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别节目:听戴锦华聊电影5:《窃听风暴》——后冷战时代的观看之道

春节特别节目:听戴锦华聊电影5:《窃听风暴》——后冷战时代的观看之道

00:00
26:10
嘉宾观点听戴锦华聊电影5:《窃听风暴》——后冷战时代的观看之道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9年生人,1978年入学北大中文系。喜欢各种艺术门类,唯独蔑视电影,然而1982年恰恰分配到了北影工作。多年后,她宣称,这是她一生最大的幸运。就在北影工作期间,她彻彻底底地爱上了电影。1993年,出于对北影内下海风潮的厌恶,她回到北大任教。谈到戴锦华,北大学子脑中马上会跳出两个字:“戴爷”。因为高大健谈,学生们常这么亲切地称呼戴锦华。她的课永远座无虚席,两百人的大教室每学期都被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她谙熟理论,讲课旁征博引又机智幽默,在她的课上,在进行紧张刺激的理论之旅时,学生不时会爆发出会意的笑声。

 

 

第五讲中,戴锦华将以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为例讲解电影视听语言与电影叙事、人物塑造以及意义呈现之间的关系。《窃听风暴》是少数一部获得整个欧洲认可的德国电影。无数的人含着热泪看完了这部电影,他们一致认为这部影片显露了人性的光辉。这是一部关于冷战的电影,后冷战时代的胜利者用“大和解”完成了对历史的书写。在戴锦华看来,这种大和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部电影却神奇地用视听语言完成了这一任务。该片的英文译名直译为“他人的生活”,我们好像站在窃听者的位置上观察着他人的生活。事实上,我们比窃听者知道得要多得多,他在听,而我们在看。在影片中,窃听者反而是一个缺席者,他成了被看者,而非观看者。这里面涉及观看的多重权力结构,这就跟摄影机的机位联系在了一起。

 

 

1-5分:《窃听风暴》之所以成功源自胜利者的书写

6-24分:这种书写是通过不同的观看角度完成的

 

感谢爱课程的支持。

编辑:黄锐杰  后期:袁圣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格子的爹

    聪明,一针见血。

  • 听友84993721

    1:25 后

  • 任性美丽

    z xz

  • 鲁西西在东区

    窃听风暴

  • 至美旅游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