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门人眼中的阳明先生

002.门人眼中的阳明先生

00:00
16:54

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徐爱,由刚开始怀疑阳明先生的学说,到后来认同并跟随先生学习。本集当中,徐爱先讲了为何怀疑王阳明学说,因为其大胆的推翻朱熹对儒学的注解,使得当时的儒学弟子们始闻而骇。在一片讶异、怀疑中,徐爱找了很多证据,想要来批判王阳明所说为错误。但也因为这样,最后论证到阳明先生所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真理的对错,清楚明白呈现。徐爱因为挑战阳明先生的学问,最后臣服的接受教诲熏陶。后又感叹于先生的学问: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刚开始还容易,越学越觉得深不可测。因此才发心将王阳明的学说一点一滴的整理记录下来。此集就是徐爱对王阳明学问从怀疑到认同并开始记录之前,所写的一个序言。因为这个序言,我们也知道了当时的阳明先生,不仅在外人眼中,甚至是在弟子心中,都是受尽质疑的。其学问想要推广开来,在当时朱熹学说强大的影响下,艰难程度实在是不可想象之大呀。也是造成直至今天,阳明学说依然不得广为流传的原因。

1、从徐爱对王阳明的评价中,启发我们如何评判一个人?

2、为什么说“学问未到一定程度,暂不要出名”?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上一堂我们把王阳明的生平大致作了介绍,这一堂开始我们进入《传习录》上篇的本文。


上篇的本文之前有一小段是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这个人所写的序言,这个序言说明了徐爱当时为什么由怀疑王阳明,最后慢慢地研究亲近了解,而后认同王阳明的学问。我们来看徐爱的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这个先生是指王阳明,徐爱说:阳明先生,你对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的学说都是依据旧本为范本、为标准,那个正就是标准。旧本是什么呢?旧本就是朱熹跟程子以前的版本。各位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格物致知的学问已经失传,《大学》的本文跟《大学》的《传》十章有留下来,但是兵荒马乱、战乱的时候,留下来的竹简,各位,竹简就是一板一板的竹子上面刻着文字,中间用绳子串起来,兵荒马乱的时候,又时间久远,绳子会断裂,一断裂就变成散落一把的竹子嘛,散落一把到底谁先谁后的次序呢?这就有很多疑问对不对?到了程颐、程颢的时候,认为这个疑问要重整,就把它给重整了一遍。然后到朱熹的时候,又把它给重整了一遍,最后全天下都是以朱熹的版本为范本,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学》本文跟《传》十章的次序,其实是朱熹所重编的。但是在朱熹跟程颐、程颢之前,其实它的原本面貌并非如此,所以,他说悉以旧本为正什么意思?意思是说,王阳明啊,我徐爱也是儒家的信徒,我们儒家的信徒都是跟从着朱熹的版本在走的,那你却偏偏丢掉朱熹的版本不用,你用朱熹以前的版本,这分明就是瞧不起我们朱熹,对不对呀?所以徐爱心里怪怪的,他觉得很讶异,为什么你用旧本呢?


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你现在所用的版本正是我们先儒朱熹所说错误的版本,因为错误所以朱熹才把它给改正了,改正的不用你却用旧的、错误的,你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各位,那我们先介绍一下朱熹,朱熹是南宋人,他是北宋的程颐、程颢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简单的说他就是程颐、程颢的信徒,而程颐、程颢就是孔夫子的信徒。朱熹所注的著作很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甚至到《易经》,《周易本义》有没有?都是朱熹所作的。现在的《四书》教学本都是朱熹的范本,他当时曾经做到国子监,地位很高学问很大,所以全天下都用他的定论。很可惜的是,前面我有讲过,朱熹的晚年定论文章并没有广为流传,所以朱熹自己承认说他以前所解的有关格物致知的心法是错误的,并没有广为天下所了解。


再来我们介绍一下二程,二程就是程颐、程颢,程颢是北宋人,程颐是他的弟弟,这两个人叫做二程,他们俩个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二程同为宋代理学家,因为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又称为洛阳学派。现在讲到徐爱在质疑王阳明先生用旧的版本,旧的版本就是我们的朱夫子认为错误的版本。


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他说一开始王阳明都用错误的版本,我开始听到的时候觉得非常惊讶,始闻而骇,啊!竟然还有人用旧的版本!不使用我们朱夫子的版本,他感觉非常惊讶。既而疑,他就开始怀疑呀,全天下都已经用这个版本了,为什么你不用这个版本,到底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吗?已而殚精竭思,殚是竭尽的意思,说我极尽精力天天钻研,竭尽心思叫做殚精竭思。


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我就要找证据呀,参互错综就是说我找很多很多的证据,这一家说的那一家说的,找很多古今的学说来质疑王阳明先生,看看能不能把他的错误批出来。


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他说然后我才真正知道,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若水之寒若火之热,什么意思?水是冷的,火是热的,冷跟热不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说经过王阳明的解说,谁对谁错,清楚明白,一点都不含糊。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断断乎什么意思?断断是精诚专一,套句我们的俗语是说,啊!那真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啦。什么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就是即使经过一百代,各位,一世三十年,一百世,即使经过三千年,有百世之久,里面即使再出现多少圣人,那些圣人再来看到王阳明的学说一定不会有质疑,一定不会有疑惑,自古圣贤一条心,如果你看到了真理,真理就是真理,再久远都是真理。象《黄帝内经》,几千年前的黄帝,内观看到了内在的实相,写成《黄帝内经》,现在流传几千年,多少中医是不是还要根据那个版本?根据那个版本,为什么?因为那是真理,无可辩驳的。这个是一样的,他认为王阳明就是见到了格物致知的真理。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他说王阳明先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明睿天授,他的聪明睿智啊,天纵睿智的意思,明是看得清楚,睿是想得清楚,明睿天授,那么清楚明白的智慧简直是老天爷给他的,要不的话,各位想想看,全天下有多少儒者,每一个都能吟诗作对,每一个都是非常厉害的,没有一个找得出朱熹的毛病,大家都奉以为金科玉律对不对?就单单出一个王阳明根本不甩他,你就是错的,拿它来做实验根本就不堪检验,各位,做实验重不重要?很重要呀。然和乐坦易,但是王阳明这个人很随和,不摆架子,不事边幅,他也不重他的形象,各位像我们现在要上一个电视节目,要不要重形象,你要很重形象,看起来象一个大学者,有没有?要不然谁听你的?王阳明不事边幅,是一个和乐坦易的一个人。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什么是泛滥于词章?就是他很喜欢吟诗作对,前面第一堂课讲过他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吟诗作对,能够吟诗作对的人就很喜欢吟诗作对嘛,到处要得罪人家,各位,你太喜欢吟诗作对会不会得罪人家?也会嘛,因为你把人家贬低了嘛,人家就会看不起你。少时豪迈不羁,怎样豪迈不羁?结婚那天竟然不见了,老师说话你还敢顶嘴,对不对?这个人个性就是这样,豪迈不羁,所以大家觉得他不稳重。


出入二氏之学,然后又一下道家一下佛家,最后你又混到我们儒家,请你走开好不好,你不是我们儒家的,就是说你滚你滚这个意思。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所以,忽然听到王阳明的学说敢跟朱老夫子挑战,都觉得他立异好奇,就是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出名就是啦,漫不省究,你根本就不曾深究过这个学问。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大家都不知道王阳明先生居夷三载,就是在蛮夷之邦呆了三载,哪三载?就是被贬到龙场当龙场的驿丞,有三年的时间,被那个宦官刘瑾假圣谕把他给贬走了。在那里处困养静,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整日在那边苦思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道理,整天在那边内观内照,因为他觉得往外格是不对的,整日在那边内观内照,无法突破的时候龙场一梦让他豁然开悟,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他那个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功夫,那个去人欲存天理的心法早就已经超凡入圣了。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大中至正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就是最正确的,其实他已经得到了格物致知心法精髓的真传,不是你们所想象的那个少年时代豪迈不羁、浮华于辞章的少年郎,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他说我徐爱在王阳明门下,后来因为怀疑就挑战,挑战他就回答,回答我就心服了嘛,对不对?但见先生之道,看到王阳明的学问,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一接触的时候感觉还好,还很简单,但是你越深究越高深,这个话其实跟颜渊对于孔子的赞叹是一样的,颜渊对孔子的赞叹是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越想抬头往上看,越觉得不可能,他越高,你越去钻研他,越觉得不可能,他越硬,无法钻研无法钻破。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看起来很平凡,但是你越往里面去探讨越精微。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就之若近,一开始感觉入手很简单,可是你造就到越深的地方你会发现你受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我在他身旁跟了十几年,实在是连边都摸不到,藩篱是围篱,连围篱都没摸到,各位,围篱进去才能够进到他的厅堂前面,厅堂进去才能看到房室之美,不是这样吗?他连围篱都还摸不到。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现在世上有很多人探讨王阳明的学问,这些君子们,或者只跟先生有一面之交,一面之交一定是印象不好的,为什么?因为他不摆架子对不对?然后呢,他豪迈不羁,所以对一般儒者来讲,那种道貌岸然,一定印象不好;或犹未闻其謦欬,謦欬就是谈吐谈笑,甚至有的连跟他见一面听听他说话的机会也没有,就听过人家说;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或者是你还没有听他说,也还没有研究,你根本不愿意,你内心先怀着排斥。


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而各位研究王阳明学说的人,就在很仓促的时候,在两个人谈笑之间、立谈之间,站着都还没坐下来,站着打两句招呼,我们就说哎呀这个人不可信,或者是听人传闻或者是自己臆度、揣测的,这怎么能够了解王阳明所说的心学的精髓呢?


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跟在王阳明旁边学的人,听到王阳明先生的学说,往往也是一样,知道一点点,遗失的却更多。


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就好像一个人看着一匹千里马,只在意它是公的还是母的,只在意它是黄的还是黑的,却忽略了我们在评论一匹马最重要的是:它的哪一个部分最有价值?到底是不是千里马?不是在于它的颜色,不是在于它是公还是母,到底它能不能跑千里,能够跑千里,管它公的母的,还是黑的黄的,这不是重点对不对?所以你在看王阳明的时候,你不要管他很和乐坦易,他一点没有架子,他一点不象达官贵人,根本也不像个大学问家,况且小时候就泛滥于辞章,对不对?讨老婆都会忘记,这个人怎么值得相信?这不是重点,看人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的学问到底对不对。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所以我徐爱就备录平日在王阳明门下所看到、听到的,然后把所有文章跟与我有同样爱好的同志来分享。还好有徐爱这个人,他识货,在王阳明旁边的学生,我认为不识货的也是一大堆。他识货,他识货就把学问点点滴滴地记录了下来。各位,这一定是有长久的准备的,不然记录不了多少东西,还好有他记录下来,还有几个同好也记录了下来,然后跟只要有一点怀疑朱熹的人分享,不然我们今天就没有这个《传习录》可以读了,也根本看不到《朱熹晚年定论》,在定论里面朱熹自己承认自己年轻的时候所说的是错的,那些文章如果是朱熹的弟子一见到就赶快烧掉,不可以流传,为什么?因为他批评到圣人,它会让人对朱熹打折扣,对不对?这不是求学问的态度,所以,还好有这个徐爱。然后,他希望大家共同来考证这个事情,不要辜负了王阳明先生的教诲。


门人徐爱书。就是王阳明的门人徐爱写的这一篇序言。


从这一篇我们大略可以知道王阳明当时教学的情况,他的处境,还有弟子对他的质疑,弟子都质疑了,何况不是弟子,对不对?全天下都在质疑王阳明,而全天下都把朱熹的学说奉为标准答案,在那样的情况之下,要把阳明心学、格物致知的究竟心法传扬于世,坦白的说,最大的阻力正是朱熹本人,对不对呀?朱熹干嘛那么出名?你当时不那么出名,王阳明宣扬起来就不会那么累,是不是这样啊?所以,学问没有到究竟处,先别出名,一出名就糟糕了,这是造成我们今天读不了王阳明学问的原因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曉焱_yo

    原来修心并非什么玄奇高深的事情,也只是需要从最切近的生活小事上去练习,以至于最终能够达到下学而上达的效果……

    yuhao8530 回复 @曉焱_yo: 是的,为扇去恶是格物,中和,不偏不倚,未发之中。

  • 陈洪777

    阳明先生从小就怀有成圣成贤的心!感佩!

  • 曹琼_1r

    徐爱眼中的阳明,若颜回眼中的孔子

    胸中必有一物 回复 @曹琼_1r: 徐爱也好像颜回,都是早亡,老师都痛心没人能传承下去了。

  • 阿雅2021

    哎呀,好听。看来得去买《传习录》了😁

    阿雅2021 回复 @李柏宏_: 看完也听完了,正真的大学问!

  • 米花生_5w

    来之不易,感恩!

  • 恰恰有约

    学问不到“究竟”处先别“出名”,一出名就糟糕了!遥看现在的“名师”们,真的是汗颜啊

    笨笨的素素 回复 @恰恰有约: 学问不通透又很出名,一人盲引众人盲,应该会造业吧?

  • 燕子htz

    学生可以和老师这么平等的辩论~弟子敢问,老师诲人不倦,佩服

  • 幸福原来如此_PM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阳明先生是一个注重学问,不注重外表的圣贤。

  • 听友32115687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国学原来可以这么学!真心不错!

  • 听友61033487

    一直以为朱熹是大家,现在才知道王阳明才是得儒学真传的,可惜国人都还是会这么认为的,要匡正错误何其难啊!

    此心光明lv 回复 @听友61033487: 心学和理学是两回事,无所谓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