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漫谈伦理道德(上)
 15.22万

试听18018 漫谈伦理道德(上)

00:00
10:55


现在,“以德治国”的口号已经响彻祖国大地。大家都认为,这个口号提得正确,提得及时,提得响亮,提得明白。


但是,什么叫“德”呢?根据我的观察,笼统言之,大家都理解得差不多。如果仔细一追究,则恐怕是言人人殊了。


我不揣简陋,想对“德”字进一新解。


但是,我既不是伦理学家,对哲学家们那些冗见别扭的分析阐释又不感兴趣。我只能用自己惯常用的野狐谈禅的方法来谈这个问题。


既称野狐,必有其不足之处;但同时也必有其优越之处,他没有教条,不见框框,宛如天马行空,驰骋自如,兴之所至,灵气自生,谈言微中,搔着痒处,恐亦难免。


坊间伦理学书籍为数必多,我一不购买,二不借阅,唯恐读了以后,“污染”了自己观点。


近若干年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


人生一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修身问题。


这三个关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这些说法也许有人认为太空洞,太玄妙。我看有必要分别加以具体的说明。


首先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成为人类之前,他们是大自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等到成为人类之后,就同自然闹起独立性来,把自己放在自然的对立面上。


尤有甚者,特别是在西方,自从产业革命以后,通过所谓发明创造,从大自然中得到了一些甜头,于是诛求无餍,最终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


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类的衣、食、住、行的所有的资料都必须取自大自然。大自然不会说话,“天何言哉!”但是却能报复。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00多年以前,大自然的报复还不十分明显,恩格斯竟能说出这样准确无误又含意深远的话,真不愧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奠基人之一!


到了今天,大自然的报复已经十分明显,十分触目惊心,举凡臭氧出洞、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淡水短缺、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旧环境污染,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其中哪一项如果得不到控制都能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到了这样危急关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才幡然醒悟,开了一些会,采取了一些措施。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知道要注意环保问题了。这都是好事;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还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努力发出狮子吼,对全世界振聋发聩。


其次,我想谈一谈人与人的关系。自从人成为人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些群体,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社会的组织。这些群体形形色色,组织形式不同,组织原则也不同。


但其为群体则一也。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利益一致,有时候也难免产生矛盾。举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比如讲民主,讲自由,都不能说是坏东西;但又都必须加以限制。


就拿大城市交通来说吧,绝对的自由是行不通的,必须有红绿灯,这就是限制。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大城市一天也存在不下去。


这里撞车,那里撞人,弄得人人自危,不敢出门,社会活动会完全停止,这还能算是一个社会吗?这只是一个小例子,类似的大小例子还能举出一大堆来。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最后,我要谈一谈个人修身问题。一个人,对大自然来讲,是它的对立面;对社会来讲,是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细胞。


因此,在宇宙间,在社会上,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关键的。一个人在思想、语言和行动方面的正确或错误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也就昭然可见了。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你不是谈伦理道德问题吗,怎么跑野马跑到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上去了?我敬谨答曰:我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正是谈伦理道德问题。


因为,三个关系处理好,人类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阔步前进,个人生活才能快乐幸福,这是最高的道德,其余那些无数的烦琐的道德教条都是从属于这个最高道德标准的,这个道理,即使是粗粗一想,也是不难明白的。


如果这三个关系处理不好,就要根据“不好”的程度而定为道德上有缺乏,不道德或“缺德”。严重的“不好”,就是犯罪。这个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


全世界都承认,中国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和实践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打下的,在其后发展的过程中,又掺杂进来了一些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伦理体系,仍在支配着我们的社会行动。


这个体系貌似清楚,实则是一个颇为模糊的体系。三教信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不是泾渭分明的。但仍以儒家为主,则是可以肯定的。


儒家的伦理体系在先秦初打基础时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孔子的学说的中心,也可以说是伦理思想的中心是一个“仁”字。这个说法已为学术界比较普遍地所接受。


孟子学说的中心,也可以说伦理思想的中心是“仁”“义”二字。对此学术界没有异词。先秦其他儒家的学说,我们不一一论列了。至于先秦以后几千年儒家学者伦理道德的思想,我在这里也不一一论列了。


一言以蔽之,他们基本上沿用孔孟的学说,间或有所增益或有新的解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足为怪。不这样,反而会是不可思议的。


多少年来,我个人就有个想法。我觉得,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先秦儒家已经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


这样的安排极有层次,煞费苦心,然而一点理论的色彩都没有。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在这里本来就不想讲理论而只想讲实践的。我们即使承认这一句话是对的,但是,什么是“仁”,什么是“仁”“义”?


这在理论上总应该有点交代吧,然而,提到“仁”“义”的地方虽多,也只能说是模糊语言,读者或听者并不能得到一点清晰的概念。


秦代以后,到了唐代,以儒家道统传承人自命的大儒韩愈,对伦理道德的理论问题也并没有说清楚。


他那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一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勿待于补之谓德。”句子读起来铿锵有力,然而他想什么呢?


他只有对“仁”字下了一个“博爱”的定义,而这个定义也是极不深刻的。此外几乎全是空话。“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适宜”,什么是“适宜”呢?这等于没有说。


“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道”是人走的道路,这又等于白说。至于“德”字,解释又是根据汉儒那一套“德者得也”。读了仍然是让人莫名其妙。


至于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家学者对仁义道德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我不是伦理学者,现在也不是在写中国伦理学史,恕我不再一一列举了。


用户评论
  • 箬水三千只取其一

    有幸听季老的作品,就如他的人品,真实可敬。心胸宽广的季老也是高寿之人,电视上觉得他真是慈眉善目,朴素可敬。

    Nitrolove 回复 @箬水三千只取其一: 推@喜马社区

  • vjia琴

    德~是指好的品行吧!🤓~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修身养性也!人类确实辜负了大自然的给予,我们必须要醒悟了。人与人的关系还真是复杂,感觉利益已占据了很大一半社会关系,随之而来我们会缺失了一些极为珍贵的真实情感。好吧!最后一关就是要个人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先。个人好了,大家才能融洽!

  • 玉色清浅

    季先生太有前瞻性了,希望更多人能听到,希望人类早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太多物种因为人类而灭绝了!

  • Kitty_Bq

    工作5年突然站在了被迫要改变的节点,在这个成人世界里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 茫茫黑夜漫行

    已知乾坤大 尤怜草木青

  • 老大_ti

    主播的声音有磁性,吐字清晰标准,文章好,。听第二遍了。

  • weiyudx

    这是大师哪年写的书?

  • lanz402

    Àwwqq

  • 無問乄

    听叶大大的声音容易怀孕,虽然孤是雄性

  • 听友84185114

    主播声音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