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日本朝鲜留学生 阿拉伯人--“游”是文明传播和学习过程(5)

046.日本朝鲜留学生 阿拉伯人--“游”是文明传播和学习过程(5)

00:00
06:56

旅游者不仅传播文明,同时还是先进文明的学习者、吸收者。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萨尔曼•巴希尔博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解读旅游的作用时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是最好的教育。”

其实,从古到今,大多数人走出去的目的,都与追求新文明有关,尤其是在功利性十分明显的古代社会。以中国为例,古代中国长时期处于世界文明的火车头地位,古都长安一直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许多国家派出学者、留学生(包括僧侣)来中国深造学习。长安的国子监(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里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达8000人之多,其中尤以朝鲜和日本为最。

据史书记载,朝鲜多时一次就派遣留学生一百零五名。他们受到唐政府的特别优待,被称为“宾贡进士”,并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朝鲜留学生回国时,不仅带走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带走大量中国典籍。佛教、佛经连同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于唐末也一起传入朝鲜。

据记载,朝鲜京都平壤,是模仿唐朝长安和洛阳的风格建造起来的;朝鲜文武官职的设置也与唐朝相仿;甚至连其国家的历法、年号及百姓的服装也跟大唐一致。

唐玄宗为此还称朝鲜是懂诗文的君子国,知情达理,和中华同类。他往朝鲜派使臣时,也一定经过精心挑选,有文学修养者才能入选。另一方面,朝鲜的音乐、特产等传入中国,同样丰富了我国人民生活。

中日文化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潮。史书记载,公元841年至903年间的62年中,中国去日本的使节与商舶有32次之多。而日本来华学习的遣唐使、留学生则更多,有的一批就有500多人。

和朝鲜一样,学成而归的日本留学生,对日本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的鼓励及协助下,日本孝德天皇进行了大化革新,即从中央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学及其他技术,一切学习唐朝。公元719年,天皇还下诏书,令全国仿照唐服,和服从此成为日本人的国服。


阿拉伯人

唐朝与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往来也非常频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印度的天文学、医学传入中国,中国的中医药,如人参、麻黄传入印度,养蚕植桑技术则流入波斯。

波斯人不仅学会了养蚕缫丝,还吸收中国丝织品的工艺特点,研究创造出波斯锦花缎。即使在今天,波斯地毯也是世界上有名的高档产品,是世界各国消费者青睐的商品。

由于伊斯兰教已取得合法地位,并对教徒规定了朝觐制度,使得每一个穆斯林者平生都有欲望作一次长途旅行。朝觐期间,来自各地的哈只旅行团纷纷云集麦加。

商人、艺术家们也趁机而来,或做生意或奉献艺术,为此,驿传局还编写了许多旅行指南,对那些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哈只、旅客、商贾等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旅游服务。

阿拉伯人是寻求知识和爱好旅行的突出代表。阿拉伯帝国时期,以求知求学为主的旅行盛行。穆罕默德曾教导哈只们:“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拉伯的旅行家和历史学家马苏第,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他曾经游历过埃及、巴勒斯坦、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等地。

在马苏第所著《金色的草原》中,他十分推崇中国人的手工技巧,说他们特别长于塑像及其他技艺,并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阿拉伯帝国时期另一位旅行家白图特约,在1345年至1346年间到过中国,他在外旅行长达28年之久,他的著名的《亚洲非洲旅行记》记载了中国的城市、商埠、物产和风俗。

阿拉伯大商人、旅行家苏莱曼,公元851年前后来中国经商游历,回国后将其在东方的所见所闻由一位不知名作家写成《苏莱曼东游记》。

这些外国旅行家“游记”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描述当时中国的富庶和繁荣,肯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中国称作是“礼仪之邦”,“万邦之国”,足见中华民族那个时代的软实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