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为人 | 如何给孩子竖立良好的家风

19 为人 | 如何给孩子竖立良好的家风

00:00
12:29



本节内容:



  上几集主要讲了修身问题。接下来讲《论语》中为人的智慧的第二大方面的内容:如何齐家,就是家庭建设问题,集中在家风家规家教。


  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价值,还是让我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起。


  有一次,我在一个中学讲座,题为“论语的智慧”。讲座结束后,有一个家长地把我单独留住了,说要请教老师一个问题。说的是她家有一个男孩,是个独子,已经上高中了,经常不去上课,考试也不去考,很多科目挂红灯。整天跟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隔三差五地向家长要钱,如果不给钱,就拿把菜刀放在桌子上,说你看着办,否则就这么了断了。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了这孩子的经济要求。她说:家里就这么一根独苗,她现在已经快退休了,下半辈子的希望就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但是这孩子这么不成器,看来下半辈子已经没有指望了,精神也快崩溃了,一直吃着抗抑郁药,几次想到自杀。一边说,一边哭,还把抗抑郁药拿出来给我看。她问:老师,您看看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办法没有?我当时只回答说:尽量引导吧,看看还有没有浪子回头的可能。但是,孩子上高中以后,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太晚了,很难改变。


  在这里,我也想顺便给广大家长朋友们提个醒。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3到7岁,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敏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格的可塑性很强,想把他以后培养成正人君子,可以的,培养成卑鄙小人,也是可以的,甚至想把他以后培养成恐防分子,都可以。小学时期,人格形成还处于过渡时期。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人格就基本定型了,已经很难改变。当然并不是说不能改变,毕竟也有浪子回头金的情况,但是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大家看,3到7岁这个时期,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此,要十分家庭建设的价值,注重家风家规家教,否定就会后悔莫及。


  那么,如何齐家呢?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因此,家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文化在中国也十分发达。在这个方面,《论语》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可资借鉴。在这里着重讲以下两点:


  一是家庭建设,或者说,家风家规家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从孔子讲的这段文字,我们也许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的答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弟子回到家里要尽孝道,走上社会对长辈要尊敬,说话和做事情要谨慎而且讲信用,广泛地爱他人并且亲近仁义的人。工作之外尚有余力,就学习一些诗文。句中的“弟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学生,一是小辈。这段基本上涵盖了家教家规家风的主要内容。


  孔子说的这段话,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就根据《论语》中这段文字,写成了《训蒙文》,后经清人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这就是现今“国学热”中倍受推崇的一本蒙训读物。《弟子规》中开宗明义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清]李毓秀《弟子规·总叙》)


  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弟子规》成书于清代,在民国战乱年代,并没有多大影响。在当今中国社会却大红大紫起来,这需要分析。有人甚至把《弟子规》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这就有些过分了。《弟子规》远算不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连蒙训读物的经典也很难算得上。中国传统经典的蒙训读物,主要还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尤其是《三字经》《千家诗》最为有名。《弟子规》中有不少内容还是有现代价值的,但是也有一些僵化的内容,并不利于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要注意的。


  二是家庭建设,或者说,家风家规家教的核心是什么?


  这可以从孔子的得意高足有子讲的以下两句话出到答案。


  第一句话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意思是说“孝悌,是为仁的基础。”儒家学说中最为重要的范畴,是仁学,而仁学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孝悌。句子中的“本”,是基础的意思,不少人把它理解为根本的意思,这是不对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说,本,根也。所谓的根,就是树根、基础。有子认为,孝悌是最根本的家庭伦理,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伦理型的文化,把家庭伦理社会化、政治化,又把政治与社会伦理化。


  第二句话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非常孝悌的话,那么他走上社会会胡作非为的,就比较少见”。这句话讲到根本上了。比如说,看一个人怎么样,只要看他对其父母兄长的态度怎么样就可以了。如果这个人对他父母兄长的态度尚且都很恶劣的话,那么就很难想象他对同事、朋友和其它人士会有良好的情感,这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以,家庭建设,或者说,家风家规家教的基础与核心,就在于孝悌这两个字。这也是完全符合孔子的原意的。孝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悌主要是小辈对兄长的尊敬。当然,这里包括着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兄长对弟妹对关爱。因为人际关系总是双向的。关于孝悌问题,《论语》中还有两个案例比较典型。


  第一个例子是:


  有一个叫原壤的人,是孔子的老相识。根据《礼记》记载,这个人实在不怎么样,不重礼仪,碌碌无为,其母亲去世,孔子为帮他清洗棺本,他却敲着棺木唱起歌来。根据《论语·原宪》篇记载,有一次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说,你啊,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有人说孔子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对老人的大不敬。这完全是断章取义,相当于现在的“标题党”,纯粹是无稽之谈。


  第二个例子是:


  据《论语·为政》篇记载: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呢?”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意思是说,《尚书》中有言道:‘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爱兄弟’。把孝悌之道用于为政,这本身就是从政。孔子认为,在家里践行孝悌,本身就是为政的组成部分。


  从上述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孔子对孝悌精神的重视程度。后来《孝经》一书对《论语》中的孝悌精神,作了更进一步的阐发。书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感应章》)。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十分家庭建设的价值,十分重视家教、家规、家风,并且认为教悌是家教、家规、家风的核心,这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启迪意义。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每个人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奠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应该引起广大家长朋友们的高度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琉璃桃飞

    这些天才听,相“听”恨晚啊!

  • NeverLoseHope_gx

    请问主播,后面是否还有其他的更新?关于为学,为政?

    陆卫明教授 回复 @NeverLoseHope_gx: 课程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欢迎关注~

  • NeverLoseHope_gx

    主播,好像还少了很多讲座,我听了您的学习强国视频讲座,关于为学,为政的是否后面还有吧?

    陆卫明教授 回复 @NeverLoseHope_gx: 后面还有四十节左右的课程,为人讲完,就会讲为学和为政,课程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欢迎持续关注!

  • 陆卫明教授

    你好,这才讲到为人部分。以后还会具体讲到为学、为政部分。

  • 瑞铭大语文

    陆老师,您怎可以说把孩子培养成恐怖分子。举例太不恰当

  • NeverLoseHope_gx

    在国内讲论语很好的一个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