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天下事理皆源于心吗?

005.天下事理皆源于心吗?

00:00
14:38


心学是要用心去感悟的学问,如果用脑去理解心上的学问,又哪里能通透呢?所以,徐爱对老师关于“至善”的解读不免又提出疑问,问阳明先生:“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徐爱的疑问看似不无道理,天下的事事物物那么多,其理也是千千万,怎一个心上求就可以全部包括了吗?他却不曾想,天下事事物物无数,如在事物上求,什么时候才是止境呢?就像阳明先生年轻时格竹子的“物”一样,七日而疾,如此,古人讲“至善”的功夫岂不是一句空话!如果“至善”之功可以做得来,那么必定天下事物之理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阳明先生说:“心即理”,真的是心吗?张讲师又会怎样说呢?

1、人人有天理,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不出来?

2、如何去人欲,存天理?如何操作?


(三)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徐爱说,如果说这个“至善”只是把心搞明白了,把心的德性搞善良了,这样就可以了,心好就好了,恐怕对于天下的事理还是不能圆满咯。因为即使心好,但是外面的事理也不一定能够圆满啦。那徐爱的意思是,我也可以认同你说的“至善”是指内心,可是外面的事情也很重要。


我们看王阳明怎么说。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阳明说心就是理的泉源啦。心就是理,理是什么?理就是天理,天理是什么?天理就是天性,天性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仁义礼智信。把它分开来说啦,说一个天理听不懂了嘛,说一个天性也听不懂了嘛,把它化在人事上,做出来那个样子就是符合仁义礼智信的。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啊:天之在我者德也。天理是什么?天理造了宇宙,它用它的特质造了宇宙,可是那个特质在哪里呢?我也是它造的,人也是它造的,天理在宇宙当然也在人的身上,在人的身上哪里呢?他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天的德性在我身上,天性在我身上,天命在我身上是什么?就是德。各位,德是什么呢?德就是我刚刚讲的仁义礼智信。这有什么好处呢?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仁德的时候、充满道义的时候,他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好,总是充满着长养、生生不息的功能。


所以《道德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伟大的德性是什么呢?我们说天地有德啊,那它的德为什么可贵呢?“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的生,生生不息的生。就是当我们的内在——我们存着对别人的关爱的时候,它是非常温暖非常宽松的,它对我们自己的精气神是非常长养、非常滋养的,当一个人有道义的时候、满腔正气的时候,对自己的精气神是非常滋养的、非常长养的,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行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当我们的内心存着仁义礼智信、为人好的时候,你的内在的精气神是不断长养的。所以,凡是能生、能长养的都叫做德,在于人来说叫做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类。


那么心即理也。意思就是说,这个心啦,就是天理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关键的所在,天生生不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人怎么样让自己能够生生不息、能够不断长养呢?心就是关键的所在。心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呐,是生生不息的源头,那所以说心就是理。也就是说,你有哪样的心自然能够做出哪样的德。你的内心先有仁,做出来的事情人家就会说,看你做出来的样子,哦,这个人好有仁德。你的内心先有义,做出来人家说,嗯,这个人是有道义的。你的内心是诚实的人,做出来的事情人家说,嗯,这个人是很诚实的人,对不对?都是发自于内心,所以说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天底下的事之所以会做成这样、做成那样,不都是由内心开始的吗?所以天底下的事之所以成就这样,之所以败坏成那样,有心外的吗?没有,都是心内所造成的。这个说法——“心即理也”,跟佛家的说的“万法惟心”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啦。


然后,这个时候徐爱就说啦: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你要做孝也好,做忠也好,做信也好,做仁也好,在对你的双亲,对你的君上、对你的朋友,恐怕还有很多道理必须说明的,就是说还有很多细节啊。“恐亦不可不察”,所以不能不察啊,朱熹说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应该也是有道理的。徐爱这个时候又发问了,我想这个也是每个人的问题啊。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王阳明感叹啦,说这个道理不容易说的地方就在这里。那么这一点的障碍蒙蔽所有的这些求学问的人已经很久很久了,你看那些求学问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啦,那么聪明的人这一点都还搞不清楚啊。所以王阳明现在就感叹,不是一般的人被迷昧掉,连朱熹这么大的大儒,连程颐、程颢都迷昧掉啊。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那我暂且啦就用你刚刚所问到孝的问题、忠的问题、信的问题、仁的问题等等啊,我就用你问的问题来回答你好了。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当我事父不成,我为他尽孝,结果我觉得不圆满。那我如果有心的话,我自然会在事父的这个上面有那个心,就会去求怎么尽孝的道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我事君,结果发现呢我这个忠不圆满。我如果有心的话,就会找出更好的办法,把这个忠做得更圆满;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说你自己感觉做得不圆满,你就会起个心,你从内心里觉得不圆满,你想做得更圆满,你要有这个心啦,你就会去找出更圆满的办法,所以办法是有那个心之后找出来的。当然没有那个心也可以找出好办法,诶这个正是其间的差异啊。其重点就在于不是外面,是发自里面,发自里面才是真实的东西呀,才是我们所谓的止于至善。而不是一个虚伪的,外面做出一个样子可是里面没有那个心啊,这个呢叫做虚伪,不真实的。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说心就是天理的所在,为什么?因为天之在人者就是什么?就是德,德是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信,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好的心。那这个天理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当我们的内心——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信呐、每个人都有天良呐,那为什么整个社会这么乱呢?因为私欲的蒙蔽,私欲在哪里啊?私欲就在情绪里,当我们愤怒上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你很想为人好,愤怒上来的时候偏偏做了很糟糕的事情。我们知道,原谅人是美德,但是当愤怒上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小小的错误,你可能以极大的愤怒去应对它,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有没有可能呢?有可能。


所以,“心就是理”是大家都知道的,内心有上天赋予的完美的德性,人人本具佛性,是这么的圆满,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因为被私欲蒙蔽,私欲在哪里?私欲就在情绪发动的时候,“喜怒哀乐发——”,但是不能“中节”。喜怒哀乐已发的时候我们头就昏了。所以,心如果没有私欲蒙蔽的时候、七情起来的时候,我们能够静下心神观气正在动的实相,把它看看,看到最后是一股纯粹天然的能量,可以不代表任何喜怒哀乐的意义,这个时候呢就是天理的所在啦。里面所具足的仁义礼智信自自然然就能够发生它的功效,它本来是具足的,所以不需外面添一分啦。


这个德啊——仁义礼智信不是从外面来的啊,是里面自自然然就发生了,就像为人父母者。我们看那个母亲都非常爱小孩,到哪里都是把她的小孩(赤子)给抱着,舍不得他受一点点委屈。各位,这种保护赤子、保护自己小孩的心是天生的,人人都有,它不需要从外面来。但是这个时候这位妈妈爱赌博,刚好有一个人引诱她要赌博,她人欲已经来了,她情绪已经动了,她就把小孩丢在旁边、丢在床上,让他在那边被蚊子叮,有没有?这不是这位母亲没有爱小孩的心,不是,是什么?是人欲之私给蒙蔽了。人欲之私怎么来?我们去赌博吧,赌一把吧,待会儿可以赚很多钱,这位妈妈本来以前就会赌博,这个瘾头就很大,她虽然很爱小孩,可是当情绪来的时候,各位,是天良比较大还是私欲比较大?私欲比较大,私欲怎么个大法?气血有多大,私欲就有多大;里面动荡有多大,私欲就有多大。所以它大过爱小孩的那个温暖的心,她就把小孩丢在床上。可能她赌完博回来的时候已经半天了,那个小孩饿了一顿,她那个时候心里可能有点过意不去,有一点很抱歉,但是她下次会不会犯?她告诉自己下次不要犯,可是下次会不会犯?再有人引诱她,她照样去。所以,心其实里面具有五德,妈妈都是爱小孩的,为什么这个时候不爱小孩?因为人欲之私,所以此心无私欲之蔽的时候啊,那个时候天良就会跑出来,她还是真的很爱小孩的,所以这个爱小孩的心,爱人的心本来是具足的,不需要从外面再另外去找的,本来就有的。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这个纯然天理之心,没有七情六欲来干扰你的时候。——各位,你会发现七情六欲来的时候在哪里?就在胸膛里面有一股气血在那边萦绕不去啊,在那边动荡不止啊。——但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纯乎天理之心就跑出来了。这个时候纯乎天理之心发出来去事父,为人好的心,每个人为人好的心都是有的,去侍奉你的双亲,那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孝。你会早上关心父母昨天睡得好不好啊?你太晚回去你会先打个电话说“我今天是有什么事,所以我今天会晚一点回家您不要担心。”这个时候你自自然然——你有那个心——做出来的行为都会符合孝。发之事君,便是忠,为人好的心为百姓好的心,那么你把它发出来,在我们公司里面也好、在你的团体里面也好、在你的岗位上也好,你就自自然然对你的职守尽忠。去交朋友去治民,自自然然就会有信、自自然然就会有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所以说格物也好、说止于至善也好啊,这个是有本末的问题啊,你要抓到根本。各位要记得,凡事抓到根本的话,就事半功倍,如果你没有抓到根本,你不从内心里面去着手的话,那这个叫事倍功半。


各位,我举个例子好啦,当这个法律越来越厚的时候,社会上有没有越来越安定啊?没有,越一塌糊涂,为什么?因为人心是狡诈的啊,你的教育没有从人心去导正的话,你想要从法规上去考虑怎么订定。——各位哈,那些法规治不了刁民啊!当我内心要跟你作对的时候,我讲出来的话你都很难回答。那刁民讲出来的刁话刁语一大堆,连警察都一时梗塞,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种情况多得是,对不对。法律有很多漏洞,各位,你看我一只手伸出来——五根手指头几个缝啊?五根手指头四个缝,我的意思是告诉你五条法规会有几个洞啊?起码有四个洞啊!要钻的话哪里没有洞可以钻呢,所以你要从事事物物上去订定法规,去求真理的话——各位,这个不用再证明了,从有文明以来我们已经订定了多久,花掉多少脑筋,多少学法制法律的人不断地订定最严密的内容,最后呢?世界只有更乱,不是这样吗?那要怎么样才会让事情更好呢?才能够事半功倍呢?从心里面,心里面那个天良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说“止于至善”讲的是内心里把人欲拿掉,怎么样避免人欲对你的干扰。各位,这个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禅学的精髓,就是观照的精髓——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从前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的心法不是这样讲了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十六字心法,这里面有谈到人心有谈到道心,也就是说去人欲存天理。去了人欲存的就是道心,把人欲的影响减到最低的时候,道心慢慢就浮现出来,当人欲的比重加大的时候道心的份量就会减低。我们现在整个自由的、物质统治的社会,我们人欲的比重显然要比道心大很多很多啦。那这个人欲怎么出来的呢?由七情动荡激扬出来的,所以禅学最主要的功能呐是从七情里面去求得解脱。达摩说“有情来下种”,从七情发生的时候,从那时候觉照观照,去练习与动荡的情绪和平共处的时候,你可以免除我们的七情六欲的干扰,那时候你的天良自自然然就会发生功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曉焱_yo

    心就是理的泉源!仁义礼智根于心,表现在外的行仪都是由内心开始的。有了孝顺父母的心,自然会去求个圆满的办法来。对照生活点滴,发现此言真的不需!

  • 陈洪777

    原来把事情做完美很简单,只要拿掉心头牵缠不清的私欲,仁德智慧通通都跑出来了,受用!

  • 马文妹

    难怪有“境随心转”一说!心是理的根本!

  • 黄桂凤

    天地之大德曰“生”。谢谢讲师的讲解。

  • 恰恰有约

    “去人欲存天理”讲得太精彩了。

  • 曹琼_1r

    至善在内不在外,格物在内不在外,从心内用功,去人欲,存天良,谨记了。

  • 听友9509286

    当内心存着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内在的精气神是不断长养;天理原来在心里,去私欲存天理,内心动荡有多大,私欲即有多大,讲的太好了~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听友9509286:

  • 宜谦诚一

    私欲藏在情绪里 情绪发的时候,就是看清楚私欲的时候。 脾气很大的人,私欲应该就比较大,现在有了方法,要练起来~私欲起的时候,去看清楚情绪发生的地方,看透只是一股能量,就有解,加油(ง •̀_•́)ง

  • 燕子htz

    “天之载我者德也”~仁义礼智信!这一下落地了有了着手处

  • 素_et

    “相由心生”心不正,不纯,外面在完美,都是假的,不自然,不真实,难怪婴儿的笑,反应是那么的自然,让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