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潘金莲和西门庆是“一见钟情”吗?

1.1|潘金莲和西门庆是“一见钟情”吗?

00:00
28:42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卜键。

《金瓶梅》的前十回,大量使用了《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但还应该知道,在《金瓶梅》的第一个十回,本书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重点写的是潘金莲。甚至可以说,是由《水浒传》的“武十回”,就是武松的十回,变成了《金瓶梅》中的“金十回”,就是潘金莲的十回。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差不多一百二十回的篇幅,往往分成一些段落,大致——不是所有都这样——但大致上以十回左右为一个写作段落,所以在《水浒传》中,主要写武松的十回我们称之为“武十回”。

在两书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所以在以后讲到这些的时候,我会做一些比较,看看它有哪些改动,看看这些改动对于《金瓶梅》写人物有哪些作用。

在发刊词中,我推荐大家阅读的是《金瓶梅词话》。为什么呢?理由有两点,第一,它是“金瓶梅”最早的版本,是祖本;第二,它对人情世态的描写最为生动。

什么是“词话”?这是盛行于元代和明代的一种说唱艺术,由说书人连说带唱,后来发展为“弹词”和“鼓词”,也发展为一种小说的文体。比如“三国”,“水浒”,据说在最初都是词话。简而言之,词话是一种可以讲唱的小说,里面有大量的韵文,像《三国演义》开篇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被认为有词话的痕迹。

“金瓶梅”中的“词话”痕迹更强,在开篇先有“词曰”四段,说不做官怎么好,接下来又有“酒色财气”《四贪词》,再下来在第一回,又用一首词开始,并简单讲了项羽、刘邦的故事。大家注意,不是讲他们的盖世功业,而是说像他俩这样的人物,都因为一个女子而英雄气短。作者用了一个词,叫“豪杰都休”,意思也就是英雄不过美人关。所以,在潘金莲的登场之前,还有项羽的虞姬和刘邦的戚姬作简短铺垫。尤其是戚姬,她处心积虑为儿子赵王如意争夺皇位,最后死得很惨。作者以这个西汉皇室的悲情故事,为后世的女性、也为本书中的女性作一个引子,很值得回味。

今天我们谈《金瓶梅》的第一回和第二回。

这两回的故事,是写宋徽宗政和年间,山东阳谷县一家姓武的有二兄弟,老大武植是一个侏儒,身不满三尺,为人懦弱;老二武松身高七尺,自幼学得一手好枪棒,就是武艺高强。长大后兄弟二人分手,老大留在老家,但遇到灾年,把房子卖了,搬迁到了清河县,做些卖炊饼的小生意。而老二武松闯荡江湖,打了高官童枢密,逃亡到沧州,在小旋风柴进的庄子里躲了一年多,因为想念哥哥,决定回老家来看看。他喝醉酒后夜过景阳冈,打死为祸一方的老虎,引起轰动,也受到清河知县的欣赏,被聘为县里的巡捕都头。古代县一级官员很少,巡捕都头职位很低,但权力不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一日在街上与武大相遇,应嫂子潘金莲之邀搬到哥哥家居住,不久就因潘金莲公然勾引,起身怒斥,搬离了哥哥的家。后来武松被知县差往东京送礼,临行前特地来家,叮嘱哥哥诸事小心,遇到事情多忍让,有什么事等他回来再说。果然有这么一天,潘金莲在家里放门帘子时,恰好用叉杆,也就是竹杆,前头有一个叉,打中了在街上闲行的西门庆,四目相对,两下里都有意了。于是就引发了《金瓶梅》的新的故事。

所以我说这两回,我们要看潘金莲如何登场,要看潘金莲为何要去勾引自己的小叔子?有没有一些真爱在心中?她怎么样遇到的西门庆?一个撑帘子的竹竿,怎么就打中了西门庆的头?还有,西门庆的“贼眼”中,“贼眼”是作者用的词,会有秋波流动吗?

这两回的情节和人物,主要来自《水浒传》的第二十二回和第二十三回。大家注意,作者特别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它是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这一期间,在中国北方女真人已经崛起,大金已经建国。这个也很有意思,北宋的死敌是辽,为了辽割地赔款等等,在辽的后面,出现了女真人的政权“金”,“金”朝崛起后,首先给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所以北宋在一开始很开心,但是后来很快知道,面对的一个更凶恶的敌人。这个时候距离金朝灭了北宋,还有不到十年。

《金瓶梅》中的男欢女爱,从朝廷到市井的万丈红尘,都是在这样一个末世发生的。这是一部大书的底色,是它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场景。西门大院儿的勾心斗角,包括我们的主人公和这两回的主人公潘金莲走入西门大院儿之前的历程,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的。

原书中的武大郎一笔带过,作为一个可怜的残疾人存在。但是到了《金瓶梅》里,对他的描写开始细化。写他搬到了清河以后,仍然家庭遇到各种悲剧,先是老婆死了,大家注意,在《水浒传》里他原来没有老婆;留下一个12岁的女儿,这也是原来根本没有的;生意也败了,房子也没有,只好租张大户的房子来住。  

张大户也见于《水浒传》,寥寥几笔,连姓都没有,就叫“大户”,说他想占有使女潘金莲,金莲不从,告诉女主人,大户恼怒之下将她嫁给武大郎。《金瓶梅》对张大户有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说这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富翁,有万贯家财,无寸男女,悄悄收用了婢女潘金莲,被夫人发现后将张大户骂了一通,将潘金莲好一通苦打。潘金莲在家里呆不住了,就被嫁给了武大郎。这里面有主家夫人惩罚的意味:你不是勾引男主人吗?我把你嫁给这么一个人。但是潘金莲和张大户私下里还是来往,在一起鬼混。不久,张大户得了病,就死了。主家娘子很生气,就把这一家赶离了家门,到其他地方租房子住。这个时候写张大户,为的是衬托潘金莲和武大郎:武大生来残疾,生性懦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特别能忍耐,但并不糊涂。《水浒传》说他是一个糊涂的人,《金瓶梅》写他一点也不糊涂,脑子清楚着呢。

武二郎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在《水浒传》中就是这样,在本书又加以提升:原来他的逃亡是因为打了机密,大致是管档案文书的小官,惹了武松,打他一顿很自然。在《金瓶梅》中,他打了童枢密,就是权势熏天的童贯,童太尉;景阳冈打虎一节,写得更为神勇。接下来武松由江湖进入官府做官,与小嫂吃饭时不敢对视,不敢抬头,不敢回话,也显得有几分英雄气短,因为潘金莲美色逼人,而且就那么直直的看着他,所以他不敢对视。但是一旦这嫂子把话挑明,武松就疾言厉色,斩钉截铁,毫不留情面。

张竹坡说,这段看着差不多,实际上有根本的变化:“《水浒》中此回文字,处处描金莲,却处处是武二,意在武二故也;《金瓶》内此回文字,处处写武二,却处处写金莲,意在金莲故也。”一句话,书写的重心或者说主次,作了调整。写武松之正,是为了衬托潘金莲之淫。

对本书这个第一女主人公,兰陵笑笑生作了许多刻意的改动:《水浒传》写其二十余岁为一大户家使女,此书则写她九岁就被卖到王招宣府里当丫鬟,后来有很重的篇幅写王招宣府的情况,十八岁又转卖给张大户;《水浒传》写她不过一个有些姿色的粗使丫头,《金瓶梅》说她自幼习学弹唱,尤其弹得一首好琵琶;《水浒传》写她受到男主人的骚扰,主动向女主人告状,被大户挟恨嫁与武大郎,《金瓶梅》写她与大户私通,嫁与武大后仍私会不断,直到六十多岁的张大户一命呜呼;《水浒传》写她出于贫贱,婚姻不幸,有些自暴自弃,《金瓶梅》写她识文断字,精擅器乐,在性方面早熟而且随意。

这样一个不安分的美貌女子,嫁与了号称“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怎能安心?可以想像生活中的潘金莲必充满屈辱,充满内心的煎熬,也充满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连丈夫的弟弟都敢去勾引,又有什么她不敢试试呢?惟一遗憾的是,对于一个女子来讲,生活中的机遇实在是不多。

但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很快,潘金莲就用竹竿打中了西门庆的头。第二回里面特地写了这一段场景。这一段就是说,每天潘金莲都到门口那个帘子底下站着去,只要她丈夫不在家,她就把帘子撑起来,在那后面站着,来来回回看街上的人。估摸着她的丈夫快回来了,就把帘子放下来。那么这一天其实她也是站了半天了,要放帘子的时候,凑巧用杆把西门庆的帽子打着了。大家想,门帘不是用来遮挡视线的吗?家里挂了门帘,除了遮挡苍蝇蚊子,不是遮挡人的视线的吗?为什么要把它挑起来?对于潘金莲来讲,当然是要把它挑起来。挑起来以后,看人。在里边,不挑也可以看人,可是人家看不见她。挑起来以后,她也可以看人,人家也可以看她。还有一个,西门庆不是在大街上行走吗?怎么能被家门口的一个撑帘子的竹杆打着呢?

明代崇祯年间有一个《金瓶梅》的版本,叫“崇祯本”,配了200幅图,每一回有两幅图,这这一回其中的一个图,恰恰就画了这个场景。我们配合着这个图,来理解此处描写之妙:放下的门帘是用来遮挡的,撑起的门帘则是用来看人的;武大在家时帘子自然垂下,他外出时便以叉杆撑起;撑起的门帘,潘金莲在后面若隐若现,可供人观看,更可以看街上路过之人。至于西门庆,也有必然被杆子打中之理:他在大街上走路,不走街心,专走街边,靠近他人院门来走,此其一;走路偏不去看路,眼珠子乱转,脑子里想入非非,此其二;还有一种,我觉得更大的可能,他早就看见门帘后的潘金莲,佯装不知,直身便撞,有意让她手中的杆子碰到。

就是这一碰,这说巧也不巧的一碰,引发了一场孽恋,引出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两个人的恶因缘,因缘也有善有恶。作者先写潘金莲眼中的西门庆,也就是通过潘金莲的视角来看西门庆,说他是张生的庞儿,潘安的貌儿,大家知道潘安是一个著名的美男子,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西门庆,其实是一个非常俊伟的男子。作者再写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也用了大段的韵语,赞美她的美貌,说是“人见了魂飞魄散”。他们两个的这一幕恰好被隔壁开茶馆的王婆看见,也来打趣。潘金莲赶紧道歉,西门庆连说是自己的错。作者写西门庆:“那一双积年招花惹草、惯细风情的贼眼,不离这妇人身上,临去也回头了七八回,方一直摇摇摆摆,遮着扇儿去了。”写得很生动。为什么回头那么多次?当然是被吸引了,还有一点就是,潘金莲一直站着目送他离开,他每一次回头都能看见那个女子还在看他。

这是我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吗?

我们阅读历史,尤其是阅读古代小说和戏曲。我们知道古人的情感活动和我们今天一样的丰富多彩,一样的热烈,一样要经历等待和思念的煎熬。那些历尽磨难的真爱令人感动,当然有真爱,古代有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难忘。但是他们的形式,经常是简单的、模式化的,最常见的便是“一见钟情”。经典爱情剧中如《倩女离魂》《秋江送别》《墙头马上》《西厢记》,后来走到极端的《牡丹亭》是梦中的“一见钟情”,现实中见都见不到了,在梦里了。全都是一见钟情,引出一段可歌可泣的魂灵之爱。为什么?毕竟生活中的机会太少太少了,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可能大家去做同窗,我们知道有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还是女扮男装。也很少有《红楼梦》那样的花前月下、耳鬓厮磨,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他们只好抓住那种偶然的稍纵即逝的契机,只好采取一些押宝式的断然的不管不顾的方式,只好依赖丫鬟小厮不太可靠的忠诚,只好暗地里用眼睛来会意传情。

《西厢记》有一句名言:“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赵本山不是说秋天的菠菜吗?那个时候秋天的菠菜是大卖的,非常流行,“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张生眼中崔莺莺走的时候回了一个头,在眼神里面捕捉到了一种爱意。明代有位老兄非常赞叹,撰写了一篇《秋波一转论》,洋洋洒洒,写得很精彩。《金瓶梅》里把它移过来写西门庆,有四句诗,其中一句写道“临去秋波转”谁转?西门庆,说他招花惹草的贼眼也转了一下,也有秋波。这个很有意思。

兰陵笑笑生喜欢用调侃笔墨,戏谑笔墨,一种违和的方式,把它美丑相间,对比和映衬,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可大家想想,猎艳和偷欢、放荡风骚之辈,也懂得眉目传情,不是吗?你不能说只能让才子佳人眉目传情,不让他们眉目传情,这个没有专利。所以大家读起来也有意思。

潘金莲和西门庆就这样碰面了。不久以后潘金莲就嫁入了西门大院,虽然列在第五位,就是西门庆的第五个老婆,但作者对她显然是作为最重要的角色来处理的。但是隔壁的王婆,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王婆的掺和?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