辩论。


先生曰:试举看。那么徐爱就问王阳明,王阳明说那你先举个例子来看看,我要看看你的问题是在哪里啊。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譬如说现在的人,大家都知道,你自己如果有父母在的话我们要孝顺,如果有兄弟在的话呢我们就要敬长,悌就是敬长嘛。却不能孝、不能弟,但是你明明知道,每一个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对父母要孝顺啊,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啊,对比我们年长的人我们要尊敬啊,大家都知道。但是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所以,你说知行合一,可是依我们的探讨,这个知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实行是一回事,“知”跟“行”明明是两码子事。


徐爱当时的见解就是跟一般人一样,他把“知”解成知识的知,把“行”解释成行为的行,所以知跟行呢就不一定是在一起。王阳明的见解不是这样,说知一定能行,知跟行是一体的,没有那个分开的事情。可见得王阳明的知跟行的定义并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知是知识的知,行是行为的行,并不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呢?后文我们慢慢再来一一地深入探讨。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那么这个时候王阳明就说,跟徐爱说:为什么知道却不能做呢?知道应该要孝顺、知道应该要友爱,我们却做不到呢?先生说此已被私欲隔断,这个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私欲给隔断了,就是我们的良知被私欲给隔断了,不是知行的本体了,这个不是我们内心的本体了。各位,王阳明心学所探讨的就是心,说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说一切的学问呢,都是讲在心上。当我们被私欲隔断的时候,那个心已经失去了天良的本貌,所以说不是知行的本体。


知行这两个字讲在本体上。什么本体呢?就是心的本体。简单地说,知行的“知”指的是心里面的知,“行”指的是心里面的行,不是外面的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即理啊!因为外面的行为是源自于内心有一个欲望、有一个渴求,我们有一个期盼在啊,我们才会去做外面的行为。所以这个行为在外面还没有做出来之前,在哪里先行了呢?在内心先行了。怎么个行法呢?就是贪嗔好恶!我们的七情六欲、贪嗔好恶、我们的期盼、我们的情感一发散出来的时候,我们想要如何如何的那种冲动欲望的时候,那个就是“行”的时候。


那“知”是什么呢?在后文里面慢慢就会证明到,“知”指的是知觉的知,不是知识的知。什么是知觉的知?什么是知识的知?就是我现在知道天下有很多的道理,很多别人所不知道的道理,很多科学的原理,这个叫做知识的知。什么是知觉的知?譬如说,我手碰到桌子是热的还是冷的?我手碰到一个茶壶是热的还是冷的?这个跟知识无关,这跟感觉有关,这叫做觉知。


现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的是,例如我们知痛知痒的这种觉知,是个感觉,但是他指的不是身体的感觉,指的是内心的感觉。各位,内心有什么感觉啊?那可多了嘛!我们不是常常讲,我好揪心呐,不是吗?各位,你的头脑希望揪心吗?你不希望啊!可是你常常说你很揪心,对不对?就是有另外一种感觉啊,它不是你的知识所涵盖的范围。它好像有一个自然的机制,你的内心常常产生很多感觉,温暖的感觉、感动的感觉、愤怒的感觉、什么什么感觉……举凡人类情绪的范围都是这个知所涵盖的范围。


那什么是“行”呢?我有了这个感觉之后,我就有喜欢不喜欢。我呢,没有得到不行,那个就是所谓的行。就是当我们的好恶贪嗔产生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眼神、我们的表情、我们行为的方向,那个就叫做行。但是现在指的是知跟行的第一现场,而不是指第二现场、第三现场。各位,如果一个人犯罪了,我们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而不是其它现场,对不对?当我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我们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最主要的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在哪里啊?就在心里面。当我们的内心被私欲隔断的时候,我们内心本来对人都有一种善意,我们会有一种体贴,会有一种友善,我们有仁义礼智信,对不对?


但是为什么做不来呢?因为当下升起了一个欲给隔断了。就是我们的天良本来是时时刻刻在的,但是当私欲起的那一刹那被隔断了。各位那个“欲”,说此已被私欲隔断,“欲”这个字千万不能够轻易地读过。欲是什么?就是我要什么。“我要什么”,就是你所选择的一切贪嗔好恶都叫做我要什么。比如说我要骂他,就是一个欲啊!然后你说我不要骂他我不要骂他,不不不,不行,我忍不住我,就是你有一个欲啊,对不对?就像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他,然后我一问他又不回答,再问还是不回答,三问不回答,你就火了,对不对?那个欲望渴求强不强盛?很强盛。各位,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不是脑中的想法,欲,不是脑中的想法,欲,是一种情绪。我们先把这个定位好,因为这个字的定义不定义好,我们就没有办法读王阳明的心学。当然,王阳明的心学都读不了。那王阳明的心学是根据什么?根据《大学》,根据孔子一脉相承的脉络,一个一贯相承的学问。所以定义不清楚,不止是王阳明的学问不能学,连孔子的学问都没有办法学,你所学到的都是第二现场、第三现场,都是一些心以外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内心里面的东西。


这个被私欲隔断,各位想想看,当我们的贪嗔好恶一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一起(来)的时候、一冲动的时候,内在必有一种冲动的感受,你的胸中必定有一种气血、一种感受在涌动着,这个呢是贪嗔好恶的第一现场。当它一升起的时候,你所有的理智、知识都不管用,所以叫做被私欲给隔断了,那已经不是我们内心的知行的本体了,我们稍微地定义,等一下后面的文章里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说知就是跟行一样的,知的当下就是行的当下,没有说你已经觉知了然后却不行的,没有这个事情。各位,这个“知”不是知道,我们现在不能把知解释成知道的知、知识的知,不是这个知,是觉知的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你说你知道却没有行,那不对,那是因为你没有知道。


各位,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手已经麻木的、毫无知觉的人,他的手碰到了一个火烫的东西,即使很热,一般人摸到马上缩回来,但那个手已经麻木的人一摸不会缩回来。他不缩回来是为什么?因为没有觉知到!如果他有觉知到他一定缩回来。所以知跟行是一回事,当你一碰到那个滚烫的同时马上要缩回来,它是一体的。各位,我们碰到一个很烫的东西,我们是不经过脑袋的、你根本还不知道,你已经倏一下缩回来,对不对?然后后来才会回想说,哦,刚刚好烫哦,是不是这样啊?或者是有一个人在你背后把你吓一跳,或者在暗夜里忽然从后面打你一下,你“哗”吓一跳对不对?吓一跳回过头去才开始骂人啊,是不是这样?但是被吓一跳,你身中的气一震的时候,你马上感受到的同时就起了肢体的反应,不经过脑袋。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的是这个知觉,是内心的世界,指的呢,不是知识的知。所以感觉到的时候,好恶就已经发生了,叫做未有知而不行。知一定行!感觉到了,喜怒、好恶跟着就行了。你没有行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发生,它没有感觉到。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所以圣贤告诉我们说知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孔子也好、子思也好,所提到的有关生而知之,有关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有关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等等,圣人所教我们的知行学问是内心里面的知行,提起这两个字正是要我们恢复那个内心的本体,内心什么本体?那个清净的本体,那个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那个本体,就是还没有攀附我们的好恶贪嗔之前、那个感觉的真实的实相、物理的实相。《金刚经》不是讲实相吗?所以圣贤教我们,提起知行两个字啊,就是为了要恢复内心清净的本体。简单地说,知跟行呢都是内心的本体的份内的事情。


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这个恁是如此,不是让你只如此而已啊!不是任你现在呢,任着自己的习性,然后就任由习性如此地发作,这样如此下去,一辈子就这样,不是这样。圣贤提起知行两个字,是希望你改变现况,回复心的本体的清净,而不是希望你了解了它之后呢丝毫没有改变,然后让它依旧跟原来一样。


现在有很多有关心灵的学问,也告诉你不断地要认识你内在的发生,对不对?但是你认识内在发生之后呢,其实没有多大改变,他告诉你的意思是不要欺骗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要勇于抒发自己,最后所抒发出来的都是什么呢?是你原原本本的七情六欲,甚至于越演越烈。因为你认识它了,你承认它了,你却不去导正它,你也不知道如何导正,你不知道如何恢复知行的本体、内心清净的本体,那最后所迸发出来的都是七情六欲,对不对?所以圣人提出知行两个字,是有他很深的用意的,就是要指引你恢复清净的本心的意思。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所以《大学》在解释诚意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把知行解释出来给你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象人喜好美好的颜色是一样的,譬如说为人父母的,最令他能够喜悦的是什么颜色啊?那就是小孩子(赤子)的可爱啊,对不对?对父母来讲,什么是最好的颜色?不是黄色不是绿色,不是大自然多美丽,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什么东西?小孩的灿烂一笑,有没有?他心里就非常满足了!所以当为人父母看到小孩可爱的脸庞的时候,好色是不是在前面,好色在前面的时候你还未经头脑判断哦,还未经思索哦,你一看到的当时,内心涌上一股温暖,对不对?涌上温暖的同时,你的喜好,你的欢喜,同一秒钟已经喜欢了。并不是你看到了小孩,然后升起一个念头说我要喜欢他哦。


各位,如果你这个时候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孩,你很喜欢,可是你头脑说,我不喜欢他,我告诉你,都没有用的。那跟你看到情人是一样的,你看到情人,你真的很喜欢他,你暗恋他很久了,然后你告诉自己说我不喜欢他,各位,有用吗?用处不大。


所以,你看到好色的时候,虽然眼睛看到,哪里发生反应?内心先升起温暖,这股温暖升起的同时,喜好就上去了,你越喜欢的东西越热越痒,你的喜好就会越高。各位,你有没有发现,你看着一个很可爱的婴儿,你非常想伸手捏捏他那红红的脸,那个“小苹果”,对不对?说“拜托拜托,给我抱一下”,你有没有发现你常常会这样,他妈妈抱着小孩不给你抱,你说拜托拜托给我抱一下,她说不要,你就越拜托她,为什么?因为你心里越痒。


那个痒一上来,你的喜好就加倍。所以知是什么?你说我心里好痒啊,各位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你越得不到的事情你心里越痒,你心里痒的时候知已经到了,而那个喜欢,非要到不可就是行啊,那个意念就是行。各位,知是心里面的知,行是心里面的行,最后才会演变成外面你去抢那个小孩子,说拜托拜托,给我抱一下。这个行为是外面的,最后的,已经是第二现场了哦,第一现场在哪里?热度涌上来,并且痒痒的,你已喜欢得不得了。


各位,我们现在重新定义这个,实际上王阳明的意思就是如好好色,看到好的颜色。如恶恶臭,如同我们厌恶恶臭一般,各位,你经过一个地方,经过粪坑好啦,然后你闻到粪坑的味道,是不是内心先堵成一团?内心堵成一团之后,那个厌恶是随着那一团上来,厌恶就开始出来了。然后你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捂着鼻子,对不对啊?所以知行是合一的,你闻到恶臭的那一刹那,内心堵成一团,闻到恶臭你还没堵成一团哦,是中间有一些些的差异哟。一点点时间后内心是不是堵成一团,你感受到内心堵成一团、正在堵上来的时候,厌恶也随着那个堵上来正在迸发,最后才落入于行为。各位想想看我们人的特质是不是这样?所以知是什么?闻到那个恶臭,堵成一团你已经感觉到叫做知。感觉到的同一刹那就是厌恶发生的同一刹那。


所以各位,我们从王阳明这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什么叫知行合一?知发生的一刹那行已经出来了,是合一的,没得挑,没有办法说我先知道然后再决定怎么行。各位,中间没有这个空档,因为知道那一刹那就已经行出去。各位,现在讲的是什么本体?为什么前面一直讲恢复本体,心的本体的真相就是这样,它与脑袋没多大关系,当你内心堵成一团的时候,你已经厌恶了。堵成一团是内心的事,厌恶也是内心的事,不是脑袋的事。


感觉到堵成一团是内心是第一现场,由内心自己来厌恶,不是内心先感觉到堵成一团再发信息给脑袋,让脑袋发出要厌恶的信号再给内心厌恶一次,各位,有必要这么麻烦吗?知道已经在内心,感觉就已经在内心,好恶已经在内心,我还需要第三者来干涉吗?当你厌恶之后你的头脑就开始发生变化,我要怎么样来整整他,我厌恶一个人,我要怎么样来对抗他,那些办法是头脑的事,但是中间过程的厌恶不是头脑的事。我们现在求学问的人,包含现在的科学家,就是这个环节没搞清楚,就是思维跟内心是两回事,思维一直希望我们要早睡早起,不是吗?这样才会健康,身材才会好,气色会很明亮,不是这样吗?可是事实上你能不能做得到?你做不到,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内心很怠惰。思维是不会怠惰的,各位,你的思维哦,整天啪啪走,忙得不得了,对不对啊?你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我告诉你思维是不会偷懒的。真正偷懒的是什么呀?内心一股气沉沉的,你就再怎么也动不起来了。


我希望各位社会大众慢慢了解,古人所讲的心是内心,不是思维,古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是源自于内心,不是思维,用头脑去想的都叫做造作、叫做虚伪,是从内心而发的。各位,我们平常人讲话,说这句是我的肺腑之言。我的肺腑之言你手会比哪里呀?——我的肺腑之言——你都会比在胸口,内心在哪里呀?在胸口,这个正是黄庭禅现在这个学问呢所要教导的主轴所在,也是禅学的唯一主轴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随心

    原来我们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知道的和做到的要一致,现在了解了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列一大堆目标却总是又做不到了,原来是因为内心是怠惰的,脑袋再怎么告诉自己该如何如何,内心不情愿外在也是没用啊!想让外在事情做得更好,还得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啊!

    鼓卦 回复 @静随心: 我想的“知行合一”是发觉内心最初感觉是“知”接着把感知的马上确认则是“行”都是在内心里马上完成的,完成后交给大脑去实现。而你说的怠惰是在“知”的时候被欲望遮蔽了并不是最初的“知”所以你后面“行”的是欲。“行”错了就不符合天理你的心就无法光明,心被欲望蒙尘越多就越难以“知”。就像肚子饿了感觉是“知”然后瞬间马上就确定要吃东西的想法是“行”而不是拿起东西吃下去才是“行”,“行”不是生活中的动词更像是形容词。“行”是让人心存希望想要实现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而去研究“知”就会被自身好恶意念影响最初的“知”,而且“知行合一”应该是被全天下的人都可运用的法门而不是只给读书人,应该是通俗易懂才是“知行合一

  • 思兰_bp

    听了四遍,才有点弄懂了…懂了才明白之前原来对知行合一的理解错这么远啊

    听友187942470 回复 @思兰_bp: 哈哈哈哈哈,智慧这种东西听多少遍都值得,都不厌烦。

  • 蕙茝荃兰

    知是良知而非知识。

    觉察即是消灭 回复 @蕙茝荃兰: 知是你的心的这个感觉感知,也是心的本体至良知

  • 听友10480240

    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蒙了头,不知还会有哪些是对的?不过现在有得学,挺好的。

  • 陈洪777

    欲望原来是情绪,不是想法呀!喔!去私欲就可以把知行合一了~~我去试试看。

    觉察即是消灭 回复 @陈洪777: 欲望情绪由心中发出来,心是一股气在黄婷,心的感觉发出来就是念头思想,心至所发便是意,这2者是合一的所以叫做知行合一,老师只是分开来讲让你好懂一点

  • 桃之夭夭_5tu

    本心纯善,所发是五德,亦是理。本心当被私欲蒙敝时,所发是人欲,所发心不安理不得,此时就是用功时,就是要格物致知,再进一步就是观自在,就是感知心中的气血,不分別区舍好恶、和平相处,只把它当作能量,此时你就抛开了气血对你的捆绑,也就是放下了我私。

  • zhanganmin

     早起边站桩边听传习录,突然明白一件事:以前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又打又骂,虽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总是不友好的、粗暴的,事后自己又总感觉到后悔。现在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当下受到不良情绪的捆绑而至,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当下,“良知”是泯灭的,“人欲”是盛行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当下,能观照到心头上“一气流行(至善)”,放下心中的对待,再去教育孩子,那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一定是友好的、温柔的。孩子改变起来一定也是很快的,心里面也不会留下什么“阴影”,以至于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

  • ONMYWAY_ug

    知是心里面的知,行是心里面的行,不是头脑的知,也不是外在的行为,心就是理啊!

  • bef055

    心的本体的厘清!贪嗔好恶的第一现场就在心里面!人本来都有一种善意,会体贴,会关心,但当欲起的一霎那就被隔断了! 欲是一种情绪,而不是脑中的想法! 未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bef055: 去人欲 知行合一

  • Amyliuyan

    我自己的理解,知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致良知就是抛去个人好恶去追求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