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毁誉能靠得住吗?
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
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绕。
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
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
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
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黑,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行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俗语说:“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
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上脚的程度。
我想了解你们收费的制度,听别人说,一当交钱,被你们锁定,就形成自然扣款,而不能卸载,这样,对我们手机操作不灵便的老年人,那是一个怎样的心理承受?
玉厚读书会 回复 @听友255404471: 怎么会呢?可能是你设置成了自动续费,可以打电话给客服解决。
季先生写的好,主播播的更好。谢谢
超级赞同。一个人表现大众面前永远是正面好的,没有一点缺点,那么他一定是伪装了什么。没有人是绝对的完美的人。
好听
我不是买了么怎么还不可以听
千人千面,观之则矣
人太圆滑,就不正常了吧!
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去诋毁别人。被锻誉者,往往是因为,拥有了别人不能拥有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你贪污,最起码能说明,你有这个能力。如果有人说你有男女关系,其实就是在表扬你不仅漂亮而且还有魅力。如果还有人说,你占了他的位置,那只能说明,他不仅专业水平不行,连做人都不行…
誉,名声也!毁?破坏咯!没有一个人能圆滑到能讨好每一个人,这样的人不存在的。切莫总想着毁他人,与其这般执着还不如给自己多积累些誉,切勿最后自毁哈
王阳明远离京城,在老家赋闲讲学的这段时间,京城却是闹得不可开交。王阳明曾强调礼乐制度的根本就在于合不合乎人情。
李叔同,李先生——弘一法师。看他的故事,很少有什么修行是为了让自己往生成佛,他多半时间都是在弘法,教化众生。也许,他期许的并不是西方莲池里薰风的清凉,而是只想用...
启蒙英语
1234567890
听书、听课、听段子,尽在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邀您共同欣赏:致敬祖国·最美声音献礼建国七十周年,第二届“传诵中华文化经典,争做新时代好队员”...
每一节切的太短了,能在十分钟左右更好~
叶清voasia 回复 @程爽珂: 是根据季大师的文章来做分集的,他的文章有时候比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