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鸿宾《解密中国智慧》009什么是格物?

米鸿宾《解密中国智慧》009什么是格物?

00:00
13:25

上一集我们重新认知了传统、文化、学习、同学的本意,今天这一集我们进入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什么是格物?

《礼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是说,只凭记忆文字的学问,是不足以成为老师的。是的,中国文化是人要有功夫和境界,而格物智慧就是功夫所在。

有件事值得一提——上海著名的复旦大学,它的前身与中国近代著名高校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有着缜密的渊源。震旦是印度对中国的旧称,震旦大学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的大学,被誉为是在中国已经消失的9所世界级大学之一。震旦大学是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创立的,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和上海大学的创校校长于右任都是马相伯的学生。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学校后,所设立的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学问。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的各个院系分别归并到上海市各个有关的高等学校里面去,包括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等。

从上述内容可见,震旦大学当年所设置的四门专业之中,格物位列其一。

那,为什么要学习格物呢?

《诗经·大雅》中说:“有物有则”。是说,在现实世界之中,一物有一物的道理,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存在。

  在《吕氏春秋·季秋季·审己》之中说:“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它的意思是说:事物表现出来的样子,必然各有其原因,如果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便是做事情做对了,也和不知道一样,最终必然会受到困扰。人要能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才可以抵达易经中所说的“与时偕行”和《庄子》中所说的“胜物而不伤”的境界。否则,就会像当年宋代白云守端禅师给他的弟子说的一样:“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没有看透它们的时候,撞着就像铁壁一样。一旦看透之后,才知道自己就是铁壁!” 可见格物之学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是从格物智慧来发端的,但格物,可不是对事物的简单了解。那,究竟什么是格物呢?

  “格物”,就是探究万事万物势能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她为人们提供了先见之明、顺势而为、胜物而不伤的方法和智慧,让人能在生命的成长中具有各就各位、各自饱满的能力,这也是抵达中国文化的功夫和境界的路径,

  在先秦《商君书·更法》中说:“愚人对于已经成功的事情为什么成功也弄不明白,而智者呢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就能够预见其结局。这句话虽然表面上在说愚人和贤人对于事物不同的认知境界,但其实也是在强调先见之明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中以阴阳、五行、干支、八卦等构建的格物体系,对势能变化规律进行精细探究的方法是抵达天人之学的核心路径,也更是对《诗经》所说的“有物有则”的践行。

  在此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格物是探究万事万物势能变化规律的学问,由此亦知:今天的科学以及医学,他们也都属于格物的范畴,没有超出他的边界。

  这个世间,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显现”和“本性”来分析,每件事物都包含这两面,连你自己都不例外。其中,“显现”是外在呈现的象,“本性”是内在的势能,它超越一切显象而存在。如果要问这两者有什么关系?这两者是一体两面。这是真理!

而格物之学,最重视的就是研究事物的“本性”,也就是“识势”,认识势能。

《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意思是说: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以物的形态显现,以内在的势能变化而成就了他。

《吕氏春秋》说:“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这话的意思是说:水出于山而奔流到海,不是水厌恶山而想去海,而是地势的高下决定的。庄稼长于田野,而成熟之后又收归仓库,不是庄稼希望这样做,而是人们要这样做,这些都是自然之势。

《孙子兵法》说:“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择势而为,智也!”意思是:高山上圆圆的大石头,一推就能向下滚动,这就是山的势,而能够识别并且选择势能为己所用,这才是智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意思是说:善于战斗的人,借着环境的势能走向,把战斗的发展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韩非子·观行》说:“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是说:不能得到势能的支持,事情就很难成功。

《六韬·文韬·兵道》中说:“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意思是:做事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而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势的大小。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意思是:再有智慧,都不如借势而为。

《北史·于仲文传》说:“乘势击之,所以制胜。”意思是:借大势的力量来打击对手,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

南朝的范晔说:“神龙失势,与蚯蚓同。”“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意思是:“没有势能的支撑,龙和蚯蚓没有什么区别。”“得势的时候做什么事都成,失势的时候连命都保不住,让人不得不感叹势能的力量之大啊。”

《三国志》(卷二十一《王卫刘傅传》)中说:“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意思是:得势的时候我努力做事,这样会加倍有所得,那失势的时候我还不调整方向继续努力,那就会加倍有所损失。

庄子在《庄子·秋水》中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是说:在尧舜当政的时期,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这不是有没有智慧来决定的;在桀纣当政的时候,天下没有得志的人,这也与智慧无关,是由于每个时代的势能不同而导致的。

宋代苏洵《六国论》说:“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意思是: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大事不如秦国。苏洵又在《权书》中说:“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意思是:在战争中的主要将领,要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才可以用兵,明白大势所趋才可以与对方交战,知道如何节制才可以去调动兵力。

宋代张商英《护法论》中说:“儒者尚势。”意思是:合格的儒者要能够明白势和用势。

明代吕坤《呻吟语》中说:“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势之所在,天地圣人不能违也。”意思是:“在天地之间,只有规则和势能最为尊贵”“即便是天地和圣人,都不能违背势能的发展变化规律呀”。

六韬·龙韬·军势》中说:“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意思是: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征兆,探知其中用以纪年的规则,根据日月的运转带来的规则,从而遵循节气的变化,按照日影的长短变化来确定了长的尺度,万事万物都有死生的变化,这些都遵循了天地变化的规律。

大学中也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万物都有头有尾,事情都有结束和开始,知道事物的发展次第,这就很接近道了呀。

上面这些圣贤的话都能够让我们知道认识势能规律的重要性,这一集中对于格物智慧中势能的理解,我们就学习到这里,由于老师的原书中只引用了章句原文,原文之后的简单大意说明并不是书中的内容,是我自己的初步理解,欢迎大家指正。下一集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格物智慧,谢谢大家的聆听,再会。

听解密中国智慧,饱满生命,庄严人生!

我们下一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闭关的童仔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๑ 丷๑)))

  • 阳光中行走_陈皓玉

    对震旦重新认知,原来来历悠久有底蕴

    听友285206652 回复 @阳光中行走_陈皓玉: 陈-他发高级技工故意的余晖划分为犬瘟热体育i默不作声着

  • 火星人村头农夫

    打卡

  • 胡凡圣一如

    格物格物,格的是物,知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