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至善是心纯乎天理之极

007.至善是心纯乎天理之极

00:00
10:10

阳明先生的心学之精微真是难为了下面的学生,有一位学生郑朝朔对“至善于心”也提出疑议,认为有些事物的至善需要求诸于外的,如侍奉赡养父母,总是要思虑周全、在行为上体现出善来,阳明先生却说,当心纯净至天良显现,其思虑及行为表现无不处处体现出善意和善行,至善是“心之本体”,圣人的“精一”之训就在心上。那么,心之纯净和精一是什么个样貌呢?又如何做到呢?张讲师说心的本貌是气、一股能量,这就是心之纯净和精一吗?当心在能量的实相上,其里面的感觉自然表现出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来,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吗?太多精彩了,请听讲师一一道来!


1、当代小孩违逆父母之事常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大学》中至善到底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学问呢?

(四)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郑朝朔问。郑朝朔是明朝的进士,也是王阳明的学生,他跟王阳明同朝为官,算是同僚啦,但是觉得王阳明学问很好。过去做官的人都是儒者,当然王阳明提出他的学问,他的同僚也是个儒者啊,当然要跟他考究考究。那么郑朝朔就问王阳明,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你说心即是理,心外无理,我不认为,为什么呢?因为止于至善这个至善也要从事事物物上考察,不然你心很好,可是外面的事情做不好,这也不算个至善啊,对不对呀?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至善是什么呢?这个心无人欲之私,没有七情六欲来干扰的时候,他的天良本来就在的。更于事物上怎生求?除了打扫你的灵台,把你的心弄干净以外,在事物上怎么求来?且试说几件看。你来说几件我听听看,看看事物上怎么求个至善法。


朝朔曰。朝朔这个时候就说啦,说且如事亲,我们以事亲来比喻吧,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怎么样能够把棉被弄暖和一点,把房间弄得凉一点,怎么样来奉养我们的双亲呢这些等等,或是生产了什么水果,最好的那一个要给父母吃,对不对?外面人家送什么礼我们要把最好的给父母呀,对不对?像这种奉养之节,须求个是当,当然是要求个最好的道理。方是至善,这才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所以《中庸》里面才有所谓学问思辨。学问思辨的原文是什么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博学的学,审问的问,慎思的思,明辨的辨。所以,各位以后如果接触到、看到学问思辨这四个字,它所指的就是《中庸》里这四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就是我们要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先广博地学很多的道理,然后我们从里面去筛选,把最好的拿出来,拿出来之后再去审问、反问,这样做好不好,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我们不断地反问,然后在头脑里面慎思,再加以明辨,这样才能够达到至善的功夫。


朝朔这边所说的事亲要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其实这个原文是程子当时所说的话。也就是说,程子也好、朱子也好,他们都把止于至善、格物这个道理说成外在事事物物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研究它到最精微,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就是点点滴滴都要很在意的意思啦。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各位,这句话实在是讲得非常非常痛快!怎么个痛快法呢?王阳明说,各位你有没有发现儒家的书一大堆,对不对?讲明明德,讲什么止于至善,讲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那么一大堆,你们不是说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就可以了吗?如果可以的话,如果只是温凊之节,各位,什么时候要温什么时候要凊,什么时候要温什么时候要凉,什么时候要怎么奉养,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不是这样吗?教小学生,你告诉他说什么时候要帮父母温被子,什么时候要把饭弄凉一点,什么时候要给他吃什么东西,这个事情难道需要小学、大学这样寒窗苦读十载吗?有需要吗?那大可不必。


《大学》最主要的学问就是在格物致知啊,在诚意正心,各位,对不对?因为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啊!从事理上该怎么做,一两日就讲完了,还举办什么大学啊?不是这样吗?所以我觉得这个话讲得让人家猛然一醒。对啊!我们把学问讲得这么难,学了这么多的学问,搞都还搞不清楚。如果只是从事事物物上学,根本我们就把它列出来,列个五十条也好,三百条好不好,对不对?每个人按照这三百条去做,不都成个君子了吗?为什么社会还是这么乱,人心还是这么浮乱呢?为什么人跟人的纠纷斗争、彼此的嫉妒还是这么的酽冽呢?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一个根本的东西还没解决掉。


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就是你替父母做温也好、做凊也好,不过就是一种爱他的心,爱父母的心而已嘛!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在奉养的时候,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七情六欲、脾气毛病,我们不要被它干扰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对父母尽很完美的孝心。


好,各位,现在的小孩,我们说实在话,并不是不孝顺父母。小孩孝顺父母是天性,父母爱护小孩也是天性。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逆伦的事情发生?原因在哪里呢?是情绪!怒火攻心的时候才发生这些不幸的事情的。各位,对不对呀?是这个心的问题啊!当情绪没有影响你,没有罣碍你的时候,当你有办法、你有能力解脱情绪对你的束缚的时候,各位,每个人的心都是非常纯良的啊!


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特别是关于怎么样去人欲存天理这个事情,才需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各位,才需要这个啊!才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花那么多的时间啊!因为这个东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话,不免于毫厘之差而差千里之远的这个错误。


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所以即使是圣人来学这个学问,因为这个东西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啊,《中庸》里面说的。它虽然是一个影响人类这么巨大的结果,但是他的心里面起心动念,那个气稍稍微一动,情绪稍稍微奔驰,稍稍微动荡,就影响了我们整个的心情,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它确实很隐微的。


所以,虽圣人、虽聪明睿智的人在学这个学问——打扫灵台的这个学问,还要再加说“至精至一”,给他叮咛,小心小心,看清楚,分别明白,观实相要观到透彻,对它不分别取舍,真正是跟它和平共处。当我们能够跟我们的七情六欲里面那股能量和平共处的时候,完全不把它当好或坏,不把它当任何贪嗔意义的时候,它就是精、也是一。


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如果是那些礼节都很好,作为都很好叫做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各位,如果说只是那些我们的行为举止,那些礼节做得很好叫至善的话,那些演戏的时候,那些戏子正在演说他怎么奉养孝亲的时候,那样也就可以称为至善了。可是你知道那完全是外面演出来的,他只有在镜头前才会那样演哦,他离开镜头就不会了,各位对不对啊?没有那个心的话,处处都是虚伪的。


爱于是日又有省。徐爱听到这儿,那一天又有很多的醒悟,什么醒悟?就是越加辩论越觉得外面的事情要做好、做长久,其根源就在内在有一个为人好、为人设想的心。为人好的心用在双亲叫做孝;用在国家、用在国君就叫做忠嘛;用在大众你就会爱他们,你就会很友善叫做仁嘛;用在朋友的相处就是很踏实,我不需要欺骗你啊,信,就是很踏实、很真实。所以,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要展现出来,要让你的灵台打扫得干净,心地纯洁无瑕,那就要从我们的内心开始修起。


至善指的是内心的人欲去除。怎么去除?情绪奔腾的时候,你有一个心法可以完全不受它控制。什么心法?就是黄庭禅所教的。是什么东西?古圣先贤所教的都一样,就是观内在的那一股情绪的那一股气的能量实相,不把它当作好或不好,不把它当作贪还是嗔,不把它当作愤怒只当作是一股强烈的气而已,非常流畅,在当下,情绪的当下你就会非常轻松下来。当这个轻松下来,可以不被情绪控制的时候,你里面的仁义礼智信,那种关怀人、爱人的心本来就具足的,不需要另外求的,所以他那时候做出来的事情自自然然都是对大众有益的,对父母也是有益的,对朋友也是有益的,对国家社会都是有益的。所以,王阳明认为,外面的一切的理,源头都在心,所以说心即是理。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一切的理都是根据内心的天知、良知所散发出来的。这个说法就跟佛家的万法惟心,根本是完全一致的说法。


好,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曹琼_1r

    打扫灵台,观实相到透彻,真正与气机和平共处,此一句顶得上千经万典,是木铎金声。

  • 邹健_9s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理皆是由内心的良知散发出来的,与佛家的万法唯心的说法是一致的。

    FB_BDDW9 回复 @邹健_9s: 佛家表示不承认

  • 宜谦诚一

    人不好,终究还是心的问题,外面做得多好,内心诚不诚,自己都只能知道的。 情绪是一个人做正确事情的最大阻碍,而通过观察情绪发动时,内心自然面貌,就可以不被情绪干扰。

  • bef055

    这一集厘清了自己对情绪的误解!之前是在情绪里观情绪,才知道这只是对自己情绪发的借口而已,自己做事拖拉也是因为任那个畏惧的情绪发出,而没有去观到实相啊!

  • 言行君子之枢机

    至善指的是内心的人欲去除。情绪奔腾的时候,观内在那一股气的能量实相,不把它当作好或不好,不把它当作愤怒,只当作是一股强烈的气而已,在情绪的当下你就会非常轻松下来。你里面的仁义礼智信,本来具足的关怀人、爱人的心自然显现出来,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对大众有益的。 所以说心即是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一切的理都是根据内心的天知、良知所散发出来的。跟佛家的万法惟心,根本是完全一致的说法。

  • 长乐未央zy

    人人有座灵山塔,佛在灵山莫远求。

  • 长江_rw

    内在本心止于止善,外在事物方可圆满

  • 1586922瑞琪

    真正发自内心为人好的心,是事情阳做好、做长久,其根源就在于内在有一个为人好、为人设想的心。 去人欲,才能存天理

  • 米花生_5w

    戏子的比喻好恰当外面的事情要做好要长久,就在于内在有一颗为人好的心!

  • 石一悟罡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心无人欲之私欲障碍,良知自然显现,事理无不圆满。对于学生说的要在事理上求个尽善尽美,如何才是处理妥当才是至善,阳明先生说如果只是外在事理上讲求至善至美,那么就简单了,直接仔细规定下来,照着执行就可以,根本用不着什么学问思辨。但时间的规矩,道理规定的那么多,可逆伦的事情却也不见少,说明至善不是只在外在事理上求个适当,否则就像戏台的戏子,今天的演员在电视上可以演个谦谦君子。那就可以说是至善了,可我们都知道那是演出来的,所以至善的关键在于内心,有了那个为人好的存心,自然就事理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